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到毛文龍,就不得不讓人想起袁崇煥。崇禎皇帝凌遲袁崇煥,其中的一個理由就是袁崇煥擅殺毛文龍。
毛文龍是浙江杭州人士,家境富裕,其父本是商人,後來覺得還是當官更有前途,於是花錢買了個監生的身份,算是轉換了門第,但不等再買官他就死了。毛文龍依附舅家沈氏。
沈氏是杭州的名門望族,也曾按照儒家正統教育給毛文龍開蒙,但他從小就不喜歡四書五經,喜歡軍書兵法,從小想當大將軍。
正好毛文龍有個叔叔毛得春在遼東當百户,還過繼了他為嗣子,他便去投奔新父親了,從此步入軍旅,憑軍功一路往上升遷。而他軍事生涯中的第一個輝煌,則是鎮江大捷。
當時毛文龍任職都司,奉命援助被後金攻擊的朝鮮,回來發現遼東已失陷,他便從海路逃回,後率領一百多人夜襲鎮江(今遼寧省丹東市),取得勝利,史上稱為“鎮江大捷”。
一百來人的隊伍,肯定不見得能斬獲多少,但這是明朝與後金爆發戰爭後第一次收回失地,意義重大。毛文龍之名由此進入朝廷高官的耳中。
毛文龍很會做人,抱上了遼東巡撫王化貞的大腿,後來明朝政府準備在皮島設置東江鎮,毛文龍憑着軍功,再加上王化貞的舉薦,順利出任了總兵官,幾年後官職加到了左都督,成為一方實權人物。
那麼問題來了,皮島在哪兒?明朝為什麼要在那裏駐軍?
翻看地圖,皮島在現在的朝鮮椴島一帶,又叫東江,在登、萊沿岸的大海中,面積很小,僅有八十里,北岸與後金的地界只相隔七八十里的海面,東北海屬於朝鮮,處於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樞紐處,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明朝政府在此駐軍,是因為後金沒有海上武裝,無法清剿皮島。因而可以將皮島建設為“敵後根據地”,這就如同安了顆釘子在敵人的大後方,希望有一天能以此為基礎收復遼東。
此後,孤懸海中的皮島就成了明朝與朝鮮的一箇中轉地,不願投降後金的遼東民眾也紛紛逃過來,這兒簡直如同戰火中的世外桃源,十分祥和。
皮島屯軍的意義,在於對後金的軍事牽制作用十分明顯。
如何牽制呢?方式很簡單,打游擊。只要後金一出兵,皮島駐軍就渡海殺到後金的地盤,廝殺一番再跑回島上,後金士兵只能望海興嘆,毫無辦法。但這有個問題,要是後金留了足夠的軍隊駐紮本部,再想遊擊就有困難了。
所以如果純從軍事對抗上來看,皮島對後金的威脅並不大,只要後金不傾巢而出,皮島就不敢主動攻擊後金。
但牽制作用是有的,皇太極曾説過,只要有毛文龍在,他就不敢出遠門,否則留守的婦孺不保。不過説是這麼説,也沒看他真怕了毛文龍,該出征還出徵。
而毛文龍本人,後期安於島上的安逸,享受“土皇帝”的生活,不怎麼出兵打後金了。軍需倒是要得勤,一次又一次跟朝廷要錢要糧。大家都知道,明朝晚期窮,缺餉缺糧都成了常態,但毛文龍的供應相對來説是比較足的。
為何如此好運?一方面是因為朝廷重視皮島,另一方面是因為他有個堅定的支持者袁可立,是登萊巡撫,幫了他很多次,曾上疏朝廷“預籌毛帥之接濟”。言下之意是別的先不管,先準備好毛文龍這邊的。
袁可立會這麼幫毛文龍,並不是出於私心,而是有大局觀。可惜毛文龍不是個值得託付重任的人,在袁可立的支持下,他日益驕橫,虛報軍功,為人又缺少謀略,小辮子一抓一大把,被人彈劾。
朝廷責備袁可立一直護着毛文龍,命他核查毛文龍的軍功和軍餉,毛文龍説不清楚,竟對袁可立懷恨在心。袁可立兩頭受氣,苦不堪言,他的政敵利用了這件事惡意攻擊,最終導致他下台。
然後毛文龍要軍需就沒那麼方便了,但他不急,因為另有發財之路。只要不打仗,就在島上開展貿易活動,例如招攬商賈、倒賣人蔘、布匹等等。
袁崇煥出任薊遼督師後,急於構建由他一手統管的遼東軍務,像毛文龍這樣不受控制的將領,是他首要處置的對象,於是設計拿下了毛文龍果斷處斬。
毛文龍的被斬,引發了極壞的連鎖效應,危害最直接的就是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相繼投向了皇太極,而且還帶去了明軍的“黑科技”——紅衣大炮!從此,八旗軍在所向披靡的野戰外,又具備了無堅不摧的攻堅能力。
毛文龍之死,等於是拔除了八旗進軍中原的最後一個後顧之憂!此前,在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人的經營下,後金已經相繼平定了漠南蒙古、李氏朝鮮,只剩下一個皮島沒辦法登陸作戰。
袁崇煥的失誤,在於缺乏足夠的“統一戰線”心胸,因為毛文龍再怎麼樣也是自己人,也是給後金製造麻煩的人,留着地理位置突出的皮島,多多少少都能讓出遠門的八旗軍有所顧忌。
事實上,毛文龍死後,除山海關寧遠防線以外的遼東地區,很快就成了後金的“鐵板一塊”,於是就有了皇太極繞道蒙古,圍着北京城轉圈圈的大迂迴作戰。結果導致崇禎震怒,成了壓死袁崇煥的最後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