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仍繼續藩鎮制度,結果反倒維持一百多年

縱觀古代中國歷史,唐朝絕對是無可爭議的最強朝代之一,除了經濟發達,軍事強盛外,文化方面更是對東亞、東南亞甚至是西亞都造成很大影響。而爆發於唐玄宗末年的安史之亂則被普遍認為是唐朝由盛轉衰的分界點,廣義來説也對包括整個中華文明在內的開放文化轉為封閉和保守。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仍繼續藩鎮制度,結果反倒維持一百多年

唐朝的藩鎮割據之前,東漢也有過類似的軍閥割據,通過這兩個經典案例也等於直接告訴大家,地方性將領掌握的兵權太大,很容易就會造成擁兵自重,甚至是導致王朝覆滅的結果。不過剛剛平定叛亂的唐朝不但沒有削藩,又偏偏是反其道而行之繼續加設了藩鎮,而且唐朝的壽命也延續了144年的歷史。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仍繼續藩鎮制度,結果反倒維持一百多年

可是既然已經有了前車之鑑,為何唐朝還是在藩鎮割據更嚴重的情況下延續了100多年呢?1、增加藩鎮也等於形成了彼此的制衡關係唐朝中後期,全唐星羅棋佈般的共有40多個藩鎮,雖然皇室明白外重內輕的軍事格局極不利於維護統治,但是朝廷又無力削藩,所以也只能是通過增加數量來分散各藩鎮的兵員和實力,並以此形成相互之間的制衡。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仍繼續藩鎮制度,結果反倒維持一百多年

藩鎮在唐朝有很大的權利,而且又是管理地方軍政的重要機構,增設藩鎮表面是對臣子進行封賞,實際則是在於各項資源的整合再分配,待到朝廷強盛起來再重新收復回來也不為遲。由此可見,增設藩鎮形成制衡關係的辦法,對當時國力衰退的唐朝來説,也是個好辦法。2、藩鎮內部的權力爭奪叛亂被平定後,雖然各藩鎮對朝廷仍是尊重和認可的態度,但是藩鎮內部則是矛盾重重,他們可以為了利益動用一切手段,而這也等於是為後來的五代十國之亂世開了一個不好的風氣。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仍繼續藩鎮制度,結果反倒維持一百多年

藩鎮內部兵變頻發,但是這些篡逆者往往又都是隻看重眼前利益,講究的是小富即安,沒有人願意冒更大的風險專門去和朝廷對着幹。所以,唐朝內部並不擔心各藩鎮的互相勾結,因為其內部就是不穩定的,而且不同的節度使的戰略方向也是不同的。3、遊牧民族的幫助歷史上,各代中原王朝和北方遊牧民族間總是少不了戰爭,而屬於匈奴後裔並作為唐朝鄰國的回鶻,卻與唐朝在政治和經濟等方面始終是積極方面的往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唐和回鶻還曾聯手滅掉了薛延陀,後來回鶻的吐迷度可汗還自願的接受了唐王朝的冊封,而唐朝有難無力平叛時,回鶻也是伸出了援手。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仍繼續藩鎮制度,結果反倒維持一百多年

不過天下只有永恆的利益,回鶻肯定是不會白白幫忙的,回鶻負責把長安和洛陽打回來,而唐朝只要土地,至於土地上的人口和金銀財寶盡歸回鶻。雖然此舉不異於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但好歹也是成功收回了兩處失地,同時也對其他藩鎮起到警示作用。4、自身的牢固統治基礎安史之亂雖然是暴露了節度使擁兵自重,朝廷權威下降的問題,不過這也是相對而言,因為南方的藩鎮節度使並不像中原一帶的節度使們那樣的獨立,南方節度使不但聽話,還源源不斷的向中央輸送着糧食和金錢。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仍繼續藩鎮制度,結果反倒維持一百多年

相對北方來説,南方的自然條件更利於農作物的生長,而且河流眾多、漕運發達,而農業和商業的發展自然也是離不開中央的支持,所以南方節度使心理上對朝廷的認同感更強,朝廷在南方的統治基礎自然也更為牢固。綜上所述,雖然安史之亂成為了唐朝衰弱的轉折點,但是憑藉着幾項合理的方針政策,還是成功的做到了及時止損,而如此形勢之下又能將唐朝的壽命繼續延續了100多年,也實在是頗為神奇。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49 字。

轉載請註明: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仍繼續藩鎮制度,結果反倒維持一百多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