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蘇聯損失整個方面軍沒事,德國損失一個集團軍就斷了東線脊樑
大家好,我們的思淼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損失慘重,而德國在損失了第六集團軍之後,幾乎命數也就斷了,再也沒有了最開始的強勁勢頭,這也是導致德國戰敗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可是蘇聯的損失也不小,他也曾在前期損失過西南方面軍,同樣損失慘重,為何德國卻如此經不起折騰,損失一個集團軍就斷了東線脊樑呢?
自古以來戰場瞬息萬變,一時的勝利並不代表最終的勝利。有些戰爭中間遇到轉折點之後,結局卻完全出人意料。當然戰爭的勝負還要看整體的實力,也並不是單憑哪個方面過於優異就能取勝的。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戰爭,就讓很多人感到詫異,一開始德國軍隊進攻勢頭很猛,蘇聯似乎一直處於下風,可是最終的結局卻是德國慘敗。
一、戰爭潛力的比拼
我們要説的第一個因素就是戰爭潛力。什麼是戰爭潛力呢?就是評判這個國家有多能打,有多少東西可以支撐它來打仗。從這方面來説,蘇聯的戰爭潛力要強過德國的戰爭潛力。我們先來看看人口,如果僅從人口和國土面積來説的話,在蘇聯面前德國就是個小國。德國有6000萬人口,其中有1500萬都用來打仗,這1500萬中還包括老幼。
那麼蘇聯呢?大國土的蘇聯總人口達到了1.8億,參戰人數達到5000萬,這5000萬就已經快要抵得上德國的全部人口了。5000萬對1500萬,在人數上簡直就是壓倒性的優勢。當然,那麼多的參戰人數也造成了人力的緊張。以致在戰爭時期很多的後勤工作,甚至是前線的作戰工作,都會有婦女來執行。
這是人力方面,我們再來看看物資方面。當時蘇聯有美國物資的支持,因此可以省出很大一部分的人力和物力,專心用來作戰。可是德國不一樣,本來德國的生產能力是比較強的,但是他卻需要支撐多線作戰的部隊,這樣一來支出就比較大,支撐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從這些方面,我們就能看出蘇聯的戰爭潛力比德國的戰爭潛力要大許多。
二、地理位置優勢
另外一點就是蘇聯的本土作戰優勢。所謂攻城略地,就是將敵方的人趕出敵方的土地之後,自己佔領原本屬於敵方的土地。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還是有一些阻礙的,例如當地人民以及游擊隊,這些人都不會放過侵略者。就算侵略者在當地建立政權留下官員,也很困難。
因此為了保證當地秩序的正常運行,同時也是為了抵抗反對的居民和游擊隊的侵擾,在佔領一座城市後,必須要留下一定數量的軍隊。這就導致戰線越往前推,一線作戰的軍隊數量就會越來越少,力量也會越來越弱。可是蘇聯則不一樣,在自己國家的領土上,不需要考慮軍隊力量分散的這種問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住了德國的作戰能力,相較之下,德國的損失也比蘇聯更重。
三、戰場形勢的差異
最後一點就是戰場形勢的差異。我們都知道,某一方軍隊的重要程度和力量強弱,不僅要看這支軍隊本身的戰鬥能力,還要看他在整場戰役中的位置重要程度。如果一支軍隊在軍中位置十分重要,那麼這支軍隊的損失,將會給整場戰役帶來巨大的損失,反之則沒有那麼大的損失。
在基輔會戰中,蘇聯損失了西南方面軍整整70萬人,造成的損失也十分巨大。但是這支軍隊在蘇聯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莫斯科一線中所處的地位並沒有那麼重要,因此它的損失如果放在整體上來説,並不會給蘇聯以致命的打擊。
相反,這支軍隊拖住了德國軍隊兩個半月,這給了蘇聯軍隊充足的時間來準備後續的戰爭。而德國損失的第六集團軍則大大不同,這支軍隊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主力。
這樣的損失無疑使得德國軍隊在這條戰線上,破了一個不小的洞,蘇聯軍隊抓住了這個洞進行瘋狂地破壞攻擊。有了漏洞,這條戰線很容易就被擊潰,最終蘇聯軍隊藉助第六集團軍的損失,瘋狂攻擊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中戰鬥的德國軍隊,最終德國軍隊戰敗,斷了德軍東線脊樑。
總結
因此雖然在這場戰役中,蘇聯和德國都有巨大的損失,第六集團軍和西南方面軍都被殲滅了,但是他們各自所佔的重要程度不同。再加上蘇聯不管是戰爭人數,還是地理位置優勢,都勝過了德國,這才使得德國在經受了第六集團軍的損失之後徹底潰敗。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