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的家族在東漢末年是根正苗紅的世家大族,兩漢時期是門閥士族的形成期,到了東漢末年,存在幾百年時間的大家族比比皆是,但是像袁紹這樣出身四世三公的家族無疑是東漢末年的頂級家族。
士族是東漢時期政治上的常青樹,無論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鬥得多麼激烈,士族一直存在於其中,雖然不能雖主角,但是足以影響天下的局勢,漢靈帝去世之後,外戚何進殺了宦官蹇碩,並在袁紹的慫恿下,何進召董卓溪、丁原進京,脅迫太后同意殺盡所有宦官。
這個餿主意是袁紹出的,最終的目的是挑起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的火拼,讓袁紹所代表的士族正式掌權,沒有想到中間出了不按常理出牌的董卓,依靠武力控制了洛陽,這個曾經的袁氏門生董卓,居然不賣給袁家面子,在二元君主的現狀下,董卓打破常規,挾制天子,控制朝政。
袁紹之所以能成為關東聯軍的盟主,根本原因只有兩個:
一、袁紹的出身。
在那個只看出身不看能力的年代,出身好就等於擁有一張通往上流社會的門票,而袁紹的四世三公身份更是讓袁紹拿到一張超級VIP門票,在當時的天下中,汝南袁家儼然是天下士族的領袖,不看別的,就是看出身,所以袁紹才能輕易當上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盟主。
二、袁紹的名聲。
有出身並不等於有名聲,名聲是通過一個人的才能顯示出來的,袁紹不到20歲就已經出任濮陽縣長,有清正能幹的名聲,同時袁紹又有孝名,為父母親前後服喪六年,要知道兩漢以孝治國,一般的士人什麼也不幹,只要有孝名,就能當官,就能舉為孝廉,從此步入仕途。
此外,袁紹還有清高之名,曾經有一段時間袁紹隱居在洛陽,不應朝廷徵辟,兩漢很推崇這種拒絕做官的清高,越是清官,在士人之中名聲越好,比如東漢的楊震,五十多歲才開始當官,在此之前就是拒絕朝廷的徵辟,反而名聲越來越大。
才能 孝名 清高,讓袁紹成為士人中最有名聲的人,再加上他的出身非常好,袁紹也因此成為當時士人中的佼佼者,所以當袁紹振臂一呼時,應者如雲,當袁紹到北方發展時,不斷地有士族名士投靠袁紹,這些人甚至逼着韓馥把冀州牧的位置讓給袁紹,一方是巧舌如簧,另一方面的威逼有加,韓馥根本沒有辦法,又是袁氏故吏,只有把冀州讓出來。
韓馥不能反抗嗎?
能反抗,但也是輸,因為袁紹巨大的名聲,很多中原士族和河北士族都是支持袁紹的,就算開戰,韓馥也是輸,橫豎都是輸,還不如把位置讓出來,所以韓馥把冀州牧讓給了袁紹。
所以,袁紹的成功是“成也士族”,因為他得到了當時士族的支持,畢竟當時的士族已經成為東漢末年地方上最大的政治勢力,他們可以左右輿論、把控官場、選拔人才、藏匿人口、發展莊園經濟,儼然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而袁紹卻得到了這些人的支持,所以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就統一了河北四州,實力成為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諸侯,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而袁紹的失敗,同樣來自”敗也士族“,正因為投靠袁紹的士族太多了,不僅僅有河北士族,比如沮授、田豐、審配,還有中原士族,比如郭圖、逢紀、許攸,這些投靠袁紹的士族之間為了爭奪利益互相攻擊,彼此內鬥,而袁紹本人又沒有調和矛盾與平息雙方利益的手段,才讓袁紹在最終與曹操爭奪天下時失敗,這是袁紹失敗的主要原因。
比如説沮授,原本掌握着袁紹手下的三軍,郭圖卻嫉妒沮授,向袁紹打小報告説:沮授的軍權太大、威望太高,難於控制。後來袁紹就剝奪了沮授的兵權,將兵權一分為三,分別由沮授、郭圖、淳于瓊三分分別率領,這就是內鬥。沮授這樣一個文武全才又忠心袁紹的人,就這樣被郭圖等人分解了權力,最終也是袁紹失敗的一個原因。
另外,沮授是袁紹陣營第一個提出迎立漢獻帝的人,這是個正確的戰略,可是郭圖和淳于瓊認為不能迎立,結果袁紹正確的意見不聽,偏偏聽錯誤的意見,最終在戰略上輸給了曹操,這也是袁紹失敗的一個原因,都是因為內部不同派系之間的內部鬥爭。
再比如説田豐,他也是一個很有才能的謀士,勸袁紹不要主動出兵攻擊曹操,並向袁紹提出了三年疲憊曹操的戰略建議,但是袁紹不聽,由於田豐強行勸諫,還被袁紹關進大牢,袁紹官渡戰敗後,逢紀向袁紹進讒言説:田豐聽説將軍敗退,拍手大笑,正為他預言正確而歡喜呢!於是袁紹馬上就殺了田豐,這就是內部鬥爭。
除此之外,還有在擁立繼承人上面,袁紹手下也分成兩派,審配與逢紀擁立袁尚為主公,而郭圖與辛則擁立袁譚為主公,兩派大打出手,還沒有等到曹操動手,自己就已經內部大亂,這説明了袁紹內部的政治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地步,矛盾到了非常尖鋭的地步。
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袁紹失敗的真正原因不是許攸的投降,也不是曹操很能打,而是袁紹的內部鬥爭太過激烈,一個內部都不和的集團,如何能打敗他的對手統一天下呢,所以袁紹的失敗是:敗也士族。
成也士族,敗也士族,這就是袁紹成功與失敗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