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政協委員馬光瑜關於建議“全面取消小學生作業,推遲小學放學時間”的提案廣受社會各界關注。這個提案,關注的是兩個問題,一方面是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另一方面是無數陪孩子寫作業的家長難以言説的煎熬。
從媒體報道看,馬光瑜委員的提案表述也想顧及多面:比如前面説要“建議全面取消小學生家庭作業”,後面又説“取消家庭作業不等於不讓孩子學習,而是寫作業的地方在學校,改作業的人是老師,而不是家長。”
這份提案公開後引發的關注和爭議,也給我們提供了反思中國基礎教育的重要契機。
小學教育現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全國民眾都知道學生學習負擔重,孩子累;家長都説自己工作忙,晚上陪孩子寫作業苦不堪言;教師也説工作壓力大,身心疲憊。讓學生提早放學回家,家長很不情願;學校推遲放學,學生在校完成作業,教師也會抱怨。
細究這個問題,不難發現,癥結還是出在學生的作業上。小學生家庭作業太多,讓學生沒有參加體育鍛煉,放鬆身心的時間,也擠佔了學生課外閲讀時間。體育鍛煉與課外閲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馬光瑜委員所説:“繁重的家庭作業提前透支了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學習意願,非常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
問題在於,徹底取消小學學生的作業,這有沒有現實可行性?統一取消小學生作業,教師或許會接受,但是,家長會不會有阻力?只怕家長的反對聲又是此起彼伏。因為,只要以高考招生為核心的教育機制沒有大的調整,大概家長們會爭先恐後把孩子送往校外教育機構。
可能有些人會建議,“在全國進行一次深入全面的小學生減負大督查,取締小學階段的智育校外商業培訓機構。”這是把問題想得太簡單了,這注定不是一場能用行政力量打贏的戰爭。
所以,在我看來,在教育機制沒有大的變化的情況下,這一問題的解決,目前最具現實性的,是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控制和減少小學生作業總量,現在學生作業量過多,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是各科老師佈置作業時缺少溝通協調,每個老師眼裏只有自己這一門課,但可憐孩子要面對好幾門課的老師。二是許多老師教學理念陳舊,喜歡給學生布置大量機械性、重複性訓練類型的作業,這樣的作業內容單調枯燥,容易破壞學生對某一類知識的基本興趣,應該廢止。
我認為,這兩個問題,只要學校認真對待,完全可以解決好:學校要建立合理機構,協調各年級各門課之間老師佈置作業的情況,並引導老師在作業的綜合性、趣味性上多下功夫,這樣就能讓學生作業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解決問題的第二步,就是取消小學生作業。徹底取消小學生作業之後,我們需要在學校和家庭之外,讓社會力量發揮更大作用。比如,讓各個社區建立兒童課外託管機構,有專業人員輔導學生開展包括課外閲讀在內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也可以培育更多專門以小學生“課後服務”為主要業務的社會專業機構,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空間。當然,這一切的有效實施,需要給社會機構更多的成長空間,更需要借鑑一些國家的做法,把“兒童照顧”作為一項社會福利事業,唯有如此,真正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的“課後服務”才能形成可行的長效機制。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王天定)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