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上帶學生一窺中國科技發展畫卷,思政課改革創新探索“普陀模式”
摘要:一線教研,“腦力碰撞”——從課程、教材、教研的視角,共同完成一次生動的學科悟道。
24日下午,“跨界融合視域下的魅力思政——普陀區大中小思政教育一體化建設暨‘四史’學習教育進課堂”推進會舉行,跨學科融合、校內外聯動、多領域資源整合等領域,學科論道。
欣喜看到課堂新變化,一線教研腦力碰撞
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就要樹立系統思維,打破學段區隔,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建設好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關鍵課程”。
區教育學院張傑張傑老師提出,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要融合發展,首先要認識兩者的相互關係,勞動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在落實途徑上,勞動技術課是落實主要途徑之一,還要他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那如何去做呢?
現有的教研方式要進行變革,他們已開始開展融合式教研活動,首先,梳理內容,找到兩者可以融合教學的內容、活動;其次,教師互動體驗,設計教研活動讓思政老師體驗勞動教育,讓勞技教師觀看思政課堂。最後,進行互動交流,讓教師進行智慧碰撞,設計融合式的“教”和“學”。
在他看來,教師的教研體系新構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思政教育和勞動教育融合發展的基礎保障。
如今,可以欣喜地看到物理課堂中的種種變化——“動能”一課中出現了馬偉明院士的電磁推進技術,“超重失重”一課中有了中國空間站的太空“第一課”,以及“磁懸浮技術,復興號高鐵“等一系列反映新中國科技發展成就的技術出現在了物理課堂中。更有教師以“東方紅”衞星------神舟飛船-----“嫦娥”探月----“天宮”一號-----北斗天網等為情景,進行了萬有引力定律和天體運動分析的教學。教師以情景提煉學科問題,在問題引領下促進知識的建構;以情景設置了習題與評價,促進學生物理觀念和科學思維的提升……同時情景也串連起來一部新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的發展史,從某一側面反映了新中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這些不僅會對培育學生的物理學科核心素養有着積極作用,同樣為學生了解“四史”,樹立“四個”自信提供了學科視角。
思政課改革創新四大品牌工程,形成多方聯動資源拓展
值得關注的是,會上發佈的“普陀區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四大品牌工程”,標誌着區多方聯動思政一體化工作體系進入新階段。
課堂品質提升工程要求,抓好家常課、研究課、精品課等三類課的教學模式創新,研製本區中小學思政課“好課標準”,加強對教學設計、育人因素挖掘轉化、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教師素養等方面的標準引領,加強教學視導,持續跟蹤指導,全面提升思政課課堂教學質量。開展區域思政課教學質量監測,建立區、校兩級每年思政課教學質量報告制度。規範和優化本區中小學思政課作業試卷設計與測評管理,提高實效性。規範思政課教研組建設,從教研任務整體規劃、教研活動設計、教研項目研究、教研團隊建設等多維度,切實提高教研組建設水平。
教育資源開發工程,對資源的定義逐步放大。首先,以教師檢索、學生視聽為基本模塊,構建思政課教學資源平台,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基於學生的學與檢測反饋的互動研討,提供平台支撐和資源支持。其次,思政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區青少年中心等校外教育基地作用,將思政課要求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和科技、藝術、體育等活動課程,形成多層次、多維度的育人共同體。此外,豐富“普陀大學堂”內涵。修訂《普陀區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工作實施辦法(試行)》,加大“普陀大學堂”與研學旅行活動的關聯度,用好各級各類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研發適合不同年段的區域研學旅行精品課程、精品線路和精品基地。
欄目主編:徐瑞哲 文字編輯:彭德倩
圖片來源:普陀區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