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轉戰大半個中國,席捲中原,最終推翻了大明王朝,然而,滿清趁虛而入,加上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投降清軍,李自成先後在山海關和潼關等地被清軍擊敗,退走湖廣,後來在湖北九宮山遇害。
眾所周知,滿清精於騎射,騎兵非常厲害,比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戰鬥力還強,和滿清騎兵作戰,不能硬碰硬,要靠智謀或者紅衣大炮這樣的重武器才能取勝。
當年,明朝大將袁崇煥在寧遠用紅衣大炮炮轟努爾哈赤的後金軍,將後金軍擊敗,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後金軍出道以來,戰無不勝,沒想到卻被袁崇煥的大炮轟得屍橫遍野,狼狽敗走,打破了後金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那麼,試想,如果李自成的農民軍用大炮轟擊清軍,能打敗滿清的鐵騎嗎?
先看李自成的軍中,有沒有大炮?
根據《明史 李自成傳》的記載,李自成攻城時,經常使用火藥,裝入大甕中,點燃火藥炸塌城牆,作為攻城的利器,名曰“放迸”。
《明史 李自成傳》:賊乃即城壞處用火攻法,實藥甕中,火燃藥發,當者輒糜碎,名曰放迸。
李自成大軍用過火藥,有明確記載,但在其傳記中,卻沒有用大炮轟城的記載,只是其他史料中至少有三次提到過李自成使用過大炮轟城。
其一,崇禎十四年(1641年)春,李自成率軍以大炮攻洛陽,最終攻進洛陽,抓住了福王朱常洵,李自成下令將朱常洵和幾頭鹿放在一起,用大鍋煮了,名曰“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
其二,崇禎十七年二月初五(1644年3月13日),李自成率軍進攻太原,蔡懋德遣牛勇、王永魁、朱孔訓等督五千人出戰,最後全軍覆沒。二月初八早上,大順軍以守將張雄作內應,炮轟破城,從迎澤門入城,起義軍登城後,蔡懋德自縊而死。
其三,崇禎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軍進入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炮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軍由此進入,最終攻進明朝皇宮,崇禎皇帝登上煤山上吊自殺殉國。
這是其他的史料記載,既然李自成軍中有大炮,為何不用大炮轟擊清軍呢?
眾所周知,李自成在山海關和潼關都敗給了清軍,如果當時李自成下令使用大炮,狠狠轟擊清軍,能改變戰局嗎?
用大炮轟擊清軍,清軍的騎兵再精鋭也沒有了優勢,畢竟都是血肉之軀,大炮一轟,城牆都能轟塌,何況是騎兵。
李自成軍中有大炮,或許是從明朝守將那裏繳獲來的,但是,李自成的大炮都去了哪裏了呢?為何不用呢?
我個人猜測,這是因為李自成打仗,善於流動作戰,以走制止敵,李自成率領農民軍轉戰中原,穿插於敵人優勢兵力的圍追堵截中,在運動中尋找機會殲滅敵人,軍隊的機動能力非常快,一個騎兵,有兩三匹戰馬,輪流換着騎,以防戰馬疲憊。
《明史 李自成傳》:一兵倅馬三四匹,冬則以茵褥籍其蹄。
另見《平寇志 卷六》:一兵必二三馬,更番馳驟而不疲斃。
而且,李自成善於避實就虛,遠程奔襲,出奇制勝,也善於誘敵深入,聲東擊西,圍城打援。因此,在長途奔襲中,像大炮這種重武器,重達一噸左右,不便於運輸和攜帶,李自成要麼放棄,要麼帶的大炮很少,沒有形成規模。
另外,李自成不重視根據地建設,總是打下一個地方,很快就到另一塊地方,流動作戰,不善於建設大本營,因此,大炮這樣的重武器無法有效施展。
如果李自成用大炮,形成規模了的話,在潼關以優勢地形佈下炮陣,大規模炮轟清軍,清軍絕對屍橫遍野,死傷無數,就像當年袁崇煥在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中取得的勝利戰果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