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雙一流”建設
淡化身份色彩,允許高校“自由發揮”
◎本報記者 張蓋倫
在首輪“雙一流”建設的總結和成效評價中,專家普遍感到,經過不到5年的時間,“雙一流”建設相關高校及學科各方面的發展都顯著超越歷史同期,國際可比指標的進步顯著快於其他國家,呈現出強勁的可持續發展態勢。“雙一流”建設在探索發展中大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道路上開啓了新的歷史征程。
高等教育界期盼已久的“官宣”來了。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以下簡稱三部委)印發《關於深入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2月14日,“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更新公佈,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正式啓動。
2015年8月啓動的“雙一流”建設,是對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部署。首輪“雙一流”建設於2016年啓動,至2020年結束。根據首輪監測數據和成效評價,經過“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研究,三部委以需求為導向、以學科為基礎、以比選為手段,確定了新一輪建設高校及學科範圍。
公佈的名單中共有建設高校147所。建設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基礎學科59個、工程類學科180個、哲學社會科學學科92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自主建設的學科自行公佈。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進入新發展階段,“雙一流”建設要更加突出重點,聚焦難點,注重內涵建設、特色建設和高質量建設。
首輪“雙一流”建設成效明顯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總體方案》),提出“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槓桿、以改革為動力”,對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作出戰略部署。
2017年1月,三部委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以下簡稱《實施辦法》),對“雙一流”遴選條件、遴選程序、支持方式、管理方式等作出了具體規定。
2017年9月,三部委公佈“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共4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共95所,這也標誌着“雙一流”建設步入實操階段。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原會長瞿振元介紹,在首輪“雙一流”建設的總結和成效評價中,專家普遍感到,經過不到5年的時間,“雙一流”建設相關高校及學科各方面的發展都顯著超越歷史同期,國際可比指標的進步顯著快於其他國家,呈現出強勁的可持續發展態勢。“雙一流”建設在探索發展中大國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道路上開啓了新的歷史征程。
毋庸諱言,“雙一流”建設工作並非盡善盡美,還存在着高層次創新人才供給能力不足、科研創新能力不足、服務國家需求能力不足、資源配置需要優化等問題。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也表示,“雙一流”建設是一個長期推進、不斷深入的內涵建設過程,要堅持遵循規律,久久為功。首輪建設期間,各建設高校積極落實主體責任,在傳承創新的基礎上,首輪建設總體實現階段性目標。不過,有些學科因各方面原因,建設成效並未完全達到預期。為激勵督促,也為了警示其他建設學科,需要給予這些學科公開警示的處理。被警示的學科和調整後的學科,2023年接受再評價,屆時未通過的學科將調出建設範圍。
不為高校劃分“三六九等”
新一輪“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劃定原則是什麼?
上述教育部有關負責人介紹,主要有3條。
一是不作大進大出的調整。首輪“雙一流”建設整體佈局已形成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基本體系,保持建設範圍的總體穩定,有利於建設高校和建設學科保持定力、持續投入、匯聚力量、沉澱成果,持續發揮支撐一流大學體系建設、引領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是需求引導下的佈局調整。“雙一流”建設在國家重點急需的領域和方向上,在服務國家科技自強方面仍有補強空間。第二輪建設以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十四五”期間國家戰略急需領域作為指引調整建設學科的指南,對擬建設學科的匹配度、水平和發展質量等進行綜合考查,尤其是加強了對基礎學科、理工農醫和哲學社會科學學科的佈局。
三是鼓勵建設高校主動對接需求、優化學科建設口徑。允許個別建設學科所屬建設高校根據自身特色優勢、目標定位,以及服務國家、行業和地方發展需求情況提出相關學科調整申請,經專家委員會審議諮詢、三部委報國務院批准後即可作出調整。調整後,原學科不再列入建設名單。
和首輪“雙一流”建設不同的是,這次的建設名單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該負責人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是所有中國高校的自覺追求和行動目標,所有中國高校都應有世界一流的視野和格局。“雙一流”重點在“建設”,要以學科為基礎,而不是人為劃定身份、層次,派發“帽子”,更不是在中國高校中劃分“三六九等”。
從首輪建設情況來看,一些建設高校對“雙一流”建設堅持特色發展、差異化發展的理解還不到位,仍把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作為身份和層次追求,存在擴張規模、追逐升級的衝動。新階段“雙一流”建設應當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發展新模式,引導高校在各具特色的優勢領域和方向上創建一流。第二輪建設名單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將探索建立分類發展、分類支持、分類評價建設體系作為重點之一,引導建設高校切實把精力和重心聚焦在有關領域、方向的創新與實質性突破上,創造真正意義上的世界一流。
賦予高校更多自主權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史靜寰指出,《若干意見》除繼續強調淡化身份色彩,強特色、創一流外,還設列專條為建設院校“探索自主發展新模式”打開了空間。比如,《若干意見》第二十二條規定:依據國家需求分類支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優化以學科為基礎的建設模式,但不拘泥於一級學科,允許部分高校按領域和方向開展學科建設。
史靜寰指出,廖廖數語,表達的意思卻極為重大。它不但為部分高校突破學科壁壘,更加自主、更為靈活、更有特色地建設學科打開通道,而且在更基礎、更內在的層面,為高校突破傳統發展模式、創新知識生產和組織形式,探索更加適合高校發展的自主創新之路奠定了基礎。
史靜寰認為,文件提到的對不同類型建設高校的不同支持政策,如選擇若干高水平大學,全面賦予其自主設立建設學科、自主決定評價週期等權限,鼓勵其探索辦學新模式;對於區域特徵突出的建設高校,支持面向區域重大需求、強化學科建設等,都表現出我國在更廣泛的領域內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進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創新的努力。
如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就在此次新一輪“雙一流”建設中獲得了更大的學科建設自主權,兩校編制完成建設自主權擴大整體方案後,將自行公佈建設學科。教育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兩校改革基礎好,綜合各方評價,首輪建設成效突出。讓兩校率先深化改革、早日登頂世界一流,能夠起到建設的引領示範作用。
“擴大學科建設自主權在本質上是壓任務、擔責任,為的是更好地激發高校的建設活力,而不是給高校分層,也不是貼標籤。三部委將在後續建設中,陸續選擇具有鮮明特色和綜合優勢的建設高校,賦予其一定的自主建設學科的權限。”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強調。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