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直取後方?專家:想繞但不敢繞

唐朝開元年間,經過唐玄宗的一系列勵精圖治,唐朝國力達到頂峯,呈現出了“三年一上計,萬國趨河洛”的輝煌盛世。到了天寶年間,隨着朝廷進一步開發邊疆,唐朝邊鎮節度使數量猛增至10個,合計擁兵49萬,遠遠超過當時朝廷的兵力。這些雄踞一方的節度使,使得唐朝出現了外重內輕的窘迫局面,為後來的邊將割據創造了條件。
古時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直取後方?專家:想繞但不敢繞
晚年時期的唐玄宗沉迷享樂荒廢朝政,再不復年輕時的雄心壯志,以至於宰相李林甫把持朝政竟長達19年之久。後來繼任宰相的楊國忠,更是驕縱跋扈,不可一世。仗着妹妹楊玉環深受唐玄宗寵愛,楊國忠與雄踞范陽的節度使安祿山逐漸因為爭權奪利產生了矛盾。
公元755年的冬天,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起兵反唐,打出的口號就是剷除楊國忠。這場席捲大半個唐朝的安史之亂,不但讓楊玉環香消玉殞,更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古時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直取後方?專家:想繞但不敢繞
安祿山久經戰陣,手下兵卒也驍勇善戰,唐兵、胡兵共計15萬人,對外號稱20萬大軍。自范陽起兵之後,安祿山大軍每日行軍六十餘里,一路上勢如破竹,一個月後就渡過黃河到達陳留郡。陳留太守郭納剛開始還像模像樣的抵抗了一陣,等到安祿山大軍兵臨城下時,立刻就出城投降了。
當時大唐王朝久無戰事,叛軍又聲勢浩大,所以安祿山大軍所過之處的州縣太守、縣令無不望風而降。可是,一路高歌猛進的安祿山大軍,卻在睢陽這個地方遇到了一塊難啃的硬骨頭。18萬大軍,竟然被區區7000人阻擋了數月之久,最終錯失了一統天下的良機。
古時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直取後方?專家:想繞但不敢繞
公元756年,安祿山手下大將張通晤攻陷宋、曹等地,譙郡太守楊萬石望風而降。真源縣縣令張巡不願投降叛軍,遂帶領手下兵卒百姓一路沿睢陽渠向南撤退。當時張巡手下只有劣馬三百匹,兵卒三千餘人,退至睢陽後與太守許遠及縣令姚誾合兵一處後,共同抵抗隨之而來的叛軍。
公元757年,此時安祿山已經被次子安慶緒指使宦官李豬兒所害,安慶緒成為了安史叛軍名義上的統帥。他為了攻取江淮之地,派遣部將尹子琦率領十多萬大軍猛攻張巡等人防守的睢陽。當時睢陽城中的守軍只有7000餘人,而叛軍最多時達到18萬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張巡率領睢陽城內守軍與叛軍交戰400餘次,斬殺叛軍10餘萬人。
古時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直取後方?專家:想繞但不敢繞
雖然睢陽城最終還是被叛軍攻破,但是張巡僅用數千人就將安慶緒的18萬大軍阻擋了數月之久,使得富庶的江淮之地得以保全。睢陽之戰不但使唐朝得到了喘息之機,還牽制住了大量叛軍,為郭子興、李嗣業等人集結兵力贏得了時間,更為唐朝反擊叛軍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
張巡等人依靠一座小小的睢陽城,將安慶緒的18萬大軍阻擋在城外長達10個月之久,使得安慶緒錯失攻入江淮之地的良機。那麼,安慶緒為什麼不繞過城池直取後方?在歷史專家眼中看來,安慶緒其實是有過這個想法的,但是他卻並不敢真的這樣做,也就是説他想繞但不敢繞。
古時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直取後方?專家:想繞但不敢繞
古時候打仗,為的就是爭奪城池和土地。遇到久攻不下的城池,如果選擇放任不理或者繞過去的話,無疑會使自身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而且,古時候打仗特別依賴糧草供應,如果繞過去的話,也會使己方的糧道暴露在對方的攻擊範圍下。而大軍一旦失去糧草供給,敗亡也是早晚的事。
特別是對於農耕文明來説,城池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依託,如果採取繞路的方式,顯然是一個十分不可取的策略,會使己方陷入進退不得的尷尬境地。在兩軍交戰時,將自己的背部暴露給敵人,無疑是一個十分不明智的決定。
古時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直取後方?專家:想繞但不敢繞
在古代歷史上,也只有遊牧軍團可以繞過城池直取後方,因為他們的主要目標並不是佔領城池,而是儘可能的劫掠財貨。對於志在爭霸天下的安慶緒來説,雖然明知道睢陽是個難啃的硬骨頭,他也只能硬着頭皮和張巡僵持,最終錯失席捲江淮之地的機會。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66 字。

轉載請註明: 古時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直取後方?專家:想繞但不敢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