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報記者 孫唯 實習生 湯君妍 徐思琦
1月14日,廣東省教育廳召開“雙減”工作通氣會。會上,廣東省教育廳介紹了當前廣東“雙減”工作的有關情況,回應社會各界對廣東“雙減”工作的關切,解答羣眾關心的熱點問題。
不給家長佈置作業
扭轉唯分數論傾向
會上,廣東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一級巡視員朱超華介紹了廣東“雙減”工作的進展情況及成效。“當前,廣東義務教育學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書面作業的學生佔比由‘雙減’前的70.94%提高到100%,普遍做到了不給家長佈置作業。”朱超華提到,課堂的教學方式改革也在持續推進,學校普遍建立了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制度,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且構建起教育大資源服務體系。
在學校之外,培訓機構也逐漸迴歸育人正常軌道,全省“營改非”機構完成比例、線上培訓“備改審”完成率、全省4895家預收費資金納入監管的機構數量佔應納入比實現三個100%,同時,“廣東在全國率先建立中小學生校園學習類APP審查制度。”朱超華指出,此舉從源頭上保障了中小學生教育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的合規性。
“深化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學業質量觀,堅決克服重智育輕德育、重分數輕素質等片面辦學行為。”朱超華説道,一年來,廣東“3+1+2”新高考平穩落地,逐步打破單純以考試分數作為唯一標準評價學生的方式,構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深入推進中考改革,廣州、深圳等6市已經開展了中考改革試點,其他地市也已經制訂了中考改革實施方案。
廣州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學明分享了廣州“雙減”工作的具體落實情況。他表示,一年來,廣州打出作業減負提質“1+2”組合拳,滿足學生不同胃口需求,努力讓學困生“管飽”、學優生“吃好”。同時,廣州從2021年秋季學期起,課後服務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全覆蓋、有需求的學生全覆蓋、服務時間全部達標。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制定課後服務實施方案,推行“5+2”模式,至少安排1個小時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目前,全市義務教育階段校內課後服務參與學生人數111.3萬,佔學生總數的85%;其中又有80%的孩子午休能平躺睡。”陳學明説。
探索育人新模式
助孩子多元發展
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廣東省各中小學也積極推動政策落地。“學校採用‘精準備課、高效課堂、優化作業’三招破解‘雙減’的核心問題。”東風東路小學校長彭婭介紹。值得一提的是,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雙減”還為東風東路小學增加了學生的親子運動時間。“放學後,在小學附近的小區裏可以看到許多學生和家長開展‘親子跳繩’‘兩人三足’等運動。”彭婭説,“‘雙減’為家長和孩子帶來的運動熱情,在小區乃至社會上廣泛傳播,為整個教育生態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農林下路小學校長吳海華表示,在“雙減”下,學校引入乒乓球優質教練團隊,助力學校國球文化推廣教育;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等,為孩子的多元發展提供一切的可能。面對接下來的寒假,學校還針對各年級學生設計了“五育寒假作業超市”,量身定製個性化的作業清單。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實驗中學校長全漢炎指出,減負只是教育改革的手段和路徑,目的是通過“減”來達到學校教育體制的增效,讓學生在學校學足學好,充分發揮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域發展、個性發展、主動發展和終身發展。
聲音:
政策工作成效初顯
教育改革任重道遠
針對半年來“雙減”政策帶來的改革效果,華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副院長、基礎教育治理與創新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方徵在會上公佈了第三方評估情況。調查顯示,目前,廣東省“雙減”工作已初步取得四點成效,包括“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減輕”“課後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學生健康成長時間得到較好保障”“學生課餘生活更加豐富”。過去學生及家長們反映的突出問題在本學期得到有效的治理,接下來可以通過進一步完善政策實施方案,確保“雙減”工作的縱深推進。
“雙減”政策成效初顯,但華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吳穎民也深刻指出:“減負問題是中國基礎教育幾十年來反覆治理的一個難題,目前尚未建立一個‘治本’的體系。”他表示,學校運營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及評價機制的改革還需要努力,教育改革的道路依舊任重道遠。他認為,當前社會環境下最重要的是讓社會、學校及家庭達成三方共識,形成合力。吳穎民提出,家長可更多地瞭解孩子的在校情況,學習溝通技巧以增強與孩子的交流;學校不僅應改革教學體系,還應重視教師師德、素質的培養,建設“校內教師成長共同體”,從整體上提升教師的師資水平;社會則需做好監督工作,暢通投訴渠道,曝光教育亂象。
廣東省政協委員、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長姚訓琪建議,要建立一套科學的教育評價機制,用多幾把“尺子”來衡量學生是否優秀,以此打破“唯分數論”的傳統體系。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