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01

老師、家長們,其實週末有空,外加天氣良好,其實都應該帶着孩子去大自然中換換心情、透透氣。

相比城市中的遊樂場、電玩城,郊外或森林公園其實是更好的選擇,城市周邊的村莊、農家樂也是不錯的地方,讓孩子體會田間地頭的快樂和大自然的樂趣,自然生長。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家長們總有不帶孩子出門的理由:夏天太熱,冬天太冷,春秋沒時間……

再加上孩子的一句抱怨——

“去外面還得走路,好累,在家裏待着多舒服啊。”

但每月一到兩次帶着孩子去户外踏青,恰恰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理查德·洛夫的著作《林間最後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兒童》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令人印象深刻。

近些年,“自然缺失症”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丹麥奧胡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在綠色自然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在長大後出現焦慮、抑鬱等各種心理問題的風險能降低55%。

另一項研究證實,在 城市環境,缺少綠色空間等因素,會增加孩子肥胖症、癌症、心理疾病等各種疾病的風險。

2015年的《自然》雜誌研究成果表明,户外活動的時間是近視發生的唯一強相關因素——眼睛接觸陽光的時間越短,患近視的風險越高。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當下,許多孩子的週末户外活動,不是去補習班,就是陪着家長去逛商場,家長不會主動帶着孩子去親近大自然。

即使是節假日期間,家長帶孩子外出旅遊時,選擇 多半也是迪士尼等大型遊樂園,而非有山、有水、有泥土的大自然。

把孩子帶出鋼筋水泥的牢籠,帶進大自然的懷抱,才應成為孩子童年的主旋律。

02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自然,本應是孩子最好的夥伴。可是隨着科技日新月異發展,很多父母認為,再回到大自然中去,是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因此去阻止孩子接觸自然。

和自然斷裂,不僅讓孩子失去了對生命的體察能力,更讓人失去支撐心的力量。

曾在全國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從事環境教育的胡卉哲,曾經接觸大量不同的城鄉兒童。

他發現,來自城市家庭的孩子 往往 更加見多識廣,的的確確口才更出眾,顯得更聰明自信,但也着實更容易缺乏耐心,有時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暴躁。

例如,有的孩子會整段整段地講述其對“全球變暖”的理解,還有對北極熊的擔憂,確實頗有見地。但如果請其觀察一下臨近樹上的小鳥,孩子甚至無法靜下心來尋找。

有時候,當老師、家長們把孩子帶到林地,帶着孩子們去數數週圍,看看有多少種顏色的時候,有一部分孩子會興奮地散開跑遠。

但有的孩子卻只拿着筆站在原地,既不走更不看,埋頭直接寫下紅色、綠色、紫色、棕色……寫的僅是他理解的顏色概念。雖然孩子站在自然當中,卻沒想到要用自己的眼睛來發現和確認。

以上,就“自然缺失症”的症狀。

此外,“自然缺失症”還可能表現為:

接觸大自然的機會少,孩子們過度依賴大腦中的信息和成年人灌給的概念,對由身體的五感帶來的各種體驗,逐漸變得“無法接收”了。

中國台灣的環保專家李偉文曾痛切指出:“如若孩子們從未被自然感動過,長大後,會怎麼樣看待其他生命 ”

“ 如若孩子們從未有過接近土地的體驗,長大後會如何對待自然環境?如果這些‘沒根’的孩子長大,開始去主導未來,我們又將走向何處?”

遠離自然之害,不僅危及當下的孩子,更會影響世世代代。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03

放學後,週末,讓孩子從補習班、商場、電子設備中走出來,走進大自然這部實實在在的百科全書,探索神奇的事物和迷人的樂趣,找尋學習的興趣並培養生活的愛好。

很多父母認為,學習就得把孩子“按”在書桌前,做題、背書。但大自然,才能啓發孩子最原始的學習動力。

生物性理論之父愛德華·威爾遜在自傳《自然主義者》中提到:

“多數孩子都有一個愛玩蟲子的階段,而我從未告別這個階段。在培養一名自然主義者的過程中,關鍵是親身經歷,而不是系統的知識。

最好去做一段時間‘未開化的原始人’,不知道那些名稱和解剖細節。最好是使用很多的時間去探索和夢想。”

知識固然重要,但興趣與愛好,激情與目標才是讓人持續奮鬥的長期動力,大自然的百科全書會給孩子一個可以不斷探索、應有盡有的世界,會讓孩子具備夢想的能力。

很多沒能深度投入到自然中的孩子,也許一時無法靜下心來,去觀察和體會大自然細微的奧秘。

這就需要家長在前期引導,待孩子發現樂趣後,再由孩子自由探索。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1.去户外蒐集各種石頭

幾乎所有小朋友,乃至成年人,都喜歡蒐集各種貝殼、石頭和化石。

在老師或家長的指導下,將石頭收集回家後,經過消毒處理,可泡在透明的瓶子裏,裝飾花瓶。也可以給石頭畫上畫、用砂紙等工具打磨石頭,做出各種各樣的形狀。

如何把撿來的石頭變成“寶貝”,是培養孩子創造力的一個機會。 給他們自由發揮和想象的 空間,當 他們內心能夠得到滿足的那一刻,創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2.發現木板下的另一個世界

找一塊舊木板,放在泥土上。幾天後再來看看,讓孩子抬起木板,數一數有多少個物種藏在木板下。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有條件的話,找一本圖鑑來幫助孩子辨別小動物。再過一個月再來,抬起木板看看,又多了哪些“新住户”。

每次新發現,都會讓 孩子們很驚喜。 整個過程讓他們體會到了探索的樂趣,孩子們在日後自然會將這種探索能力應用到學習和工作上。

3.認識新的動物

在出遊時玩這個遊戲是比較有意思的。和孩子約好,在步行的過程中,留心觀察周圍是否有小動物,儘量找到10種,可以包括但不限於哺乳動物、 昆蟲、爬行動物、鳥等。

發現動物的同時,也可以讓孩子去尋找動物的足跡、動物的洞穴,還有其他任何動物曾經經過或者居住過的痕跡。 這項遊戲在很大程度上能提起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4.“認養”一棵樹

在家的周圍找到一棵樹,讓孩子“認養”它。不一定每天都需要給這棵樹澆水,要持續觀察樹的變化,並與樹建立一些內在聯繫。

例如秋天來了,帶孩子去觀察樹葉有什麼不一樣了。雨後,讓孩子看看土壤的變化等。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平時同樣可以讓孩子去記錄——哪些動物曾在樹上棲息。孩子心中若是有小秘密,可以讓孩子寫出來,然後埋到樹下,讓孩子過一段時間後,再找出來看看。

“認養”一棵樹,讓孩子跟自然中的事物產生內在的深度的聯繫, 不僅 能讓孩子更有同理心 ,還 能持續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

5.與孩子一起去野營

如果是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為孩子買一頂帳篷,或者直接動手,用一些材料幫他們做個手工帆布帳篷。趁着假期去户外露營,假如實在太忙,在小區花園裏睡上那麼一會兒也是可以的。

拉開 帳篷的頂布,和孩子一起 躺着看天,觀察天上的星星,最好隨身帶着有關星座、晝夜更替等天文現象的書籍,和孩子觀察這些平時近在眼前,卻從未用心感受的風景。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6.去釣魚

對5歲以下的小一點兒的孩子來説,跟着家長去觀察即可。年齡大些的孩子,可以從最簡單的釣具與技術起步。安全起見,可以先將魚鈎弄直,如此一來,即使釣不上魚,掌握一些知識與動作的同時,還能保證自身不受傷。

帶孩子釣魚,有益於鍛鍊孩子的 觀察力與 耐心。當孩子釣到第一條魚的那一刻,所有的學習、等待的無聊,都會轉化成為欣喜與 興奮,孩子能更好地體會到延遲滿足,讓孩子知道“等待是值得的”。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大自然是成長的最佳導師, 在大自然中,孩子們能開拓思維, 豐富多彩的空間,孩子們的想象力可以任意馳騁。

大自然是純天然的實驗室,能通過不同方式激活孩子的 聽覺、嗅覺、觸覺、視覺還有味覺,讓他們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大自然同時也是一味良藥,可以減輕焦慮和負擔,經常進行户外鍛鍊可以增強體質,讓精神得到滿足,以此帶來創造力、安全感。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愛默生曾説:“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來源:嬌嬌媽(ID:jiaojiaoma8)

面對這些情況,彆着急,咱老師還有機會!

老師,從今天起,和自己的身體和解吧!

把孩子放在熟人班上就能一勞永逸?對不起,老師不是家長!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原創稿件歡迎大家轉載,轉載時請務必註明出處“河南教師”。本公眾號轉載的其他稿件,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我們,我們會在後續轉載文章中聲明。謝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78 字。

轉載請註明: 致家長丨孩子情緒低落、沮喪,甚至抑鬱,其實是你沒做好這件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