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雨欣聊白領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天,羌族進犯漢朝邊境,堵截西域要塞,漢宣帝對此震怒,派人前往征討,在為將的人選上開始犯難。
此時的趙充國已經七十多歲了,再去掛帥,漢宣帝怕不妥,就向其問道:“派誰去?”趙充國當仁不仁的舉薦了自己。趙充國對漢宣帝説道:“打仗不是帶兵馬,需要實地考察後,隨機而動。”這就是驗證了冰法中的上兵伐謀,統兵最重要的還是謀略這塊,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漢宣帝答應後。趙充國在金城集結了一萬騎兵,每次進攻之前,都會派出大量斥候摸出地方虛實,伺機而動。尤其渡過黃河這塊,分成三個小隊夜中強渡,防止被敵軍發現後,一網打盡。沒走一步,斥候先行,每駐紮一地,也從不放過警惕。通過多次觀察,發現羌族不善用兵,雖然結合了匈奴的力量,可惜也只是土匪流氓一樣不成氣候,無非就是比土匪人多,機動性強。
趙充國一次次打了勝仗,導致羌族內部首領互相埋怨,羌族這次的冒犯已經不成氣候,趙充國為了快速擊破羌族的防線,用起了“優待俘虜”的政策。導致後來躲起來的羌族各個小部落,時不時頂不住,就冒出一小撮人出來投降,效果相當好!
漢宣帝雖然看到了一次次勝利,不過對於皇帝來説要的是一場大勝,一次性解決,一勞永逸。想派遣辛武賢替代這位76歲高齡的老將軍,一次性衝殺。漢宣帝也不算無情,決定之前,特地八百里加急送過來,告知了老將軍。
老將軍一看,我一大把年紀創造出來的大好結果,怎麼能如此讓你們破壞,這可不行。目前形勢一片大好,羌族各部已經開始動搖,陸陸續續的出現投降,勝利就是個時間的問題。趙充國毅然決然的抗旨,不僅把騎兵撤了,就連步兵也只留下了一萬人。朝廷不就是為了節約開支嗎?那我只留這一部分人,又不需要你多少軍費。你説我這一萬人不也要花錢嗎?
好,我自己屯田,自給自足,你怕啥?
這下每天光軍馬的軍費開銷就能給朝廷兩萬多斛,如此的節省,沒想到漢宣帝還是不滿意,準備大軍出動,橫掃羌族。此時一大把年紀的趙充國,又開始了準備抗旨,兒子一看老子又要抗旨,您老不怕,我們一家老小可是架不住您這樣,隨時都可能因為您一命嗚呼。
兒子趙卬從小就在老爹的嚴厲下長大的,不敢當面與老爹剛,只能找從軍司馬幫忙勸誡。
從軍司馬應承下來,向趙充國道:“誠令兵出,喪軍亡將而傾國家,將軍守之可也。然其不過利與弊而已,無損大礙,又何足爭?一旦不合上意,遣繡衣來責將軍,將軍之身不能自保,何國家之安?”
都知道漢武帝時期,太子劉據被殺事件,因為繡衣者江充害死。此次事件影響深遠,漢宣帝也因為霍光事件心有餘悸。近兩年藉助儒家文化掩飾自己的霸王一面,當君王一怒,血流成河啊!
趙充國聽了這話,不但還不害怕,反一聲長嘆道:“汝安得出此不忠之言也!本用吾言,羌虜何至於叛亂邪!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該成語典出於此),今若出兵,相持日久,四夷卒有動搖,雖有智者,無以為計,豈獨羌戎一處,為足憂哉?吾固以死守之,明主可為忠言。”
最終還是拗不過這個老頭,老頭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身為人臣,當鼎立報國。於是研磨上書《屯田制羌疏》。不過漢宣帝看了後,也非常嚴厲的問道:“即如將軍之計,虜當何時伏誅?兵當何時得決?孰計其便,復奏!”
老頭心裏門清的很,如此軍國大事不可能因為一份奏摺就定下來,於是一口氣陳述了12條屯田利好,徹底説服滿朝文武,贏得了滿堂彩。(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搜索看下《條上屯田便宜十二事狀》,這被毛澤東同志在書眉上批註了六個字:“説服力強之效。”)
最終漢宣帝下詔書同意了此事,趙老將軍心中這塊大石可以安心的放下。
趙充國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很好的解決了當時邊境問題,還解決了經費問題,比當年的衞青和霍去病肉搏出更勝一籌,不過時代不同。畢竟當時的漢弱,匈奴強盛。
參考資料:《漢書》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