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隨着時光的流逝,當年混沌未開的小女孩已出落成15歲的婀娜少女。小周後天生活潑,美麗可愛,深受李煜母后的喜愛,時常派人接她到宮中小住。
小周後酷似初入宮時的娥皇,只是她比娥皇更年輕、更活潑。隨着接觸的增多,李煜對她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因後來也被封為皇后,人們便把她稱作小周後。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在大周后生病時,小周後借探病之機與姐夫李煜偷情
著名的《菩薩蠻》描述的兩人不倫通姦時的情景:“花明月暗飛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大周后被丈夫和妹妹的雙重背叛刺激的病情迅速惡化,李煜負疚萬分,朝夕相伴左右,但次子仲宣之死使大周后病入膏肓,最終去世,諡昭惠,下葬懿陵。悔恨交加的李煜為愛妻寫下了多篇詩詞,已知最長的一篇是感人肺腑的《衣昭惠周後誄》,並自稱“鰥夫煜”。
四年後,周氏被立為皇后,稱小周後。當時文官大臣在對李煜再次封后的賀書中對周氏與姐夫通姦氣死姐姐之事加以諷刺,李煜保持沉默。小周後嫁給李煜的時候,南唐國勢早是江河日下,李煜對國事更沒有了興趣。專心致志地酒醉金迷。雖然對小妻子仍然寵溺,但在感情上和生活情趣方面卻已經無復當年大周后時的盛況。
975年,李煜被俘後,在開封被封為違命侯,拜左千牛衞將軍。小周後也得到了一個暗含恥辱性的封號鄭國夫人。趙光義奪取皇位之後,還曾多次強姦小周後。據説從978年元宵至當年七夕,長達半年時間,孤苦伶仃的小周後多次被皇帝強暴。每次小周後回去,都是又哭又罵,李煜在痛苦鬱悶中,寫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
五代十國後期南唐國主李煜的皇后小周後,是聞名於天下的絕色美人。周薇系南唐後主李煜的皇后人稱大周后的周薔的同胞妹妹。周薔二十九歲時病故,早就和姐夫有一腿的周薇又嫁給了李煜,人稱小周後。史書載,大周后病重不久於人世之際,見到周薇進宮,便道:汝何日來?那時周薇尚小,未知嫌疑,回道:既數日矣。“後恚怒,至死,面不外向。”
可是李煜只知譜詞度曲,不知治國,最後被宋太祖趙匡胤滅了國,他和小周後一起做了俘虜。在所有的皇帝之中,趙匡胤應該不算是好色的,他曾將後蜀主孟昶的愛妃花蕊夫人納入宮中冊立為貴妃,卻放過了同樣是絕色美人的小周後,還封她為鄭國夫人,估計他是因為欣賞李煜的才華,才沒染指小周後。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趙匡胤去世,其同母弟趙光義即位,是為太宗。宋大宗原名趙匡義,太祖時改名光義,稱帝時又改名炅,他在位22年,廟號太宗。趙光義就沒那麼講仁義了,他繼位後,小周後的日子就沒那麼好過了。覬覦小周後的美色已久的趙光義,借命婦要不定期入宮朝覲的機會,強留小周後。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據説趙光義還把宮廷畫師召來,將“行幸”小周後的場面進行“寫生”繪畫,就是《熙陵幸小周後圖》。因宋太宗趙光義死後葬在河南鞏縣的永熙陵,故云其“熙陵”。《默記》、《宋稗類鈔》均未提是否真有此畫?而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篇·果報·勝國之女致禍》有明確記載:“偶於友人處,見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後圖》,太宗頭戴幞頭,面黔色而體肥,器具甚偉;周後肢體纖弱,數宮人抱持之,周作蹙額不能勝之狀。蓋後為周宗幼女,即野史所云:每從諸夫人入禁中,輒留數日不出,其出時必詈辱後主,後主宛轉避之。”
李煜十分清楚,宋、唐之間早晚必有一戰,至於其勝敗結局,亦已在預料之中。但他仍然希望維持一段暫時的和平,至少使自己得以在有生之年免遭做俘虜的命運。李煜採納門下侍郎陳喬、內史舍人張洎的建議,奉行“外示威服,內繕甲兵”的策略。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一方面,對宋廷恭禮有加,凡遣使入貢,不再自稱唐國主,而改稱江南國主,把唐國印改為江南國主印,又上表請求宋廷下詔時宜呼李煜之名;在國內,貶損儀制,改詔為教,官職名號亦加改易,避免與宋朝重名,宗室子弟降低封爵。
另一方面,他也暗中募兵備戰。南唐水寨、戰船,佈列江岸,形成防線;內地城池,修繕加固;金陵城內,積聚大批糧草,以備堅守。為解決軍費問題,他鼓勵豪民富商出錢買官,企圖以重兵屯守長江中下游南岸各戰略要點,準備以經年持久的堅守防禦把宋軍拖疲、拖垮,迫使宋朝默認南唐偏安一方的局面。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南唐還遣使致書吳越王錢俶,説“今日無我,明日豈有君?” 曉以唇亡齒寒之義,望能連兵拒宋。但錢俶認為,眼下不能違背宋朝的旨意,才能避免宋朝找到藉口來攻滅吳越。因此錢俶拒絕了李煜的要求,並將此書呈報趙匡胤,表示與南唐劃清界限,配合宋軍進攻南唐腹地常州的決心不動搖。
974年秋,趙匡胤做好南伐準備以後,派合門使梁迥至金陵,對李煜説:“今歲國家有柴燎之禮,當入助祭。”實際上是示意李煜獻地入朝。李沒有明確表態。不久,趙匡胤又派中書舍人李穆攜詔書出使南唐,勸李煜降宋。
李煜此時已準備認命臣於宋,但陳喬、張洎諸人竭力勸阻。陳喬説:“臣與陛下俱受元宗顧命,今往,必見留(一定被軟禁),其若社稷何(那麼國家怎麼辦)?臣雖死,無以見元宗於九泉矣!”李煜被陳喬激勵,便稱病拒絕入朝,李煜決心一戰。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趙匡胤命人在長江上搭浮橋
李煜以生病為由拒絕入朝,趙匡胤找到藉口,發軍10餘萬,戰船數千艘,聯合吳越國,進攻南唐。
974年九月,副帥潘美與都虞侯劉遇等先遣部隊出發,意在掃除主力前出的障礙,攻佔防禦要點。十月中旬,北宋大軍全線出動。根據主帥曹彬的命令,八作使(如同今工程兵司令)郝守將荊、湘、蜀等地製造的大小艦船全部駛往湖北境內的黃州、蘄州江段集結。曹彬親率水軍自荊南出發,沿長江北岸順流東下,八作使郝守率預作浮橋用的艦船和構件隨後跟進,順利通過南唐屯兵10 萬的戰略要地湖口。
十月廿四日,宋軍襲佔峽口寨(今安徽貴池西),水陸並進,直取池州(今安徽貴池)。閏十月五日,曹彬率主力渡江南來,南唐池州守將戈彥棄城逃跑。曹彬揮軍順江繼進,在銅陵(今安徽銅陵)大破南唐水軍,後又連克蕪湖(今安徽蕪湖市)、當塗(今安徽當塗縣)等沿江重鎮,距金陵也不遠了。
閏十月十八日,宋軍水師攻克當塗,進抵採石磯,擬從這裏渡江。閏十月廿三日,曹彬率領的宋軍主力沿長江南岸水陸並進,擊敗2萬南唐軍,奪佔要隘採石磯,俘獲1000餘人,又獲戰馬300餘匹。捷報傳至汴京,趙匡胤命令將事先在石牌口構建好的浮橋順江東移至採石,以便駐屯在江北和州(今安徽和縣)的潘美先遣部隊步騎兵渡江,儘快與曹彬主力部隊會合。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金陵被圍後,陳喬、張洎採取“堅壁以老(疲憊)宋師”的戰略,令皇甫繼勳統帥水陸軍10萬餘人在金陵城外以秦淮河為防線,背靠金陵城進行堅守防禦。但前線送來的軍情都被李煜的近臣扣下不報。
結果,宋兵磨刀霍霍準備攻城,李煜竟全然不知,所以並不緊張。都到這個時候了,他居然還委派伍喬主持貢舉,在金陵城內進行了南唐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放進士孫確等38人及第,似乎天下太平。此外,他每天還請僧道進宮講經談易,只等宋師自己退走。
皇甫繼勳詭計被識破 ,李煜下令處死
李煜在宮中被矇在鼓裏,宮外,兩軍已在秦淮河沿線擺開陣勢,即將展開一場生死決戰。宋軍攻到秦淮河南岸,南唐軍列水陸寨於秦淮河北岸,兩軍隔河對峙。曹彬傳令部將李漢瓊調淮南大船進入秦淮河,以備渡河進攻。副帥潘美立馬帶頭騎馬涉水先渡,大敗南唐軍。隨後,李漢瓊所調船隻也已到達,船中全部裝滿蘆葦,火攻南唐秦淮河守軍水寨柵塘。宋軍殲南唐軍數萬,突破秦淮河防線,直逼金陵城下。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二月十二,宋軍攻克金陵闕城。三月下旬,南唐水軍以戰艦20艘從金陵逆流而上至當塗江段,企圖一舉沖斷宋軍採石磯浮樑,斷其糧道。南唐水軍的戰鬥力很不怎麼樣,又加之溯江仰攻,被宋軍擊敗。宋軍利用浮橋為水上基地和過江通道,不斷擊敗南唐水軍進攻,逐漸將南唐水軍主力消耗殆盡。
吳越軍為了在北宋面前表現自己,邊鼓也敲得不錯。四月,吳越兵攻陷常州,進圍潤州。潤州是金陵的東大門,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李煜派親信劉澄為潤州節度使留後,以拒吳越。其實,劉澄知南唐必亡,已有降宋之心。
闕城失守之後,金陵形勢日益惡化。皇甫繼勳為掩飾敗跡,扣押各地告急文書,又經常藉口軍務繁忙,拒絕李煜召見。身為國君,李煜對戰局竟不十分清楚。當時,金陵守將有才略者寥寥無幾,只有宜春人盧絳稍有威望。當宋師兵臨秦淮河之際,盧絳依憑水寨,拼力拒戰,多次挫敗宋兵渡河企圖。然而,盧絳的戰功不僅沒有得到李煜的賞賜,反倒引起皇甫繼勳忌恨。
皇甫繼勳又藉口潤州危急,説服李煜委派盧絳率軍增援。儘管李煜不甚瞭解戰局細節,但對大體形勢尚知一二。宋師渡江已經半年,不僅沒有不戰自潰,反而愈戰愈勇,加之吳越之兵已破常州,萬一潤州失守,金陵就將成為一座孤城,即使城池堅固,亦必不能持久。其實,金陵外圍的南唐守軍已基本被消滅,據點被奪佔,金陵已成一座孤城。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五月,李煜親自登城察看形勢,見宋師旌旗遍野,壘柵縱橫,如夢方醒,又驚又怒。他立即召皇甫繼勳入宮答話,責其隱瞞軍情、流言惑眾、禦敵不力,下令處死。皇甫繼勳剛被推出宮門,儈子手還沒動手,聚觀軍士就侯景被人吃掉之後,又一個被吃掉的人。六月,盧絳援軍到達潤州,發覺劉澄有降宋之意,急忙率部退出城外。李煜聞報大驚,下令盡誅其家。
潤州失守,金陵門户洞開。吳越軍很快進抵金陵城下,與宋師東西合勢,圍攻金陵。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趙匡胤萌生退意,聽了一人之言又改了主意
正當李煜憂心如焚的時候,趙匡胤對是否繼續攻伐金陵也產生了動搖。趙匡胤確定的作戰方針是“切勿暴掠生民;務廣威信,使自歸順,不須急擊”。結果,宋軍圍困金陵數月,仍未攻下。975年七月,南方進入酷暑季節,氣候濕熱,士卒疾疫多發。
南唐採取“堅守防禦以老宋師”的戰略目的初顯。趙匡胤萌生退兵之意,派遣李穆護送李煜之弟李從諡回南唐,帶去手詔,催促李煜來降;命吳越王錢俶軍退回杭州;命曹彬率軍退屯廣陵(今揚州),休養士馬,以為後圖。參知政事盧多遜力奏應當繼續圍攻金陵,可趙匡胤不聽。
南唐似乎有望暫時保住小命,但國運竟斷於一件小事。當時,北宋有個叫侯陟的朝廷外派官員,因索賄受賄、剋扣軍餉被部屬揭發。他從揚州逃回汴京,部屬仍不依不饒,追到汴京告狀。侯陟與盧多遜關係不錯,向其求救。
盧多遜提出一個條件,要他去向宋太祖講講江南戰況,説服皇帝繼續進攻金陵,萬萬不可退兵。侯陟一到就大聲説:“江南平在旦夕,陛下奈何欲罷兵,願急取之,臣若誤陛下,願夷三族。” 宋太祖屏退左右,“升殿問狀”,對外表示是審訊他,實則把江南戰況問了個明白。趙匡胤於是決定繼續圍攻金陵,並赦免了侯陟之罪。
十月,李煜派遣修文館學士承旨徐鉉和一名經常給他講解《易經》的道士周惟簡,到宋軍前線指揮部求和。統帥曹彬不敢做主,將二人送往汴京,直接面見趙匡胤。徐鉉在江南以名士自居,自命不凡。
徐鉉一進門就大大咧咧地對宋太祖説:“李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過失,奈何見伐?”宋太祖不答,讓他説完。徐鉉滔滔不絕講了一大通,宋太祖只問了一句:“爾謂父子為兩家,可乎?”既然如同父子,南唐能在宋朝之外另立門户嗎?一句話就把徐鉉噎住,答不上來。二人空手而返。
趙匡胤拒絕緩兵圍攻金陵,李煜投降
李煜求和不成,只好進行最後一搏。他命南唐大將朱令贇率領15萬大軍從江西湖口出動,增援金陵。宋軍將領王明屯兵獨樹口(今安徽懷寧縣附近),在江渚中豎立許多長木杆,偽裝成戰船檣桅疑敵。見宋將王明、劉遇二將率領船隊來攻,朱令贇軍以大木筏澆油點燃,向宋軍發動火攻。
宋軍劉遇部前鋒躲避不及,士兵紛紛跳江,被燒死淹死很多。這時忽然風向大轉,颳起北風,濃煙烈火反燒南唐水軍。王明、劉遇部乘勢反攻,南唐水軍大敗,朱令贇被烈火燒死,南唐水軍在皖口(今安徽懷寧縣西十五里)全軍覆沒。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朱令贇大軍兵敗,外援斷絕,金陵形勢更加危蹙。宋兵百計攻城,晝夜不休。十一月初三,李煜再次派遣徐鉉和周惟簡奉表入宋,請求緩兵。表文之言,字字血淚。徐鉉見到趙匡胤,哀求道:“李煜對大宋素來恭敬,由於身患疾病沒有來朝拜謁,不是要違背您的旨意。為保全一邦之生命懇請您退兵。”趙匡胤説道:“別囉嗦了!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乎?” 下令將徐鉉送回金陵。“卧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遂成千古名句,凡天下英雄,想一統江山者,無不以此句明志。
十一月十二,曹彬大軍從三面圍攻金陵,李煜親率5000兵夜襲宋軍北寨,未果。軍機緊迫得大文學家李煜都親自領兵上陣。月中,曹彬派人對李煜説:“此月廿七日,城必破矣!宜早為之所(早作打算,留有後路)。”李煜雖知城必不保,但又以為金陵城牆堅固,豈有計日而破之理。
為遷延時日,李煜與曹彬約定,先派其子李仲寓入朝。曹彬派人催促,李煜推脱道:“仲寓趨裝(行裝)未辦,宮中宴餞(踐行)未畢,廿七日乃可出也。”曹彬旋又派人對李煜説:“若廿六日出,亦無及矣!”李煜不從。廿七日,宋軍破城,守將咼彥、馬誠信、馬承俊等在巷戰中戰死。李煜奉表投降。至此,南唐滅亡。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原文】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
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傷心不已悲情無限!
我夢見自己重回故國,一覺醒來雙淚垂落。有誰與我同登高樓?
我永遠記得一個晴朗的秋天,在高樓眺望。
往事已經成空,就彷彿在夢中一般。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註釋
子夜歌:此詞調又名《菩薩蠻》、《花問意》、《梅花句》、《晚雲烘日》等。此詞於《尊前集》、《詞綜》等本中均作《子夜》,無“歌”字。
何能:怎能。何:什麼時候。免:免去,免除,消除。
銷魂:同“消魂”,謂靈魂離開肉體,這裏用來形容哀愁到極點,好像魂魄離開了形體。獨我:只有我。何限:即無限。
重歸:《南唐書·後主書》注中作“初歸”。全句意思是説,夢中又回到了故國。
覺來:醒來。覺:睡醒。垂:流而不落之態。
誰與:同誰。
長記:永遠牢記。秋晴:晴朗的秋天。這裏指過去秋遊歡l青的景象。望:遠望,眺望。
還如:仍然好像。還:仍然。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作品鑑賞】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這首詞的上片寫作者感懷亡國的愁恨和夢迴故國的痛苦
這首詞的上片寫作者感懷亡國的愁恨和夢迴故國的痛苦。起首二句由悲嘆、感慨而入,用直白的方式抒發胸中的無限愁恨。“人生”句是一種感嘆,也是對生活的一種抽象概括,既是説自己,也是説眾生,其“愁恨”自有一番別樣的滋味,“愁”是自哀,也是自憐,是自己囚居生活的無奈心情:“恨”是自傷,也是自悔,是自己亡國之後的無限追悔。
也正因有如此“愁恨”,作者才“銷魂獨我情何限”,而句中“獨我”語氣透切,詞意更進,表現了作者深切體會的一種特殊的悲哀和絕望。正如俞陛雲《南唐二主詞集述評》中所云:“起句用翻筆,明知難免而自我銷魂,愈覺埋愁之無地。”第三句“故國夢重歸”是把前兩句關於愁恨的感慨進一步的具體化和個人化。
李煜作為亡國之君,自然對自己的故國有不可割捨的情感,所以定會朝思夜想。可是事非昨日,人非當年,過去的歡樂和榮華只能在夢中重現,而這種重現帶給作者卻只能是悲愁無限、哀情不已,所以一覺醒來,感慨萬千、雙淚難禁。“覺來雙淚垂”不僅是故國重遊的愁思萬端,而且還有現實情境的孤苦無奈,其中今昔對比,撫今追昔,反差巨大,情緒也更復雜。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詞的下片續寫作者往日成空、人生如夢的感傷和悲哀
詞的下片續寫作者往日成空、人生如夢的感傷和悲哀。“高樓誰與上”是無人與上,也是高樓無人之意,進一步點明作者的困苦環境和孤獨心情。所謂登高望遠,作者是借登高以遠眺故國、追憶故鄉。故國不可見,即便可見也已不是當年之國,故鄉不可回,此恨此情只能用回憶來寄託。所以作者的一句“長記秋晴望”,實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哀鳴。
現實中的無奈總讓人有一種空虛無着落之感,人生的苦痛也總給人一種不堪回首的刺激,作者才有“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的感慨。在現實中,“往事”真的“成空”。但這種現實卻是作者最不願看到的,他希望這現實同樣是一場夢。“如一夢”不是作者的清醒,而是作者的迷惘,這種迷惘中有太多的無奈,以此作結,突顯全詞的意境。
全詞以“夢”為中心,集中寫“空”,筆意直白,用心摯真。全詞八句,句句如白話入詩,以歌代哭,不事雕琢,用情摯切。全詞有感慨,有追憶,有無奈,有悲苦,這一切因其情真意深而感人不淺,同時也因其自然流露而愈顯其曲致婉轉。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名家點評】
陳廷焯《別調集》卷一:“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思故國,不假採飾,純用白描。但句句重大,一往情深。起句兩問,已將古往今來之人生及己之一生説明。‘故國’句開,‘覺來’句合,言夢歸故國,及醒來之悲傷。換頭,言近況之孤苦。高樓獨上,秋晴空望,故國杳杳,銷魂何限!‘往事’句開,‘還如’句合。上下兩‘夢’字亦幻,上言夢似真,下言真似夢也。”
詹安泰《李璟李煜詞》:“馬令《南唐書·後主書第五》注:‘後主樂府詞雲:故國夢初歸,覺來雙淚垂!又云:小園昨夜又西風,故國不堪翹首月明中!皆思故國也。’這是李煜入宋後抒寫亡國哀思的作品。前段是説人生都不免有愁恨,而我的情懷更覺難堪,這是泛指一般的情況。夢迴故國,一覺醒來便流淚,這是專指特殊的情況。後段緊接特殊情況推進一層説,本來故國是不堪回首的,可是老是記着以前秋高氣爽的時候跟人在樓上眺望的情事。現在叫誰跟我一起呢?看來舊事全是空幻的,只是像一場大夢罷了。從悲痛之極,無可奈何,歸結到人生如夢,便覺真摯動人。”
作者介紹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峯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
開寶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並於次年貶損儀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鴟吻,以示尊奉宋廷。開寶八年(975年),宋軍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開封),封為右千牛衞上將軍、違命侯。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於汴京,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温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7325 字。

轉載請註明: 宋太宗強幸小周後的真相是什麼?趙匡胤兵臨城下李煜為何渾然不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