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明朝時候瓦刺和韃靼分別被誰滅掉的?

由 許愛花 發佈於 經典


14世紀時,瓦剌、韃靼、兀良哈以元皇室衰微,遂乘機擴大實力,積極參予各派系紛爭。他們在明初雖已歸附明朝,但實際上卻是活躍於明朝和東、西蒙古間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韃靼部居住在今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準噶爾盆地一帶;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內蒙古)和遼河流域一帶。

瓦剌(衞拉特部)分為杜爾伯特、準噶爾(綽羅斯、厄魯特)、土爾扈特、和碩特四部(見厄魯特蒙古)。

瓦剌蒙古原居大漠西北,在東部韃靼遭到明軍重創並歸順後,瓦剌(衞拉特部)迅速興起並開始東進。

明初對韃靼用兵,明成祖朱棣即皇帝位後,即派使臣告諭瓦剌部(衞拉特部)。

洪武元年(1368)元順帝妥歡貼睦爾棄大都北逃,兩年後死於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裏諾爾西),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退到漠北,仍用大蒙古——大元國號。由於明朝的多次進攻和蒙古貴族內部的激烈鬥爭,其勢力逐漸削弱,元順帝后裔雖然仍被奉為正統,但汗權衰微,權臣勢盛,愛猷識理達臘以後的四代大汗(脱古思帖木兒至坤帖木兒)都在內爭中被殺。

1399年,分佈在葉尼塞河上游沿岸的乞兒吉斯部首領貴力赤,否認了最後一任殘元皇帝額勒伯克的宗主權,於1399年將其打敗並殺死,取得了統治各部的霸權。至此,苟延殘喘了29年的殘元政權滅亡了。

從始明朝統稱蒙古中部和東部地區的各部族為韃靼。

至始蒙古正處於韃靼和瓦剌爭霸時期(1399~1412年)。

1408年貴族鬼力赤篡奪了汗位,因非汗裔,部眾不服,其部將阿蘇特部的阿魯台殺之(阿蘇特部是蒙古化了的伊朗人),另立汗裔坤帖木兒弟殘元末代皇帝額勒伯克之子本雅失裏復辟為汗(即蒙文史書上的額勒錐特穆耳汗),阿魯台自任太師,專擅朝政。

其後,阿魯台與雄踞蒙古西部的瓦剌部(衞拉特部)貴族首領馬哈木攻戰不已,各自擁立北元汗裔為傀儡可汗;衞拉特部是森林蒙古人中的一個強大的部落,在成吉思汗時代被稱為“林木中百姓”,定居在貝加爾湖西岸。

永樂六年(1408)瓦剌(衞拉特部)貴族首領馬哈木等遣使嚮明朝貢馬請封。

從始明朝為了區分蒙古中東部和西部的勢力,稱衞拉特部及其統治的地區為瓦剌

永樂七年,其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分受明封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三王中馬哈木勢力最強。為爭奪蒙古,瓦剌(衞拉特部)與韃靼各部頻繁爭戰,勢力各有消長。

明朝則利用雙方矛盾,先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等三人為王,繼亦封韃靼太師阿魯台為王,使其相互抗衡。

瓦剌(衞拉特部)馬哈木和兒子脱歡統一瓦剌各部後另立汗裔脱脱不花為汗(即蒙文史書上的岱總汗),出兵攻打阿魯台及其所立之阿岱汗本雅失裏。

永樂八年,永樂皇帝下旨要韃靼本雅失裏作出臣屬,本雅失裏不從。明成祖北征。韃靼阿魯台及其所立之阿岱汗本雅失裏被南北夾擊,

永樂十年,瓦剌(衞拉特部)佔領蒙古中部地區,韃靼的本雅失裏和阿魯台退居蒙古草原東南部。

至此,蒙古真正進入瓦剌統治時期(1412年~1455年)

雖然此時脱脱不花名為大汗,但事實上瓦剌(衞拉特部)首領馬哈木才真正成為蒙古帝國的大汗了。馬哈木毫不猶豫地與明朝皇帝斷交,南下攻明。

永樂十二年,明成祖北征瓦剌,直至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圖拉河)。

翌年,瓦剌(衞拉特部)首領馬哈木的抵抗使明朝軍隊遭到嚴重損失,但為了保存實力,貢馬謝罪。

不久馬哈木死,傳子脱歡。

(1433~1452),瓦剌(衞拉特部)脱歡之子也先自任命為太師,仍奉汗裔脱脱不花為大汗。瓦剌(衞拉特部)蒙古控制了整個蒙古地區,其勢力西至中亞、東達朝鮮邊境。瓦剌成為東部蒙古韃靼和明朝共同的敵人。

宣德九年(1434),瓦剌(衞拉特部)脱歡襲殺韃靼部的阿魯台。

正統初又殺賢義、安樂兩王,統一蒙古帝國。他立元皇室後裔脱脱不花為可汗,自為丞相。

正統四年(1439)脱歡死,脱歡子也先繼嗣,稱太師淮王。至此,瓦剌勢力極盛。

正統十四(1449)年,瓦剌(衞拉特部)大舉攻明,瓦剌蒙古在太師也先率領下進攻遼東,明英宗在太監王英慫恿下倉促出征。8月,50萬大軍在土木堡(河北懷來東南)被也先包圍擊敗,英宗被俘。10月,也先挾英宗圍攻京師(北京),明兵部尚書于謙力主抗戰,並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新君,組織軍民死守京師。也先久攻不下,遂遣使與明朝議和,送回英宗,雙方恢復通貿互市關係。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此後,瓦剌(衞拉特部)首領脱歡之子也先與自己擁立的大汗脱脱不花間的矛盾加劇。也先恃強,殺脱脱不花,自己取而代之,日益驕橫。

瓦剌內部出現矛盾勢力分散與衰落,韃靼逐漸佔據大漠南北地區。

1453年,脱歡子也先自稱“大元田盛(天聖)大可汗”,也先本非元裔,得不到蒙古貴族承認,也先以異姓貴族篡奪汗位,部下離心,紛紛背叛,不久亦在內爭中被殺,瓦剌勢衰,韃靼復起。但各部異姓貴族仍爭權奪利,操縱可汗,相互混戰。

景泰六年(1455)也先被殺死。也先死後,瓦剌部落分散,逐漸衰落,內部事態鮮為人所知。但對外則西侵謝米列契地,並沿錫爾河洗劫了塔什干等城;向東爭奪哈密,一度攻入肅州城,以求開拓東西方通道。一部分瓦剌人則向青海、甘州等地陸續轉移。

也先之後約一百五十年,哈剌忽喇興起。哈剌忽喇與馬哈木、脱懽,也先祖孫一樣,亦出身於綽羅斯部。約與其同時,還有和碩特部首領拜巴噶斯。二人先後為瓦剌四部盟主。此時瓦剌的分佈地在額爾齊斯河左岸低窪地帶,其牧場地可宜達伊賽克湖。

1455年~1480年蒙古正處於瓦剌(衞拉特部)分裂,蒙古東部各部分分獨立,韃靼勢力復興,一片混亂,汗位出現過多年空缺的進期。

1475年,永謝布部首領找到並擁立脱脱不花幼弟滿都魯為汗,在黃河河套地區駐牧。滿都魯封侄孫和繼承人巴顏孟克為孛羅忽濟農(副首領)。因別人挑唆,滿都魯汗派兵征討孛羅忽濟農,後被永謝布部人所害。五歲的孛羅忽濟農之子巴圖孟克被滿都古汗的年輕遺孀滿都海賽音攜歸撫養,僥倖存活下來。這個巴圖孟克是何許人?他是成吉思汗家族忽必烈世系中惟一倖存的男孩兒,在此後的蒙古史中,他將扮演重要角色。滿都海賽音可教作為女人率領軍隊打敗了瓦剌(衞拉特部)人,將他們徹底趕出了蒙古中東部地區。為達延汗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1480年至1634年蒙古進入韃靼時期。

1480年(一説1470)把巴圖孟克(另釋‘禿猛可’明人所稱第二個“小王子”)即位,號達延汗(即“大元可汗”),史稱他“賢智卓越”。達延汗擊敗瓦剌,削平割據勢力的反抗與叛亂,統一了韃靼各部,分六萬户以治之,自掌察哈爾、喀爾喀、烏梁海左翼三萬户,而以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右翼三萬户封與第三子巴爾斯博羅特,號賽音阿拉克濟農(濟農,明人譯為吉能,當是漢語“晉王”的譯音),汗權大大加強,結束了權臣專政、諸部紛爭局面。

1517年至1625年蒙古進入韃靼分裂時期。

1517年達延汗死後,韃靼又陷於分裂。巴爾斯博羅特次子俺答汗繼承土默特萬户控制了右翼三萬户,自稱司徒汗,與大汗(達延汗的繼承者,明人通稱為小王子)分庭抗禮,進而吞併左翼一些部落,迫使汗庭東遷義州(今遼寧義縣)邊外。,

1571年,俺答大舉進攻明朝後達成協議,俺答受明朝封為順義王,恢復並發展了與明的封貢關係,土默特的中心地豐州灘“板升”被命名為歸化城。他還遠征瓦剌及甘、青、藏交界地區,將西藏佛教(黃帽派)傳入蒙古,封其主鎖南堅錯為達賴喇嘛三世,達賴喇嘛之號自此始。

韃靼大汗東遷後,在土蠻汗(即圖們札薩克圖汗,1558~1592年在位)時代曾一度強盛。

明末,努爾哈赤時,科爾沁部、扎魯特部便在聯姻之下歸附了後金,林丹汗收服了右翼諸部,並得到漠北喀爾喀部的擁戴,力圖重建統一。

1625~1634年韃靼衰亡時期。

1625年,林丹汗出兵嫩江,攻打科爾沁部。後金出兵援助科爾沁,林丹汗退走。

1627年,林丹汗派兵雖收服右翼鄂爾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但元氣大傷。

因為林丹汗東征西討,各部也心生怨恨,為求自保,紛紛仿效科爾沁部投奔後金。

1628年,派遣貝勒阿濟格與老哈河上游的喀喇沁部會盟。9月,皇太極親率大兵至綽洛郭爾,宴會察哈爾部諸部首領。林丹汗空有大汗之名,陷入孤立,退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1632年4月,皇太極再和多爾袞會集蒙古諸部兵,共擊林丹汗。林丹汗無奈自歸化城驅人畜十萬渡黃河西逃。

1634年死於撒裏畏兀兒境內大草灘地方(今甘肅天祝藏族自治縣境)。兩年後,其子率十六部降清,韃靼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