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於“垃圾快樂”中的孩子,未來難有出息,一流父母這樣做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長,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孩子人生的最初階段,玩是最主要的活動,快樂是唯一的主題。
但並不是所有的快樂都對孩子有好處,有些快樂是屬於“垃圾快樂”,沉迷於其中,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初中生沉迷於手機遊戲,住進ICU
小潘小學時成績名列前茅,是老師眼中的苗子,爸媽心中的驕傲。經過努力,小潘考上了重點初中,小潘爸爸覺得很欣慰,送給孩子一台手機。
以前爸媽不允許小潘接觸手機,現在小潘需要住校了,手機本是為了他和爸媽方便聯繫,沒想到,這台手機卻成了小潘墮落的開始。
學校沒有硬性規定,全靠自覺,小潘開始迷上了手機上的各種遊戲,上課偷偷玩,下課時間全部消磨在上面,晚上回宿舍,在漆黑的環境中“挑燈夜戰”。
小潘成績一落千丈,再也不是以前的學霸,受挫以後無心讀書,開始逃課,時間全部用來打遊戲。
有一次小潘連續打了三天三夜遊戲,沒有休息,上課時突然暈倒,老師把他送進了醫院,由於長時間熬夜,精神高度緊張,大腦供血不足,心肌衰竭,小潘住進了ICU病房,老師趕緊叫來了他的家長。
這時,爸媽才發現他手機上全是遊戲APP,後悔莫及。
喬布斯和比爾·蓋茨都限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你孩子卻還沉浸其中?
已故的喬布斯曾説,自己從來不讓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比爾·蓋茨也曾表示,自己的孩子在14歲以前是不許使用手機的。
為什麼創造出智能手機的這些科技大佬們,卻如此嚴格地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他們的產品?
不是因為電子產品會損壞視力,而是因為他們深知,這些電子產品對孩子大腦的發育有多大的危害!這些所謂的快樂都是“垃圾快樂”,孩子沉迷其中,會玩物喪志,未來很難有出息。
1)迫使孩子被動接受信息
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尤其是遊戲,是迫使孩子被動接受信息,驅使大腦按照程序設定好的思維路線思考,而孩子學習探索的過程,是必須要主動接收信息,自己打開思維路線,這樣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
2)雖有互動性,但抑制自主思考
很多家長認為,遊戲不是挺有互動性的嘛!多智能啊!但這種互動性是非常具有侷限性的,人機互動,會抑制孩子的自主思考,讓孩子喪失獨立的判斷力、應激性。
3)破壞孩子專注力
專注力是人類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基礎,而遊戲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
有科學家做過實驗,把2歲的嬰兒放在有電視播放的房間裏,他的專注度測評會明顯下降,即使他根本不看電視,看不懂電視,也會干擾他的思考。
遊戲比電視有更多吸引孩子注意力的要素,對孩子的危害更大。
當然,孩子長大以後,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必須要接觸電子產品,以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這就是為什麼比爾·蓋茨給女兒設置的界限是14歲的原因。
但孩子幼齡階段,童年時期,使用電子產品一定要嚴格限制。那幼齡的孩子應該怎麼玩?應該玩什麼?怎樣才能陪孩子度過一個充實豐滿有意義的童年?
不想玩物喪志,那孩子應該怎麼玩?
孩子需要與父母多互動,多交流,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複雜多樣,父母要參與到孩子的玩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主動思維,尤其是發散思維、開放性思維,而且玩要手、腦、眼、耳並用,充分調動神經細胞,使動手能力、推理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