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我的兄弟叫順溜》的軍分區司令什麼級別,什麼軍銜?超乎你想像

由 太史憶秋 發佈於 經典

《我的兄弟叫順溜》是繼《亮劍》《歷史的天空》之後的一部優秀抗戰電視劇,雖然劇中也有不少神劇劇情,但總的來説,不改熱血本色。
在這部劇中,順溜的哥哥陳大雷是軍分區司令,有人想問,這個軍分區司令是什麼級別,建國後可以授予什麼軍銜?
這個問題,並不簡單。

從電視劇劇情來看,陳大雷帶着一個連兵力挺進蘇北建立新的根據地,雖然號稱司令,卻只有一個連兵力,遇上鬼子一箇中隊(滿編180到200多人)就差點被全殲。這樣的司令實在是太灰頭土臉了。
事實上,這個劇情,在真實的抗戰中屢屢出現。《亮劍》中的李雲龍,被任命為新一團團長時,要槍沒槍要人沒人,怎麼辦?往往就是一個連甚至一個排的兵力,挺近敵人根據地,向羣眾宣傳抗戰,然後招兵買馬。部隊稍微壯大一些,就開始襲擊敵人炮樓,伏擊敵人車隊,搶到武器就擴軍,招到新兵就擴軍。一個團,一個旅就這樣發展起來了。

我軍挺進敵後要穿越敵人的封鎖線,這決定了一開始所帶兵力不可能太多。以蕭華挺進冀魯邊為例,一一五師三四三旅政治委員肖華帶兵從山西一路就到了山東樂陵縣。到了樂陵,就成立了八路軍東進抗日縱隊,下轄第五、第六和津浦支隊。每個支隊下面還下轄了三個團。就是説肖華的縱隊相當於師,支隊相當於旅,那麼這一個“師”是怎樣擴大起來的呢?其實三個支隊只有115師一個正規營,其他基本都是吸收抗日武裝,招收新兵形成的。
那麼,説回軍分區概念,新四軍的軍分區到底相當於什麼級別?
答案很簡單,軍分區司令就是旅長,而軍分區,大概能有三個團兵力。新四軍重建初期期的一個團,常常就是一千人左右。一個軍分區的兵力名義上是一個旅,實際上兵力也就3000人上下,相當於一個旅。

以黃橋戰役為例,新四軍江北指揮部以7000兵力對抗來犯的韓德勤部3萬多人。這7000兵力,卻包含了9個團,平均到每個團裏面,也就是800多人。如果去除了非戰鬥人員,一個團也就500多到600人。
所以,當陳大雷帶着一個連兵力開闢新四軍蘇北軍區第六軍分區時,千萬不要覺得是神劇,這是新四軍和八路軍的常規操作。
從某種程度上説,新四軍的番號,很有一種虛張聲勢的感覺。團長以上不管是師長還是旅長,一律稱作司令,團長以下,營長、連長、排長,也不管帶多少兵,反正先幹着,有了槍就能擴軍。於是乎,陳大雷明明只有一個營,還給個三營的番號。一看三營番號,別人還以為一定會有一營和二營呢。還有的直接整出來獨立團獨立營,直屬於師叫獨立團,直屬於旅叫獨立營,不知道的還以為獨立團後面還有一個師呢!

擴軍方便、虛張聲勢,這就是新四軍番號的秘密。尤其是皖南事變後,新四軍一毛錢軍餉也不拿,番號自然就是隨便上了。
另一個問題是,陳大雷如果發展的好,將來能授予什麼軍銜?
最高有可能是上將吧!
不妨來看看新四軍下轄的7個師(二級軍區)23個旅(軍分區)的旅長們都是什麼軍銜。
新四軍第一師師長是粟裕大將,下面三個旅分別是葉飛第一旅,王必成第二旅,陶勇第三旅,三個旅分別兼任蘇中軍區第一第二第三軍分區。1955年授銜中,葉飛是上將,王必成和陶勇是中將。
新四軍第二師師長是張雲逸大將,下轄的三個旅分別是梁從學第四旅、成鈞第五旅和譚希林第六旅。這三個旅分別兼着淮南軍區津浦路東軍分區、淮南軍區津浦路東軍分區等,梁從學、成鈞後來授予中將,黃埔五期的譚希林未授予軍銜。
新四軍第三師師長是黃克誠大將,下轄第七第八第九旅,旅長分別是彭明治、田守堯、張愛萍。這三個旅長,彭明治是開國中將,田守堯1943年犧牲,張愛萍則是開國上將。另外,第五旅政委吳信泉是開國上將,第六旅政委韋國清也是開國上將。
第三師還曾成立了一個獨立旅,旅長是原第五旅政委吳信泉中將。

相對而言,新四軍的第一師第二師和第三師實力比較雄厚,旅長們後期發展也好的多。後面四個師就沒有這麼好了。在這裏篇幅有限,不再贅述。
陳大雷在《順溜》中開闢的是蘇北軍區第六軍分區,這個軍分區在哪裏呢?
蘇北軍區是1943年成立的,由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擔任軍區司令。黃克誠,就是劇中陳大雷講的“大司令”。原來的淮海軍區和鹽阜軍區改為了蘇北軍區第五軍分區和第六軍分區。到1944年冬,蘇北軍區擴軍很好,僅民兵就有89830人。
陳大雷如果是軍分區司令,在解放戰爭中有可能成為縱隊司令,建國後要麼中將要麼少將,上將難度有點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