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來源:中國科學報,作者王蓉
這幾天看到不少學界同仁討論“研究生為什麼提不出問題”,不少人將問題歸咎於學生,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一個持續了十幾年的改革實驗 ——“問題化學習”。
2015年10月,在中國教育創新“20+”論壇的會議上,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尹後慶在發言中説:“如果我們不知道學生是怎麼學習的,如果學生對我們永遠是抽象的,如何讓我們看得見一個具體的學生?如何看見他們的學習行為?他們的學習路徑是怎樣發生的?”
他進而提出,中國的基礎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嚴重,與課堂學習目標無關的問題就會被認為是沒有價值的問題,學生沒有時間慢慢思考、沒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機會進行自由的探索實驗。
上海市寶山區有一個教研員帶了100多位老師,歷經12年進行理論梳理、行動實踐、科學實驗、應用推廣,在這個基礎上提煉了一個成果,這個成果就叫作“問題化學習”。
他們總結了一套教學法,包括問題化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集優化、問題鏈優化、問題網優化等。
2016年,尹後慶在另一個會議還提到“問題化學習”中的情景化與情感性問題,説得也非常精彩。
他説:“所謂情景的核心是學習者的經驗,他的間接知識學習的經驗和在情景裏面所獲得的直接經驗能夠交融。
這個交融,在某種程度上是能夠調動學習者學習中的積極情感的。當學習的內容跟學習的過程能夠充分調動學習情感的時候,學習過程就不僅僅是知識記憶的過程,也不僅僅是認知的過程,而是情感共鳴的過程。
這個過程就為知識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生活,同他的經驗、情感,乃至生命架起了連接之橋。”
基礎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固然存在巨大的差異,但是尹後慶的問題“學生是怎麼學習的”,是所有教育機構和教育者都先要回答、把握的最基本的認識論問題。如果不從這樣的問題談起,就不可能找到根本的癥結所在。
我所在的研究所被打上“智庫”標籤。在國內,有些教授瞧不上“智庫”,感覺低人一等。
我的美國導師卻對我辦這個研究所很贊同。他説,這是一個獨特的學術體驗、學術經歷,研究中國的教育或國家治理,這種體驗和經歷是很有必要的。
這是一個美國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對於這類研究活動的典型反應。
針對我國高等教育價值觀層面的問題吸引了很多關注,但是我覺得認識論層面的問題同樣值得討論。
此前,一些文章提出,研究生不會提問題,在於功利的科研環境影響、導師打消學生提問的積極性等。在我看來,在社會科學領域,學生們如果侷限在狹隘的課堂和文獻中,就提不出問題。
深入一步思考,我們的研究生教育為什麼沒有相應的制度化安排和系統性的努力來促使學生的學習更多地與真實的生產生活實踐或個性化的工作經歷、體驗結合起來?
為什麼我們研究生的課堂沒有更多情景化的教學設計,引發學生提出問題?
我們作為教師是否認真嘗試過調動學習者學習中的積極情感?
總而言之,研究生提不出問題,不能純粹地把問題歸咎於學生。其破解之道包括:
方法一,某些研究生專業應該主要或者只招收有工作經驗的學生。美國不少研究生院招收某些專業的研究生要求有工作經驗,這是一個基本的制度性安排。
方法二,作為大學教師,特別是社會科學領域的教師,我們首先應該創造更多的機會,讓研究生在培養週期中有充分的生產生活體驗和觀察。其次,在教學環節中,採用多種教學形式,創造相應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學校對此應該有制度化的支持。
研究生教育的課程教學階段是基礎,目前得到的重視還遠遠不夠。
在此,我想提出這樣一個觀點:研究生提不出問題,責任在學校和教授身上!相比之下,我國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實在是遠遠落後於我國基礎教育。倘若能引發一些批評和爭議,也是好事。
本文轉載自“中國科學報”。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