在東漢末年,天下就分為三股勢力,魏,蜀,吳。曹操所率領的魏國,一直處於三國時期的上層位置。而蜀國在後期,有川蜀作為根據地之後,實力也蒸蒸日上,而東吳佔據着長江天譴,一直處於易守難攻的位置。
但是如果按照真正實力來説,東吳是三國勢力中最弱的一方。早在三國中期,赤壁之戰時期,曹操就以一人之力面對孫劉聯軍,如果不是曹操所率領的軍隊不善於打水仗,那麼赤壁之戰的勝利還真的就是難以預料。
而在三國後期,司馬懿率領自己家族的人慢慢滲透進曹魏政權的勢力之中,掌握曹魏政權手中的權力,慢慢地篡取了曹魏政權的地位。而後,司馬懿家族的後人司馬炎建立了晉朝。
晉朝的根本就是建立在曹魏政權之上,而在此時,曹魏政權已經有了相當雄厚的實力,再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蜀國皇帝劉禪不得不率領蜀國上下舉國投降,來求得生存。而此時的東吳也是大不如從前,實力大有縮減。此時,天下三分大勢已經變成了西晉和東吳的對抗。
西陵之戰的背景
而此時的東吳正值新帝交換的時期。孫皓登上了東吳的皇位,在孫皓統治前期,人們還以為他是個明君,可是時間長了,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孫皓的本性,孫皓慢慢開始懷疑自己身邊的大臣,整天沉溺於酒色,大開殺戒,變成一個昏庸暴虐的君主。
在這時,司馬炎所率領的西晉為了統一天下,已經隱隱有向東吳發兵征討的趨勢了。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況之下,孫皓還是對身邊的大臣保持戒心,大開殺戒,搞得當時大臣人心惶惶,突然有一天孫皓召集步闡進宮召見,步闡擔心孫皓找自己的麻煩想要殺掉自己,於是步闡就投降西晉,導致當時的西陵直接歸屬西晉,而西陵之戰,也就是圍繞着西陵打的一場戰爭。
東吳名將陸抗
在當時,西晉已經吞併了蜀漢,自身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強,東吳從正面上來説,根本就不是西晉的對手,而此時的東吳面對着大量的西晉軍隊,在陸抗的帶領下,也僅僅只有3萬的軍隊去抗衡西晉,但是最後的結局是陸抗帶領這三萬人的軍隊取得了勝利。
陸抗是一個特別有軍事才華的人,他是火燒連營800裏著名東吳大都督陸遜的後代。如果你要説陸抗帶兵打仗有什麼特點,那就是他特別的善於修造防禦工事,每次都能給敵人帶來很大的阻擊。
陸抗帶兵打仗方面有着一套特別的方法。在陸抗與晉軍的爭鬥之中,陸抗不斷的變更自己手中的策略,靈活的利用自己手中的兵力去分析晉軍的弱點,攻其薄弱,趁其不備,取其勝利,而陸抗的先頭部隊,在達到了西陵之後,立刻着手去修建工事,鞏固城防,讓晉軍多次的進攻都無功而返,這也是陸抗作為一名將領,能夠保持住自己的心性,來冷靜的觀察局勢。
在最關鍵的時期,吳軍的主要將領叛逃歸屬歸降西晉,而這名吳軍的將領知道吳軍所有的兵力佈置,就想先進攻吳軍防守薄弱的地方。而陸抗將計就計,在防守薄弱的地方加以重兵把守,果不其然,晉軍偷襲遭到了吳軍的迎頭痛擊,陸抗則乘勝追擊,取得了西陵之戰的勝利。
西陵之戰的利與弊
西陵之戰從根本上打碎了西晉想。快速一統天下的想法。通過此次戰役之後,再加上東吳本身佔據着長江的天塹和擁有陸抗這種的名將來抵抗晉軍,導致西晉很難在短時間內拿下東吳,也就形成了僵持之勢。
東吳的性命也就能得以再延續幾年,但是在此次戰役之後,東吳的君王孫皓卻過於狂傲自大,認為西晉只是紙面上的老虎,實際上並沒有多大的能力,反而主動出兵去攻打西晉,但是此時天下大部分的土地和兵力都掌握在西晉的手中,這樣無疑是以卵擊石和飛蛾撲火,而孫皓這樣不斷的消耗自己的國力,導致最後西晉積攢實力來攻擊東吳時,東吳直接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