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在位時間長達十七年之久 最後為什麼會落到身死國亡的下場
跟着趣歷史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崇禎。
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帶兵攻陷北京,崇禎帝在北京煤山自縊身亡,年僅33歲。一代帝王,就此隕落。
崇禎帝是一個勤政的皇帝,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説是宵衣旰食。
與前幾任不太愛搭理朝政的皇帝不同,崇禎皇帝從來不會缺席朝會,事必躬親,從不敢有過任何的懈怠。據王世德《崇禎遺錄》記載:“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崇禎帝還是一個好學不倦的皇帝,博覽羣書。至於生活上,他也是厲行節儉,這一點上也可以堪稱中國古代最為節儉的皇帝之一,他自己的吃穿用度,後宮的開支也是一縮再縮,儘可能地節儉。
崇禎死後,南明大臣把崇禎帝抬舉到千古聖主的地步:
先帝(崇禎)英明神武,人所共欽,而內無聲色狗馬之好,外無神仙土木之營,臨難慷慨,合國君死社稷之義。千古未有之聖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稱。
明朝遺民史學家、文學家張岱這麼稱讚崇禎皇帝:
嗟我先帝,焦慮心求治,旰食宵衣,恭儉辛勤,萬幾無曠,即古之中興令主,無以過之。
《明朝那些事兒》中也把崇禎帝設定成一個非常厲害,冷靜,有手腕的政治家。認為崇禎是一個節儉勤政的人,是一代明君。
然而,節儉勤政就真的是好皇帝嗎?崇禎真的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嗎?
從史實來看,崇禎是一個比較幼稚的政治家,也難稱得上是一個好的領導。
政治上:崇禎皇帝倉促上崗,沒有經過系統培訓,不夠厚黑,缺乏權謀
天啓七年(1627年),年僅廿二歲的明熹宗朱由校駕崩,由於朱由校三個兒子皆早夭,他唯一在世的弟弟朱由檢繼承皇位,當時朱由檢年僅十六歲,是為崇禎帝。
明末時黨爭嚴重,但是崇禎倉促上崗,沒有經過系統培訓,不夠厚黑,不懂權力制衡,上台後把魏忠賢及其閹黨一併清剿了。
打破朝中固有的政治格局,本身也算正常。然而崇禎自己沒有什麼比較長遠的計劃,也沒有權衡黨派的能力,以至於東林黨坐大。而東林黨的強勢,又遭到其他黨派的構陷攻訐,以致惡性循環朝政混亂。
施政上:不切實際,瞎折騰
漢代初年,漢文帝尊奉“無為之治”,與民生息。景帝時又降税,改革法律等等,成就了“文景之治”。總結而言,就是“不折騰”。
反觀崇禎皇帝的施政,那就是瞎折騰。
從財政狀況上看,天啓帝恢復了被萬曆帝廢除的工商税、海税,有效地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1628年,僅太倉收入的銀兩就達到了700餘萬兩,是1626年的近兩倍。1631年,太倉收入的銀兩達到了創紀錄的1200萬兩。
然而崇禎帝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廢除了工商税。
廢除工商税,財政告急,連發軍費都成了難題?於是,又趕緊加徵遼餉﹑剿餉和練餉三項賦税。
崇禎三年,強徵“遼餉”,畝加徵銀三釐。崇禎十年,明廷為鎮壓農民起義,開徵“剿餉”,每年加派銀三百三十餘萬兩。崇禎十二年,明廷又加徵“練餉”,每年徵銀七百三十餘萬兩。
工商税的徵收對象主要是富商,“三餉”的徵收對象是除貴州等少數地區外的全體農民。廢除工商税,加徵“三餉”,這完全是“劫貧濟富”的節奏。
再加上明末處於小冰河時期,天災不斷,民不聊生,正是最需要錢的時候。可崇禎帝的國庫不但沒錢拿出來賑災,反而派軍隊到陝北加徵“三餉”,以至官逼民反。
多爾袞曾指責説:
前朝弊政厲民最甚者,莫如加派遼餉,以致民窮盜起,而復加剿餉,再為各邊抽練,而後加練餉。惟此三餉,數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
軍事上:對自己的國家心中沒數,沒有戰略眼光
崇禎元年七月十四日,崇禎帝召見袁崇煥及六部羣臣於平台。崇禎帝對袁崇煥寄以厚望,慰勞備至,諮詢復遼方略。
袁崇煥慷慨陳詞:“願假以便宜,計五年,全遼可復。”皇帝聽後非常高興:“復遼,朕不吝封侯賞。卿努力解天下倒懸,卿子孫亦受其福。”
給事中許譽卿乘皇帝退而少憩之際,問袁崇煥五年復遼之略。崇煥笑言:“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
五年平遼這件事,怎麼説呢,真的是一個敢説,一個敢信!
袁崇煥是欺君的“聊以相慰”,而崇禎自己卻也心裏沒數,國庫空虛,內亂不斷,靠什麼支撐平遼?靠袁崇煥的大話麼?
天啓六年,袁崇煥上書聲稱,依靠關外修城屯田,就足以讓後金不戰而降,即便後金不降,我也必然會擒獲努爾哈赤。
《明熹宗實錄》記載:“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為臣成擒矣”。
按照袁崇煥修城屯田之策,朱由校提出六個問題,指出“一切事宜,該撫悉心區處具奏”,就是別輕談説空話,而要拿出具體的處置辦法出來。
最關鍵的是,朱由校腦袋非常清醒,“以朕計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戰必能勝,勝無輕談也”。
天啓皇帝與崇禎皇帝,高下立判。崇禎皇帝會相信袁崇煥,但天啓皇帝卻提出一系列質疑,懟的袁崇煥啞口無言。
在針對內亂上,崇禎也是昏招頻出。
在張獻忠暫時投降,李自成勢孤力弱的時候,崇禎一沒有吸取先前民軍降而復叛的經驗,二沒有采取讓民軍相互消耗的建議。
民變尚未徹底消除之時,崇禎就把洪承疇和孫傳庭全部調到東北,急於求成。結果李自成乘機再起,遼東戰場上也未能奏凱,明軍精鋭淪喪松錦。
後而又在時機不成熟時,逼迫孫傳庭出戰,致使孫傳庭戰死,喪失最後希望。《明史》評價:孫傳庭死,關內無堅城矣!傳庭死而明亡矣!
性格上:猜忌多疑、薄情寡恩、剛愎自用
崇禎帝志由於性格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統計,崇禎一朝在十七年間,先後換了五十四個內閣、十四個兵部尚書,殺輔臣一人、尚書四人、總督(督師)七人、巡撫十一人,這就導致大臣對皇帝不信任,最終使君臣離心離德。
像袁崇煥,明軍薊遼督師,抗清的統帥,雖然袁的問題也不小,但好歹也是一方國家大員,對明朝忠心耿耿。
然而卻被凌遲處死,然後傳首邊關示眾,屍體被北京民眾爭買而食,家人被流徙三千里。
袁崇煥的死令副將祖大壽驚慌失措,率領部下毀壞山海關而出,直奔錦州,投奔後金。至此,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
就在這年崇禎帝召見閣臣時悲嘆道:“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羣臣何無一人相從?”
隨後李自成率領大順軍隊攻破北京,崇禎帝朱由檢自縊身亡,明朝由此滅亡。崇禎死前留下了著名的遺言: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帝臨死都要説“皆諸臣誤朕”,卻從沒有反思一下自己的問題,自負到這種程度也算是奇景了。
結語
大明自朱元璋開國以來,國祚二百七十六年,歷經十二世,一十六帝。有精力旺盛能力出眾的洪武、永樂;有自己懶得上卻能掌舵的嘉靖、萬曆。
而崇禎皇帝卻是那個沒有當皇帝的能力卻不自知的人。
客觀的説,明末時期積重難返,再加上恰逢小冰河時期,內憂外患,滅亡是必然的。然而崇禎皇帝完美的避開了所有正確答案,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重病之人,庸醫亂治,以致身死。
宋史中稱讚宋太宗,説:“帝沉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對此,毛主席只評了三個字:但無能。
這三個字,用來形容崇禎再合適不過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