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小醬剛上幼兒園的時候,身體總是不舒服,除了感冒外,有時還會嘔吐、發燒,回想後,發現飲食和平常區別並不大。但孩子生病大人着急,經常請假,回家後不久又恢復健康了。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原因,感到很納悶。
直到一個大姐説是孩子不習慣和大人分離才經常生病,才知道:原來是沒有處理好幼兒入學產生的“分離焦慮”,導致孩子經常生病。
其實孩子出現“分離焦慮”,家長更應該反思自身。法國思想家盧梭曾在《論教育》中指出:
“你瞭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幼兒“分離焦慮”表現
研究表明,分離焦慮延續時間較長,出現頻次較多,焦慮情緒分佈全天,大部分孩子往往會情緒激動。幼兒園開學時,剛剛上學,要到陌生的地方,孩子總會哭鬧,不肯離開爸爸媽媽。在幼兒園裏,常常會哭鬧,變得不愛説話,食量也減少了。霖霖媽媽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開始她猜想是幼兒園有孩子生病,霖霖被傳染了,但次數多了,就懷疑是霖霖不想上班幼兒園而故意裝病。
《無條件養育》中有這樣一句話:
我們父母總是殫精竭慮地思考該如何管教孩子,而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忽略了從根本解決問題。
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出現問題,而不是一味從孩子身上找原因。
孩子生病很可能是心理原因,導致的內分泌失調、神經紊亂等生理現象。許多剛入學的幼兒園小朋友也許和小醬和霖霖一樣,出現了“分離焦慮”。
孩子焦慮原因分析
出現“分離焦慮”主要是三個方面的缺失引起:生理需要的缺失、安全感的缺失和“情感斷乳”所引起的歸宿感和自尊心缺失。
1、生理需要的缺失。
比如孩子想吃草莓,路過水果攤時眼睛緊緊盯着草莓,家長便能知道。幼兒園的孩子太多,每個孩子都有很多需要,老師要一一滿足或者進行引導明顯是不切實際的。與幼兒園相比,家裏明顯會更讓孩子感到舒適。
2、安全感的缺失
小醬每次一放學就會衝出來抱住我,可能是他在幼兒園安全感不夠,主要原因可分為兩種,首先是生活的變化。除了生活場所由家中變成幼兒園外,因為更換場所,孩子的生活習慣也不得不改變。比如孩子本來習慣下午兩點起睡半小時,到了幼兒園變成了中午睡覺,原本作息時間改變,孩子午睡時睡不着,下午上課卻想睡覺。又如孩子平時在家時所有零食和玩具都是一人獨享,到了學校,他需要將自己喜歡的東西和別人分享,孩子一時無法接受。
其次是身邊人員變化。在家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陪伴着孩子度過了從出生到上學前的時光,突然離開他們,無疑會使孩子感到恐慌。並因此產生逃避的心理,失去安全感,急切想要回到熟悉的地方。
3、“情感斷乳”所引起的歸宿感與自尊感缺失
在家中,孩子的需求,家長一般都會滿足,孩子一直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忽視了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到了幼兒園中,老師需要照顧很多孩子,對所有的孩子都是一視同仁。從在家裏所有人重視,到學校人人平等,孩子將會面臨巨大的心理落差。除了失去安全感外,孩子歸宿感也會降低,自尊心受到打擊。
解決“分離焦慮”方法
1、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楊振武曾説:
“家長既要負責孩子身體的發育,又要負責孩子的心理發育;既要重視孩子智力的開發,又要重視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既要教會孩子怎樣學會知識,又要教會孩子怎樣做人。”
在培養孩子時應該培養各方面的能力,使孩子面對各種狀況時能知道如何應對。在鍛鍊孩子時,害怕孩子受傷是肯定的,但不要過於溺愛,在温室中成長的孩子無法經受風雨。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受一點小傷也無妨。當孩子成功地完成某件事時,家長要對孩子進行鼓勵,讓孩子對完成另一件小事更有信心和動力。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安娜·卡列尼娜》中寫道:
“沒有一種環境人不能適應,特別是他看到周圍的人都在這樣生活。”
到了幼兒園,孩子和其它孩子一樣,其它孩子自己吃飯、上廁所,一開始可能不會或者不想這樣做,呆久了就明白只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大家都這樣,便會漸漸適應了。適應新的環境是孩子入園的必經之路,適當放手,孩子才更能茁壯成長。
2、減少家長的自我焦慮
在孩子入園時,家長往往也會自我焦慮,擔心孩子在幼兒園伙食、住宿、社交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不捨與孩子分離。在入園前,家長應調整好心態,以積極的態度做好孩子入園的準備。多和孩子溝通,減少負面情緒的流露,要讓孩子高興地迎接生命的新階段。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適當進行分離訓練。比如告訴孩子今天媽媽有事要出去,讓孩子在朋友家呆一天,與陌生的人在一起,訓練孩子對新環境的接受能力。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西爾維亞説: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