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初期,劉姓諸侯王的勢力漸漸強大,讓一些有識之士深感擔憂,建議對這種力量加以控制。漢景帝時期,御史大夫晁錯提出了削藩的策略,被漢景帝採納。
公元前154年,當朝廷下令削奪諸侯王的一些封地時,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闢光、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宗室諸侯王聯合起來,並打着“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周亞夫、竇嬰等將帥經過一年的艱苦血戰,最終鎮壓了各路叛軍。然而,七國之亂雖已平定,但漢朝內部圍繞着儲君歸屬展開了殘酷的爭奪。
漢景帝以“無嫡立長”,立慄姬之子劉榮為太子漢景帝劉啓還是太子的時候,就迎娶了祖母薄太后的侄孫女薄氏,這也是一次典型的政治婚姻。在劉啓繼承皇位後,薄氏也就成為了皇后,漢景帝的十幾個子女中,沒有一個是嫡妃薄氏所生。在公元前153年,漢景帝本着“無嫡立長”的原則,將慄姬所生的大兒子劉榮立為太子。
慄姬相貌嬌美,有傾城之色,深受漢景帝的寵愛。但是慄姬的脾氣卻是相當潑辣,尤其喜歡爭風吃醋,她最討厭的人便是漢景帝的親姐姐館陶公主劉嫖。因為劉嫖經常為皇帝推薦宮外的美人,畢竟每個女性都希望成為丈夫唯一專注的另一半。
此前長公主劉嫖就對漢景帝説過,慄姬經常讓宮女們在背後用巫術詛咒唾罵皇帝喜愛的妃子,劉啓聽後對慄姬漸生反感之心,但念其以往和慄姬感情深厚,仍舊沒有計較。
廢黜太子改立劉徹,竇氏、王氏兩大外戚勢力結盟後來,漢景帝在生病時,試探性的問一下慄姬:“我百年之後,你要善待其他妃子以及她們的兒子”,慄姬本來就惱恨眾妃爭寵,回答:“我定將她們全部殺掉!”
聽了慄姬所説的話,漢景帝也是十分的失望,本打算廢掉薄皇后改立慄姬為皇后的念頭也被打消。
沒過多久,十皇子劉徹的母親王娡故意找來了一位大臣,讓他上書漢景帝“母以子貴”,兒子是太子,母親卻不是皇后,這不合乎規矩,建議將慄姬立為皇后。漢景帝聽了大臣的這番話,以為是慄姬派他來説的,一怒之下斬殺了這位大臣。公元前150年初,漢景帝將慄姬打入冷宮,廢掉太子劉榮改封臨江王;立第十子膠東王劉徹為太子,封劉徹的生母王娡為皇后,並將長公主劉嫖之女陳嬌許配給劉徹。
從此,漢朝兩大外戚勢力竇氏和王氏結成聯盟,她們不僅能夠左右朝局,還扶持劉徹作為未來的大漢皇帝。
漢景帝為太子劉徹繼承皇位鋪路到了晚年,漢景帝的身體每況愈下,他要在自己大限之前幫太子劉徹尋找到一位得力的輔臣,同時還要為太子的登基掃清一切障礙。
在漢景帝廢掉太子劉榮之前就曾徵求了丞相周亞夫的意見,遭到了周亞夫的極力阻攔,漢景帝覺得此人不可再用,不久後就把他奪職免官,趕回了老家。這一次,漢景帝又想起了周亞夫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希望將來能留給太子所用,於是召他入宮設宴款待。
漢景帝認為被冷落了幾年的周亞夫,脾氣會有所收斂,想趁機試探他一下,在宴席上故意不給他放置筷子,這讓周亞夫羞憤不已,馬上站起身來離去。漢景帝感嘆:“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太子呢?”
這件事剛剛過去,由於周亞夫的兒子偷偷買了五百甲盾而被人誣陷謀反,朝廷派廷尉調查時,周亞夫以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
公元前141年正月,漢景帝病逝,年僅十六歲的太子劉徹登上皇位(即漢武帝),他尊祖母竇氏為太皇太后,母親王娡為皇太后,原配妻子陳嬌為皇后。
在竇太后的干預下,漢武帝改革無果,二人明爭暗鬥實際上,劉徹在初登基的時候,他並沒有享受到皇帝的權威,而是經歷了非常多的坎坷,而這些坎坷的製造者竟是來自於祖母竇太后。但劉徹天生比較叛逆,他對當時存在的一些法規制度十分不滿,極力想要進行改革。
但是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孩子來説,想要打破大漢朝廷長期以來的執政理念和意識形態,是非常困難的。然而,直到儒學大師董仲舒的出現,就成為了漢武帝改革路上的左膀右臂。
在董仲舒、王臧和趙綰等人的助力下,年輕的漢武帝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可是在文帝、景帝時期,整個社會都在崇尚道家的黃老思想,並且這種思想已經在國內運行的十分流暢,幾乎滲入到了每一個百姓的心靈深處。因此,上至竇太后,下至文武百官都堅持道家的黃老之説,反對漢武帝的這一改革。
面對朝廷上下一致的反對聲,漢武帝的態度卻是十分堅決,他開始重用儒學人才,而竇太后支持的大臣備受打壓。在這種情況下,竇太后開始干預朝政,她用鐵腕的手段逼迫漢武帝處死王臧、趙綰,並罷免掉董仲舒的職位,還要求朝廷不允許推行儒學禮制的改革。
由於當時竇太后的實力太過於龐大,漢武帝只能隱忍,他開始偽裝自己,並且重用竇太后的心腹,以此來麻痹竇太后。在私下裏,漢武帝悄悄的發展母后王娡一族的外戚勢力來制衡竇家,啓用與母親同母異父的弟弟田蚡為宰相,從而形成朝堂上的一種權力平衡。
竇太后去世,漢武帝開始清除竇氏黨羽,並實施改革一直以來,竇太后都非常推崇道家的黃老之説,思想過於保守;而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學説,視野變得十分開放,於是祖孫二人之間的隔閡也變得越來越深。後來,竇太后發現朝廷中支持漢武帝的人越來越多,於是她便想方設法打壓這些大臣,這一舉動也進一步激起了劉徹的怨憤。
就這樣,竇太后與漢武帝明爭暗鬥了多年,直到公元前135年竇太后去世。以前,若是不依從竇太后的意願行事,劉徹可能連皇位都坐不穩。熬過了七年的默默隱忍,心中的憤怒終於可以爆發了出來,他親理政務的第一件事就是剷除竇太后留在朝中的黨羽。
在竇太后的葬禮上,漢武帝直接罷免了竇太后的兩位心腹,之後又通過各種強硬手段一一除去竇太后的勢力,並且大量任命儒學人才,將儒家思想推向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據正史記載:一度讓漢武帝在朝中局面陷入僵局的竇太后,卻讓漢武帝在她去世之後仍然要心存尊敬。竇太后生性純篤,不失為一代賢后。他一生對劉姓王朝做出了非常多的貢獻,其中雖然也做過一些錯事,但一切想法也都是為了大漢江山的穩固。 在竇太后臨終前,曾向漢武帝囑咐遺言,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謹防來自母后王娡外戚的勢力。 漢武帝母后王氏一族的外戚勢力踏入朝堂漢朝初期,外戚勢力一直都在朝堂上佔據着主導地位,隨着竇太后的去世,劉徹的生母王太后一族的外戚勢力開始在朝堂上粉墨登場。
從漢景帝時期一直到漢武帝初期,外戚竇氏歷來是朝廷最為倚重的政治力量,而族首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在漢景帝平息七國之亂時立下了赫赫戰功,因而被賜封為魏其侯。由於竇嬰的聲名顯赫,天下的賓客遊士都爭相歸附,而田蚡就是其中之一。
為了巴結竇嬰,田蚡經常來往於魏其侯府中陪侍宴飲,憑着這層關係,田蚡慢慢了走上了朝堂中心。再加上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被漢武帝直接提拔為宰相,這也為日後的田蚡、竇嬰之爭埋下了禍患。
在竇太后壽終正寢之後,外戚大將竇嬰也失去了在朝堂之上的依靠,沒有了竇太后的制約,漢武帝也準備施展自己的一腔抱負,而外戚竇氏肯定不能重用。但為了穩固朝堂,又不能將朝中竇氏功臣全部清除。
田蚡、竇嬰兩大外戚勢力之爭漢武帝開始慢慢疏遠竇嬰,導致竇嬰的勢力一下衰落下來,但瘦死的駱駝仍比馬大,經過那麼多年的經營,竇氏一族總歸還是有些底子的。能夠衷心報效門庭的依然尚有幾人,退職回鄉的大將軍灌夫就是其一。
原本從魏其侯府前的車水馬龍,到現在的門可羅雀,如此強烈的反差讓竇嬰心中充滿了不滿,衷心於他的門客灌夫則經常為他打抱不平。然而,為竇嬰何灌夫招來殺身之禍的卻是一場宰相田蚡設計的酒宴。
以前,田蚡像家奴一樣侍奉竇嬰,現在卻仗着自己的權勢居然打起了竇嬰的土地的主意。在酒宴之上,灌夫藉着酒醉狠狠的教訓了田蚡一頓,身為當朝宰相的田蚡自然咽不下這口氣,索性就命人將灌夫抓了起來,竇嬰急忙挺身而出營救灌夫。就是這樣,田蚡與竇嬰兩人之間的矛盾開始公開化。
竇嬰和田蚡兩人便在朝堂之上你來我往,相互爭鬥,甚至於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田蚡最終依靠着王太后的權勢取得了勝利,結果灌夫和竇嬰因罪被處決,外戚竇氏在朝堂的勢力轟然倒塌。
沒有了竇嬰這個死對頭,田蚡的生活應該是安穩無憂了,但並不是如此。在竇嬰死後的第二年春天,田蚡似乎受到了刺激而一病不起,口中還喃喃謝罪,有民間傳説田蚡是被竇嬰和灌夫附上身索命,這種説法的可信度應該不大。朝中的御醫對此病也是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的看着田蚡不治死去。
漢武帝打擊舊外戚,提拔新外戚,重用衞氏一族漢武帝在剝奪竇氏一族的權利時,不僅利用了關係親密的田氏外戚,而且還從民間提拔了出身寒微的新外戚以加強皇權。其中,衞子夫就是漢武帝從姐姐平陽公主的府中挑來的舞女,並生下了長子劉據。藉此機會,漢武帝廢黜了陳皇后,立衞子夫為皇后,並立劉據為太子。至此,竇氏家族的殘餘勢力終於被橫掃一空。
與此同時,漢武帝還破格提拔了皇后衞子夫的弟弟衞青、姐夫公孫賀、以及衞青的好友公孫敖,讓他們幾人執掌軍政大權,統兵備戰匈奴。而這幾人也終究沒有辜負漢武帝的信任,成為了大漢帝國擊退匈奴的主要功臣。
一時間,衞氏外戚家族的勢力深受皇帝的寵信,朝廷又形成了衞氏“橫霸天下”的局面。漢武帝不斷的提拔新外戚,打擊舊外戚,但也終究沒有將外戚專權的情況完全扭轉。
沒有了之前竇氏外戚勢力的干擾,漢武帝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大漢王朝的盛世時期在他的統治下逐漸呈現。據《漢書?石貨志》中記載:
“漢初至武帝繼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旱澇之災,百姓總是小康富足。郡國的糧倉內堆滿了糧食,大倉裏的糧食由於陳陳相因,以致腐爛不可食的程度。政府的庫房又餘財,京師的錢財又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漢初推行休養生息的國策,使中國出現了第一個治世,文景時期實施較為開明的政治,為後來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政治和物質上的基礎。而漢景帝繼續採取與匈奴和親的政策,並且在漢匈邊界設立關市進行貿易往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漢與匈奴的緊張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