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理工大學學生與技術人員共同研發房車智能化焊接技術,並觀摩3D打印技術。楊志禮攝/光明圖片
重慶兩江新區青禾童心小學學生在校園裏晨跑。新華社發
掃描二維碼觀看視頻訪談
【圓桌對話】
嘉賓:
杜玉波代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
王樹國代表(西安交通大學校長)
嚴純華委員(蘭州大學校長)
倪閩景委員(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主持人:
本報記者 楊颯 晉浩天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發展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
什麼是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教育的面貌將發生哪些變化?實現這一目標,要攻克哪些難關?本報記者邀請四位代表委員進行圓桌對話,一起聽聽他們的真知灼見。
1.高質量體現:
人民對教育發展滿意度高獲得感強
【教育現實】
目前,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已從“有學上”轉向“上好學”。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已成為中國教育的戰略性任務。
主持人:這幾年,人民對教育的需求和期待在升級換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提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出發點是什麼?我們將感受到哪些教育新面貌?
杜玉波:高質量一直是教育追求的目標,也是教育結構調整、體制創新、隊伍建設的重要評價標準。教育體系建設的“高質量”主要體現在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的契合度高,教育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貢獻度高,人民羣眾對教育發展的滿意度高、獲得感強。教育發展成果能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各學段各類型教育能更加有效銜接、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效果更好,都將是高質量教育的新面貌。
王樹國: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將會從我國師生綜合素質、全民素質乃至各行業發展中得到體現。教育的質量決定人力資源質量,人力資源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各行各業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倪閩景:高質量主要體現在教育地區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得到基本解決,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和課程更加符合現代化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基礎教育從基本均衡走向優質均衡,職業教育形成從中職到高職和職業本科的體系,學前教育入園率進一步提高。可以説,這些要求與國家發展需要及老百姓的迫切需求是完全一致的。
2.跨越難關:
教師隊伍建設 課程教學改革 教育評價破題
【矛盾之思】
多數的城市父母,都希望孩子的理想路徑是接受四個“一流”教育——一流幼兒園、一流小學、一流中學、一流大學,然後再換來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事實上,真正高質量教育應該是多元化的,是各有優長,讓人民羣眾有更多選擇。
主持人:人民對好教育的需求和嚮往是多方面的。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面對哪些新要求?攻克哪些難關?
王樹國:教育最難的部分,就是及時回應社會重大問題和發展需求。面對技術和知識急速更新迭代的時代背景,我國需要從專業設置、課程內容、實踐教學條件、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迎接挑戰,通過不斷優化學科佈局,推進產學研融合,培養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現在,很多新的產業形態和顛覆性技術並非出自大學,這就要求教育要主動融入社會,按照社會發展需求強化自身建設,培養人才,進而引領社會發展。
嚴純華:目前,我們的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還沒能很好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與國家和社會的期望還有較大差距。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大學文化既要體現一所大學的治學和管理之道,也要植根於這所大學每一個教師、員工和學生的內心追求,並體現在各自的作為和格調之中。
倪閩景:難點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如何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教師隊伍;課程教學如何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教育評價如何破題,進而帶動教育事業綜合改革。解決好這三點,才會形成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人民滿意的教育。
3.發力關鍵:
培養解決“卡脖子”問題人才 促進教育與社會經濟循環
【破解之法】
在前沿科技領域,我國與科技創新大國相比仍然存在差距。有專家指出,要加快推進科研評價體系改革,營造更加寬鬆的學術環境,讓科研人員坐得住“冷板凳”,做更前沿更具挑戰的基礎研究,縮小差距,為中國未來的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主持人:這幾年,教育改革持續發力,從考試製度、評價體系到課程教材、學科設置,一些事關全局、關涉根本的改革全面鋪開。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推動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應從哪些方面進一步突破?
杜玉波:推動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要優化調整佈局結構,打通整合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資源,使教育選擇更加豐富多元。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和基礎學科建設,加快技術攻關。除了要推動教育評價改革落地以外,還要深化教育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堅持有選擇的“請進來”、有章法的“走出去”和有目標的“深參與”,打造教育對外開放的升級版本。
王樹國:立足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教育的當務之急是培養國家急需的,在科技、經濟等重要領域解決“卡脖子”問題的人才。這就要求當前要促進教育與社會、經濟的循環,實現教育體系與科技體系、產業體系、社會體系有機銜接,推動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
嚴純華:對高校來説,除了進一步提升知識傳授與創造、科技創新與社會服務、全球化和國際影響力外,還必須格外重視重塑和提升大學文化,使之與一流大學建設目標相匹配。應借鑑世界一流大學的文化建設經驗,使大學既能體現中國的文化風骨,也與全球高等教育相容相接。全方位構建新時代的大學制度文化、創新文化、育人文化,不斷塑造和發展風清氣正、和諧有序、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圍,使教師樂教、學生愛學、員工愛校,進而通過大學文化的傳承創新引領全社會的文化建設。
倪閩景:首先要繼續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其次,注重提高教師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再次,要通過教育評價改革,對全社會開展一次教育啓蒙,重新認識教育的本源,迴歸教育理性和教育規律。只有如此,方能緩解大家在教育方面的普遍焦慮,進而破解國家對創新型人才迫切需要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