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軍在東歐的敗仗,有一些是歐洲人虛構出來的|文史宴

文/英美遊園情

蒙古軍在東歐的敗仗,有一些是歐洲人虛構出來的|文史宴

在蒙古攻東歐之戰中,在今屬捷克的摩拉維亞奧洛穆茨城,波西米亞悍將思泰倫貝爾號稱大敗蒙古軍,擊殺蒙古北路軍統帥拜答爾。不過經過作者周詳的考證,發現這件事本來就是張冠李戴,後來更因為捷克民族塑造民族自信心的需要而被大肆宣傳,以至於以假為真,作者將會揭示其真實狀況。

蒙古進攻波蘭、匈牙利

1241年春,入侵歐洲的蒙古大軍主帥拔都和速不台率主力軍前往匈牙利,匈牙利是草原地帶延伸的最西端,可以作為蒙古騎兵未來在中歐作戰的絕佳基地;又令察合台的六子拜答爾與拔都之兄斡兒答、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同時帶着軍隊北上波蘭用來轉移注意力,速不台希望拜答爾能夠率軍佔領西里西亞和波蘭,與另一路由合丹統領的軍隊在南北形成牽制,以防別國派兵前去支援匈牙利。

拜答爾、合丹兩路軍隊的主要任務是牽制甚至消滅威脅拔都中路軍的有生力量。也就是説其它兩路軍是承擔戰略掩護和輔助作用。

蒙古軍在東歐的敗仗,有一些是歐洲人虛構出來的|文史宴

蒙古軍攻東歐之戰

北路蒙古軍於3月10日在桑多米爾附近渡過維斯拉河,3月18日在赫米爾尼克附近擊敗波蘭軍隊,3月28日攻陷克拉科夫,4月初直取波蘭屬國西里西亞首都弗勞茨拉夫。

小波蘭被摧毀之後,在波蘭全國起了極大恐慌。西里西亞公爵亨利二世早已退出都城,到裏格尼茨去集結軍隊。4月9日,亨利二世、諸王侯與眾將在基督教堂舉行彌撒祭禮之後,一齊率軍出裏格尼茨城迎敵。據波蘭學者估計,此戰蒙古軍大約有8000人,波蘭軍12000至13000左右。

蒙古軍通過假撤退將波蘭士兵引入包圍圈,然後先是輕騎兵放箭打亂敵軍陣型,隨後重騎兵平舉長矛發動衝擊,先是消滅了被分割的波蘭騎兵,隨後擊潰步兵,使得亨利的軍隊幾乎全軍覆沒,亨利二世在逃脱中被追上斬首。相傳蒙古兵在戰場計算死者之數,每殺一敵,割其一耳,所得之耳計有九大囊。而僅僅兩天之後的4月11日,拔都和速不台的軍隊在賽約河之戰中擊敗了匈牙利王貝拉四世。

但不能因此誇大北路軍主帥拜答爾的軍事實力,實際上在蒙古指揮官的訓練中,學徒培養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包括王子在內的年輕軍官,常與高級指揮官配對。這使初級軍官得以學習,並接受勸告,必要時予以糾正,而不危及整個軍隊。就像速不台之於哲別,拔都之於速不台一樣,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也當是拜答爾的配對,裏格尼茨之戰的勝利,很可能有兀良合台一份功。況且,斡兒答也是裏格尼茨之戰的蒙古軍統帥,只是他沒有被謠傳戰死,因此反而不被好事者重視罷了。對拜答爾的過分吹捧,只不過是為了宣傳一場史詩級碰瓷而已。

蒙古軍以槍穿刺着亨利的頭,在裏格尼茨堡前徇示。此時基督教民為了抵抗侵略者,已經把城市燒燬,退守堡內。蒙古軍招降不成,就在附近殺掠一通,後率軍進入波西米亞,波西米亞就是今天的捷克大部分加上括斯洛伐克一部分。

蒙古軍隨後進駐卡恰瓦河附近之奧德穆霍夫。4月15日,又蹂躪了拉齊布日,再於4月16日離開該城前往摩拉維亞。這支部隊奉命進軍匈牙利,不能浪費時間圍攻城市。它分成幾個小部隊,在他們經過時掠奪了這個國家。

這時就有了一個著名的傳説,據《多桑蒙古史》記載,蒙古軍進入了摩拉維亞,肆意焚殺,到達了波西米亞、奧地利邊境。當時這兩國都屬於波西米亞王瓦茨拉夫一世統領。國內兵少,又不敢招還波西米亞、盧薩蒂亞兩地的兵力,而把這些地區白白讓給侵略者。

波西米亞已經率軍退入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國內軍隊已經不多,他命自己的悍將雅羅斯拉夫·思泰倫貝爾(Jaroslav of Sternberg)率領精鋭步兵、騎兵合計5000人前去援助摩拉維亞,要注意防守奧洛穆茨和卜林兩座城市。

思泰倫貝爾進入卜林,當時此州的人也已經集合了若干軍隊,就留了4000人防守此城,自己率領1000人入據奧洛穆茨(Olmutz,《多桑蒙古史》譯作斡勒木志),此時這一帶已經集合了若干軍隊,到蒙古軍抵達奧洛穆茨時,該城已有12000人。

蒙古軍進攻此城,多日不下,反被思泰倫貝爾在1241年的6月24日晚以重騎兵劫營,斬關破寨,蒙古軍來不及防禦,死傷眾多,據説拜答爾戰死,而城中守軍只損失300人。蒙古軍不得不放棄攻打摩拉維亞,三天後解圍而去,經格羅森科夫山口和雅勃洛諾夫山口,打到西斯洛伐克。攻取特倫琴(特拉欽)、尼特拉、克馬納(科馬爾諾)諸城之後,渡過多瑙河與拔都統率的主力部隊會合。

以上就是對這段歷史的簡單回顧,由於很多西方史料未被引進,關於“奧洛穆茨之戰”的記載幾乎都來自1852年的《多桑蒙古史》。接下來進入正題,從幾個方面詳細解釋為什麼這一場1241年的“奧洛穆茨之戰”是一場史詩級的碰瓷。

“拜答爾戰死”是訛傳

首先來講下拜答爾被殺這件事。志費尼《世界征服者史》和拉施特《史集》都一致證明拜答爾參加了貴由汗的就職典禮。有人説,因為蒙古重名者極多,出現在1246年貴由登基大典上的拜答爾只是一個同名人。我們根據上述二書的內容來進行分析:

據《世界征服者史》所載,“來自察合台斡耳朵的是:合剌、也速、不裏、拜答爾、也孫脱花,及其他的孫子和重孫。”而據《史集》所載,1246年春天推舉貴由為汗的大會上,“從察合台的斡耳朵來了哈剌-旭烈兀、也速-蒙哥、不裏、拜答爾、也孫不花以及察合台的其他子孫”。

此處出現的拜答爾和不裏等人並列,已經明確是察合台系諸王,《史集》的確還有另外兩處出現過名叫拜答爾的人,一位是兀良哈部人,另一位是在艾因-賈魯特之戰裏怯的不花部下的異密,二人皆非察合台後人,因此可以排除這兩人就是這裏出席的拜答爾的可能性。

《世界征服者史》成書於13世紀60年代,距離貴由登基的時期不遠,而且成書於數十年後的《史集》也未更改名單,據《史集·成吉思汗的兒子察合台傳》,察合台有八個兒子:木禿堅、木只-耶耶,別勒客失、撒兒班、也速-蒙哥、拜答爾、合答海和拜住。

上文明確指出名字的的出席貴由的察合台系諸王中,哈剌-旭烈兀、不裏和也孫不花是木禿堅之子,而在本章列出的察合台系諸王中,從察合台的孫子乃至重孫,都沒有另外一個人名字和拜答爾相近。

所以,這裏出現在貴由的登基大典上的拜答爾,只能是察合台的六子。

蒙古軍在東歐的敗仗,有一些是歐洲人虛構出來的|文史宴

拜答爾並未死於歐洲

還有一種説法是,拔都在蒙古第二次西征中只是名義主帥,就以次子身份擠掉長兄斡兒答,繼承朮赤的金帳汗國。拜答爾有如此戰功卻未能繼承察合台汗國,後來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鬥,阿里不哥試圖擁立拜答爾之子阿魯忽為察合台汗國之主,足見拜答爾的戰功是很有説服力的。

我們就這種説法的兩個事例來反駁這種觀點:

蒙古可汗的即位,並不是靠單純的軍功,而是靠貴族的支持率。據《史集》所載,拔都在第二次西征以前就已經繼承了於1225年去世的朮赤的汗位。[[i]]而斡兒答的確是朮赤的嫡長子,但因為拔都能力強勢力大,因此主動讓賢,從而獲得了最大的封地以及其子孫可以繼位的權力。[[ii]]因此説拔都是靠第二次西征裏的戰功得到朮赤兀魯思(國土)的説法才是站不住腳的。

要説阿里不哥擁立阿魯忽為察合台汗就認為拜答爾一定會被擁立,也是缺乏根據的,忽必烈先委派不裏之子阿必失合,後又委派也孫都哇之子八剌為察合台汗,該怎麼解釋呢?[[iii]]

還有人説,1241年,察合台遺命支持哈剌-旭烈兀繼位,這時拜答爾還未曾返回,那麼1246年貴由廢黜哈剌-旭烈兀,也應當選擇戰功赫赫的拜答爾才是。

實際上,貴由本身就是違背父親的遺命(窩闊台原定其孫失烈門繼位)繼位的,在蒙古貴族中支持者並不牢固,所以得到作為成吉思汗次子的察合台家族的完全支持是很重要的,而當時察合台家族與貴由最親近的是察合台五子也速-蒙哥,所以貴由就將哈剌-旭烈兀廢黜,立了也速-蒙哥。

因此,以上這幾種説法,都是缺乏有效證據的。實際上,如果拜答爾真的戰死於此處,蒙古軍不但不會失去鬥志而撤軍,反而會圍得更狠。

參考同樣是在征戰途中喪生的王室成員:察合台子木禿堅,死於一次西征時期的範延堡,成吉思汗攻下該城後將其夷為平地;成吉思汗庶子闊列堅,死於二次西征時期的科羅姆納,拔都在攻下城市後進行了殘酷的屠殺;蒙古大汗蒙哥,死於四川釣魚城,死前下令攻克之後屠城,蒙古(元)軍在此之後對釣魚城進行了多次規模大小不等的進攻,直到臨安被攻陷,守將王立於1279年在得到了不屠城的允諾後出降。(網傳窩闊台子闊出也是戰死的,然而闊出實屬病逝)

事實上,這種蒙古軍主將“被死亡”情況,其實並不只限於拜答爾,就連拔都都有這種情況,在被合丹軍隊佔領的匈牙利城市瓦拉金(Varadin),就流傳着拔都本人死於該城下。這則傳説於十五世紀中葉被俄羅斯的説書人所採納,並在流傳於俄羅斯的《拔都之死的故事》中反映出來。

蒙古人在摩拉維亞

在講完拜答爾的生死後,再來講述蒙古人在摩拉維亞到底做了什麼,先回到1241年4月9日在裏格尼茨附近的戰場,在那裏,亨利二世敗北後被殺。

15世紀的歷史學家揚·杜戈斯(Jan D?ugosz)的作品是描述裏格尼茨戰役最重要的資料來源,他的主要觀點被許多歷史學家重複,但也包括不少錯誤:

比如説亨利軍隊的第一部隊是日耳曼人與礦工,由摩拉維亞侯爵迪波爾德(Dipold)之子博萊斯勞斯(Boleslaus)領導,此人當天在戰場上陣亡,但迪波爾德三世實際上是波西米亞王國培密史利德王朝的一個二代成員,從未成為摩拉維亞的侯爵。在1222年摩拉維亞的弗拉迪斯勞斯·亨利(Vladislaus Henry)侯爵死後,他可能試圖奪取摩拉維亞的控制權但沒有成功。迪波爾德的親屬在1222—1223年從波希米亞被驅逐到波蘭,再也沒有回來,迪波爾德本人可能在1223年死於他的城堡庫伊姆(Kou?im)。

再比如條頓騎士團也參與過裏格尼茨之戰,騎士長奧施特恩率領的騎士與蒙古具裝騎兵們格鬥,蒙軍一度被條頓騎士“站立式夾槍衝鋒”戰術造成不小損失,但這個觀點早已在西方史學界被質疑。據波蘭學者的調查,記載此戰的Jan D?ugosz的著作《編年史》中出現了概述與細節不一致的情況,而進一步考證出後者所稱有條頓騎士團參戰的內容是在作者去世後才被添加進去,此戰應該只有極少數的聖殿騎士參加。裏格尼茨之戰在雖然有時被粉飾為雖敗猶榮的戰役,聲稱給蒙古軍帶來了巨大損傷,但隨後這一路蒙古軍依然長驅直入波西米亞和奧地利邊境劫掠併成功與拔都軍會師。

亨利二世的岳父波希米亞國王瓦茨拉夫一世本來派出了援軍,但在這支騎士們只差兩天的行軍路程時,蒙古軍就已經解決了亨利二世的軍隊。這支蒙古軍的目標是確保該地區不會去增援匈牙利,在實現目標後,已沒有理由再糾纏下去。

蒙古軍在東歐的敗仗,有一些是歐洲人虛構出來的|文史宴

蒙古軍大戰歐洲騎士

從地圖上看,北路軍穿越摩拉維亞後已經打到奧地利邊境,奧地利已經是匈牙利並列接壤的西部,也就是説可以造成威脅的力量已經完全去除。而此時匈牙利並未完全佔領,貝拉四世曾經向奧地利請求援助,但奧地利公爵腓特烈二世卻趁火打劫,在蒙古人入侵高潮期間,出兵匈牙利並進行勒索,是以奧地利已不會對蒙古軍攻佔匈牙利造成阻礙,沒有多少跡象表明蒙古人真的計劃入侵奧地利,只是在從東歐撤軍時派出一支為數100人左右的小分隊對奧地利進行掩護用的襲擊,這支部隊中有八人被俘虜,其中有一名英國人,他將會是破解奧洛穆茨神話的關鍵人物。

接下來波希米亞軍可能回國以保衞王國的北部邊界,斡兒答和拜答爾迅速前往匈牙利與拔都會合。由於無法越過保護良好的波希米亞山區邊界,蒙古人進一步向東移動,從奧帕瓦進入摩拉維亞,於4月底就抵達匈牙利北疆的特倫欽附近,雖然該城堡本身未被攻下,但周圍地區遭到嚴重破壞。

蒙古軍通過摩拉維亞的確切路線未知,只知道進入點在奧帕瓦附近,他們可能是通過赫羅澤科夫(Hrozenkov)山口到達特倫欽的。唯一確定的破壞證據來自1247年,當時摩拉維亞的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授予奧帕瓦市一些經濟特權來彌補幾年前此地因蒙古軍造成的損失。蒙古軍並沒有試圖佔據摩拉維亞的任何一個據點,只分作數隊攻掠村莊而去,在摩拉維亞沒有發生任何大戰,蒙古軍全數在一兩個星期裏通過其境而去。

實際上,蒙古軍的倉促行動是極少數可以利用資料來源支持的事實之一:奧拉迪亞教士羅傑(Master Roger)曾被蒙古人俘虜並關押了幾個月,他的一些信件是關於蒙古人在匈牙利所作所為的重要來源之一。

其中有一處記載:在打敗了一位波蘭公爵(亨利二世)並摧毀了弗羅茨瓦夫之後,“國王”別塔(Péta)和他的軍隊迅速穿過摩拉維亞,朝着與匈牙利接壤的關口(可能是赫羅澤科夫山口)“匈牙利之門”前進,途中用一慣的殘忍手段摧毀了摩拉維亞的鄉村。這一點還得到了編撰於蒙古入侵時期的《聖潘塔羅尼斯科隆尼斯年鑑(Annales sancti Panthaleonis Coloniensis)》的支持,其中提到蒙古軍隊驚人的速度(據推測,他們只花了一天一夜的時間就穿過了摩拉維亞),也講到他們破壞了這片土地上除了城堡等防禦工事外的一切。

在此之後,蒙古軍可能利用12月下旬結冰的多瑙河,在1241年末再次造訪摩拉維亞,他們進入匈牙利西部、奧地利東部和摩拉維亞南部,這可以從1242年1月4日一位不知名的本篤會院長寫給維也納的信中得知,這封信由英國史學家馬修·帕里斯(Matthew Paris)記錄。穿過摩拉維亞的軍隊的力量尚不清楚。在裏格尼茨之戰前蒙古軍只有8000人,因此進入摩拉維亞的軍隊人數肯定較少。

但因為幾乎沒有人倖存下來,現在很難用當時的波希米亞編年史來進一步敍述這段歷史,有一個例外來自於13世紀末(可能是匈牙利主教)科斯馬斯(Cosmas)的《Second Sequel》,這是一部13世紀末的彙編,包含了更古老的編年史,其中有一個很短的篇章:

據一位不知名的波希米亞編年史家説,早在1240年,對蒙古人的極大恐懼就傳遍了整個王國。第二年,異教徒摧毀了許多基督教土地。他們射殺了匈牙利國王的兄弟科洛曼,減少了他的土地人口。此外,他們在一場戰鬥中殺死了波蘭亨利公爵。這就是能得到的全部信息,沒有一句關於蒙古人在摩拉維亞的信息。

如果説這是因為篇幅的話,本書作者又花了不少篇幅敍述布拉格聖維特大教堂的新院長當選以及同年10月5日發生的日食。13世紀中期的編年史、書信和其他文件中的其他信息都很簡短,對這段歷史幾乎沒有任何補充,而亞洲的消息來源也幾乎沒有任何關於摩拉維亞蒙古人的信息。甚至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考古證據證明蒙古軍出現在摩拉維亞,雖然蒙古軍對農村造成了一些破壞,但摩拉維亞並沒有像匈牙利的一些地區那樣人口嚴重減少,其城鎮和其他設防的地方也沒有受到影響。

因此,奧洛穆茨之戰本身都很有可能只是誤傳,西方史學界認為,這次所謂的1241年“奧洛穆茨之戰”,其實只是基於1253年匈牙利與庫曼人之間的一次衝突的謠言。

歐洲史料把庫曼人説成蒙古人

庫曼人的西遷與蒙古西征有關,他們是歐亞大陸的草原民族,在蒙古人於13世紀30年代末冬天征服了大部分庫曼土地後逃離故土來到了匈牙利。在1241年初蒙古人入侵匈牙利時期,庫曼首領忽灘(《帝國時代2》譯為可泰安)成了憤怒的匈牙利人的犧牲品,其他庫曼人離開了匈牙利,在蒙古人撤退後再次回國,大約有七八萬人重新被安置在被遺棄的鄉村。庫曼人經常在匈牙利軍中擔任輕騎兵,這就是他們1253年進入摩拉維亞的原因。

1246年,奧地利腓特烈二世去世後,巴本堡家族絕嗣,經過多次曲折,奧地利貴族在1251年底接受瓦茨拉夫一世之子普熱米斯爾·奧托卡二世作為他們的公爵。這與貝拉四世的野心背道而馳,他的親戚留裏克王公羅曼·達尼洛維奇(Roman Danylovich)也聲稱繼承了巴本堡。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匈牙利國王組建了一個反對奧托卡二世父子的聯盟,該聯盟於1253年從多個方向發動了全面進攻:奧地利被巴伐利亞公爵奧托二世和他的兩個兒子入侵;奧帕瓦被加利西亞的丹尼爾(羅曼·達尼洛維奇之父)和波蘭的波列斯瓦夫五世和奧波萊的瓦迪斯瓦夫包圍,最後,貝拉四世率其軍隊入侵併圍攻了摩拉維亞最重要的城市奧洛穆茨。

這次入侵最終失敗,1253年11月底奧托二世死後,他的兒子們終止了軍事行動。丹尼爾以及他的波蘭盟友也未能攻破奧帕瓦的木製城牆,返回家鄉。

貝拉四世的出征一開始是成功的,他擊敗了在普雷洛夫的摩拉維亞軍隊,包圍了奧洛穆茨,並在6月25日擊敗了另一支試圖突破匈牙利圍攻的軍隊。但由於他的盟友未能在奧洛穆茨附近與他會合,再加上瓦茨拉夫一世和奧托卡二世的威脅,貝拉被迫撤回匈牙利,功敗垂成。

對於本文的考據來説重要的是,眾多資料來源生動地描述了這次入侵,而蒙古入侵在當時的中世紀記錄中幾乎沒有留下痕跡。這也是為什麼這兩件事後來常常被混淆的原因之一。

據《多桑蒙古史》的註釋,奧洛穆茨之戰的史料來源是1677年的《Mars Moravicus》,裏面還説思泰倫貝爾答謝天助奧洛穆茨之恩,曾為聖母在其地建設教堂一所。瓦茨拉夫一世獎賞他的功績,讓他主掌摩拉維亞的事務,准許在他的徽章中加公爵之冠,賜地於奧洛穆茨附近,建堡一所,而受思泰倫貝爾之名。又據別的史學家的説法,所賜之地包括蒙古主將戰歿之處。

現在讓我們從頭梳理一遍,看看這本書的記載是怎麼來的:

14世紀末經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批准發行,由普卡瓦(P?íbík Pulkava)所著的編年史,現存於1364至1374年間的幾個版本中。它的第一個版本沒有記載1241年蒙古入侵的情況,但是提供了一些新的關於匈牙利王率領庫曼人入侵的細節(不過被錯誤地放到1254年)。

大致內容是:韃靼人掠奪匈牙利數年,他們襲擊並摧毀了摩拉維亞,並在奧洛穆茨附近製造了一場大屠殺,但當時的城市首領——來自思泰侖貝爾家族的貴族闖入敵人的防線,給韃靼領袖造成致命傷,韃靼人隨後退回匈牙利,該貴族後來得到了奧洛穆茨附近的一些土地,並在那裏建立了一座以家族為名的新城堡。

而編年史的最後一個版本糾正了以前的錯誤,正確地描述了1241年和1253年的事件,但非常簡短,在該版本中,韃靼人與庫曼人是正確區分的,但是它缺少任何關於思泰侖貝爾家族貴族的信息。

蒙古軍在東歐的敗仗,有一些是歐洲人虛構出來的|文史宴

歐洲史料把庫曼人寫成了蒙古人

第一個版本首次敍述了思泰侖貝爾家族的英雄,而以它為名的這座城堡是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最古老、最重要的貴族住宅之一,在蒙古人和庫曼人入侵的時候,它的主人是茲德斯拉夫·思泰侖貝爾(Zdeslav of Sternberg)。然而,13世紀中期的史料從未提及他與任何入侵者有過關係,可以確信他不是1253年奧洛穆茨的領袖。不過他在摩拉維亞建立了城堡和新思泰侖貝爾小鎮(首次提及在1269年),又在圍攻結束幾天後的1253年8月5日成為奧托卡二世的隨從。為什麼編年史的第一個版本提到了這個貴族家族的一個無名成員,現在還不清楚。也許他真的幫助了奧洛穆茨,也許作者只是想奉承該家族的阿爾布雷希特(Albrecht),他是皇帝最親密的顧問之一。

所有這些編年史都只有手稿作為載體,這極大地限制了讀者的數量。毫不誇張地説,關於波希米亞王國直到19世紀上半葉歷史的最重要和最廣泛的論述是瓦茨拉夫·哈傑克(Vaclav Hajek)於1541年在捷克出版的《波希米亞編年史》。儘管哈傑克使用了大量資料來源,但在一些地方補充了許多自己的想法,這些錯誤想法隨後作為事實流傳了幾個世紀。

他對蒙古入侵有所誇大,聲稱蒙古軍大約有50萬人,在波蘭肆虐到1243年瓦茨拉夫一世決定幫助波蘭為止。侵略者被他的軍隊嚇壞了,他們迅速穿過並掠奪了摩拉維亞後來到匈牙利與大部隊會合。哈傑克又在1253年處寫道,匈牙利王率領一支庫曼人和韃靼人的軍隊掠奪了摩拉維亞所有不設防的地方,並最終決定攻下奧洛穆茨。該城城主是思泰侖貝爾家族的雅羅斯拉夫,他突襲敵人並砍下敵方首領貝爾扎特(Belzait)的手,敵人隨後撤退,貝爾扎特在途中因傷死亡。隨後,瓦茨拉夫一世將奧洛穆茨附近的一些土地給了雅羅斯拉夫,後者在那裏建立了新思泰侖貝爾,並作為整個摩拉維亞的首領直到去世。

哈傑克的敍述非常重要,因為他加上了這位貴族的名字。由於這本書的重要性,雅羅斯拉夫很快就成了該家族的英雄祖先乃至民族英雄。事實是,雅羅斯拉夫這個名字很可能和奧洛穆茨的勝利一樣是虛構的(摩拉維亞和波希米亞軍隊實際上在那裏被打敗了)。

在這場衝突發生時思泰侖貝爾家族的領袖是茲德斯拉夫,雖然他的確有一個叫雅羅斯拉夫的兒子,但他的年紀不太可能統領軍隊,而且其祖是波希米亞人而不是摩拉維亞人。目前尚不清楚是這些事件是哈傑克自己虛構還是道聽途説,但早在1550年就有書面證據表明,雅羅斯拉夫被視為英雄,1252年(原文如此)從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帶來的異教徒韃靼人手中拯救了奧洛穆茨。

由上所述,蒙古人的入侵常常與庫曼的入侵相混淆,以及奧洛穆茨附近的失敗是如何由於雅羅斯拉夫·思泰侖貝爾而被轉為勝利的。也就是説,雅羅斯拉夫成為英雄的原因不是1253年在奧洛穆茨打敗了庫曼人,而是1241年打敗了蒙古人。

1552年奧洛穆茨主教約翰內斯·杜布拉維烏斯(Johannes Dubravius)出版了他的拉丁文史書《波西米亞王國的歷史(Historiae Regni Boiemiae)》,他在書中描繪了1241年蒙古入侵摩拉維亞的情景。蒙古首領別塔在奧洛穆茨被思泰侖貝爾家族首領擊敗,這位無名的英雄後來被國王封賞,成為整個摩拉維亞的首領。儘管這裏的主人公依然無名,但其家族被強調數次。結合哈傑克的信息,1241年在奧洛穆茨擊敗蒙古的英雄雅羅斯拉夫·思泰侖貝爾誕生了。

然後就到了一開始所説的那本《Mars Moravicus》,這本書毫不懷疑地聲稱1241年從被圍困的奧洛穆茨進攻蒙古軍的首領是雅羅斯拉夫·思泰侖貝爾,他親自砍掉了他們首領別塔的手臂,從而使得波希米亞免受蒙古軍的摧殘。

1241年在奧洛穆茨擊敗韃靼人的英雄雅羅斯拉夫的故事很快成為思泰侖貝家族祖先神話的一部分。雅羅斯拉夫的事蹟到了18世紀仍被用於其家族的盾徽上。

基於後世意圖層累的蒙古征服

1817年,語言學家、詩人和布拉格國家博物館的創始人之一瓦茨拉夫·漢卡(Václav Hanka)在一座教堂裏“發現”了一段手稿的碎片,造成轟動。這份手稿被稱為K?niginhofer手稿,由捷克語寫成,據説起源於13世紀,因此將會成為現存最古老的捷克語文獻。這一事實增強了捷克民族復興的自信心。

這些片段的關鍵部分是詩歌《雅羅斯拉夫》,據它所言,在裏格尼茨戰役後,蒙古軍前往摩拉維亞,歐洲諸國的聯盟在蒙古軍離開後解體,捷克人必須獨自抵抗敵人。蒙古軍破壞了加納(Haná)地區,但沒有佔領奧洛穆茨、布爾諾和諾夫梅斯托——因為由雅羅斯拉夫·思泰侖貝爾和6000名士兵守衞着奧洛穆茨。在一次突襲中,被稱為“Kublai”(這個名字來源於中世紀的捷克語版本《馬可波羅遊記》,顯然是指忽必烈)的可汗的兒子被殺。三天後,蒙古人停止了圍攻,前往匈牙利。

這部分手稿其實是漢卡精心製作的贗品,然而這一事實卻直到19世紀末才經過激烈的討論得到確鑿的證明。漢卡虛構奧洛穆茨戰役作為捷克民族復興的一種手段——捷克人在沒有其他民族的幫助下獨自擊敗了蒙古-韃靼人,阻止了他們繼續向歐洲進軍。與漢卡的慣例一樣,這裏添加了一個反德國的細節——與雅羅斯拉夫戰鬥的韃靼人是在德國人的縱容下才入侵的捷克。

蒙古軍在東歐的敗仗,有一些是歐洲人虛構出來的|文史宴

捷克人為了振奮民族自信心

將錯就錯了

在騙局中還有一個非常具體,不太可能是偶然的細節:傳説中的雅羅斯拉夫·思泰侖貝爾是布拉格國家博物館的贊助人之一——思泰侖貝爾伯爵的祖先。

在手稿還被視為權威的時代,雅羅斯拉夫與蒙古人的戰鬥被認為是民族史上的一件大事,在1841年(此時漢卡還活着),愛國者曾在奧洛穆茨隆重舉行了600週年紀念。

以上已經證實了“奧洛穆茨戰役”中守城者的名字由來,那麼攻城方的名字又來自哪裏?説出來大家可能不相信,這裏名叫別塔被附會成拜答爾的指揮官,原型竟然是一個叫彼得的英國人。

西方人弄混蒙古將領的名字並非偶然,説個很有趣的事情:另一路蒙古軍的領袖合丹,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被西方史學家誤會為窩闊台之孫海都。要知道1241年海都才六歲(他出生於1235年),如果一個六歲孩子能率領蒙古軍擊敗歐洲騎士,沒有任何史料會不強調這一點。

上述的捷克編年史描述了一場虛構的戰鬥,將別塔變成了蒙古忽必烈的兒子,這顯然是錯誤的。還説思泰侖貝爾在攻擊之前進行了一次彌撒,在聖餐之後,他們把五塊餅包起來,帶到驢背上。在上帝的幫助下,思泰侖貝爾打敗了敵人,親手砍斷了首領別塔的手致其因傷去世(根據其他故事,他被思泰侖貝爾俘虜並絞死),其餘入侵者逃往匈牙利。戰鬥結束後,拆開聖餐麪包的神父發現它變成了基督的真實身體。他把它放回驢子上,這隻動物把聖物直接運到奧洛穆茨的科珀斯克里斯蒂教堂,從那時起就一直保存在那裏。

但是,即使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澄清K?niginhofer手稿是偽造的以後,仍有不少歷史學家和小説家採用了裏面的記載。比如前蘇聯的列夫·古米廖夫在於1970年出版的《發現虛構的王國》中就採取了裏面的説法,而在1989年出版的《古俄羅斯和大草原》給這個英國人彼得添加了其他引人注目的細節:“在奧洛穆茨被捷克人俘虜的韃靼首領是一位名叫彼得的英國聖殿騎士。”

這個傳説的來源可能是對後來幾個歷史事實的混合描述。13世紀的英國學者馬修·帕里斯在他的作品裏記載,在1242年於奧地利俘虜的蒙古人中有一個不知名的英國翻譯:

“在達爾馬提亞的統治者抓獲了八名[蒙古]逃犯,其中一名是英國人,他因被判終身流放而從英國流亡國外。他[代表]最卑鄙的韃靼君主兩次作為大使和翻譯拜訪匈牙利國王,並威脅説如果他不把自己和國家交給韃靼人,將會迎來何等暴行。當我們的君主強迫他説出關於韃靼人的真相時,他又毫無隱瞞地説出那些只有魔鬼才能做出的罪惡。[接下來是英國人講述他被驅逐出英國後的悲慘經歷]韃靼人的間諜將其俘虜並帶走,得知韃靼人即將統治世界之後,他又得到了許多賞賜,因為他們需要翻譯。”

在文章的最後,講一個也是馬修記載的關於蒙古進攻的趣聞:由於蒙古人進攻諾夫哥羅德,導致大量的北歐漁業商會不敢來英國的雅茅斯進行貿易,然而該城的捕魚船仍然照常出海,因此鯡魚在那一年價格暴跌,四五十條上好鯡魚哪怕在離海非常遠的內陸都只能賣到一個銀幣。

注:

[[i]]拔都為弘吉剌惕部阿勒赤那顏的女兒兀乞旭真哈敦所生。他被稱為撒因汗。他勢力很大,能力極高,他代替朮赤掌管兀魯思和軍隊,一直活了整整一個世代。在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全都去世以後,他儼然已是他的所有孫子們的最長者,並在他們中間享有巨大的榮譽和尊敬。在忽裏勒台上,沒有一個人反對他的話。反之,全體宗王都服從他。因為朮赤汗規避了執行成吉思汗早先發出的詔敕,即讓他去奪取北方的一切地區……並把它們併入自己的領地,所以在窩闊台合罕即位以後,他就命令拔都去完成這一任務。

[[ii]]朮赤汗的第一個兒子斡兒答,由他的正妻弘吉剌惕氏撒兒塔黑所生。在父親生前和死後,他都極受尊重。雖然朮赤的繼位者為第二個兒子拔都,但蒙哥合罕在他作決定和決議時寫上名字的詔書中,把斡兒答的名字放在前面。斡兒答是同意拔都即位的,並且正是他讓拔都登上了父親之位。他掌管朮赤汗的軍隊的一半,另一半由拔都掌管。他率領這支軍隊和四個兄弟:兀那兒、禿花帖木兒、升古木組成蒙古軍的左翼。至今他們還被稱為左翼諸王。

[[iii]]阿魯忽被阿里不哥立為察合台汗國汗王,主要是因為當時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都在搶奪察合台汗國的控制權,各自用各自親近的察合台後人去當汗,阿魯忽和阿里不哥關係好,所以就被派去了,非常時期,已經沒有規矩可説。阿魯忽是在阿里不哥指認下繼位,而其時察合台汗國的合法汗是蒙哥汗指認的哈剌-旭烈兀之子木八剌沙,阿魯忽算是奪位,而且也不得不指認木八剌沙為自己的繼承人,這是特殊情況。當時的情況是,隨着蒙哥於1259年的逝世,忽必烈與旭烈兀展開了長達數年的汗位爭奪戰,二人各自稱汗,都需要獲得各個汗國的承認。當時察合台汗國緊鄰蒙古腹地西部,而阿里不哥的勢力中心在蒙古首都哈剌和林,如果察合台汗國支持阿里不哥,則後者可以利用中亞的資源穩定後方,而如果要支持忽必烈,則阿里不哥將陷入兩面受敵的境地,因此汗國成了二者爭奪的焦點。忽必烈先派出自己身邊的察合台家族成員木禿堅之孫,不裏之子阿必失合前往執掌汗國,但中途被阿里不哥軍擒獲而被處決。同時阿里不哥效仿忽必烈,派自己身邊的察合台諸王,拜答爾之子阿魯忽去奪權。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41 字。

轉載請註明: 蒙古軍在東歐的敗仗,有一些是歐洲人虛構出來的|文史宴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