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胡令的經過如何 殺胡令的結果介紹

殺胡令的經過

因為朝廷南遷,中原漢人被胡人大肆屠殺,留在北方的漢人百姓數量急劇減少,僅剩下四五百萬。被逼入絕境的漢人在冉閔的帶領下決定奮起反抗,同時冉閔對外頒佈的殺胡令不但成功團結漢人激起民憤,更是冉閔攻敗暴胡的一項重要政策。殺胡令共有三條,並非同時頒佈,這更讓百姓羣情激奮,打得胡人措手不及。

殺胡令圖片

殺胡令的經過還要從第一道殺胡令説起,第一道殺胡令是冉閔軟禁後趙皇帝石鑑後頒佈的,原文是“內外六夷,敢稱兵器者斬之”,翻譯過來就是: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殺。這到命令讓積壓這多年仇恨的漢人開始拿起武器,聯合反抗,胡人則紛紛逃離城池。面對胡人向北逃難的局面,冉閔緊接着頒佈了第二道殺胡令:與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聽任各自離開。可是怎樣算與官同心呢?官家到底是什麼心思呢?雖然百姓不甚明瞭,但是羯族外逃的部隊正與追殺胡人的漢人在城門口相遇,漢人將羯族圍困城中。沒等胡人撤退,冉閔頒佈了第三道命令:所有漢人,凡是斬一個胡人,憑人頭便可加官晉爵。此令一下,漢人好像得到赦免一樣開始理直氣壯地屠殺胡人,為漢人報仇。一日之內,數以萬計的胡人被砍頭,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數百萬氐、羌、胡、蠻族人面對漢人瘋狂的血腥報復,無能為力,只好向北遷徙,重回草原。在胡人向北遷徙道路上,時常能看到病死、餓死的胡人。當年進攻中原的一眾胡人,有八成都死在中原,僅兩成回到草原,可謂元氣大傷。

縱觀殺胡令的經過,也可以看出冉閔的良苦用心以及其高深的智慧。

殺胡令的結果

殺胡令的結果並不好。胡人被大舉屠殺,幾近滅亡,同時也對漢人產生了不可消除的仇恨。幾百萬羯族、匈奴、羌、氐、鮮卑等胡人平民死亡,士兵被斬。而受屠殺最多的羯族,在遷移和逃亡途中基本在中原滅絕。曾經稱霸一時的五胡十六國就這樣成為歷史。這樣的結局可謂是兩敗俱傷。無論漢人還是胡人,都遭遇到血腥的大屠殺,死傷過半,平民和軍隊受到巨大創傷,短時期內無法恢復。

殺胡令的頒佈者冉閔

殺胡令的結果中更糟糕的是,加深了中國北部遊牧民族與漢人的芥蒂,形成一條無形的溝壑,使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成為中國曆代王朝江山社濟安全的隱患。而在此次殺胡令政策中,唯一獲利的就是冉閔。他利用殺胡令來故意激起民憤,對胡人大肆屠殺,使胡人幾乎被趕盡殺絕。而獲得擁護的冉閔趁機自立成王,成立新的國家,定都鄴,國號大魏。可是在冉閔稱帝后不久,胡人之間也相互聯合,共同抗擊冉魏。冉閔精通軍法,與胡人屢戰屢勝。雖然他的軍師提醒他要爭取一戰取勝,但是冉閔開始驕傲自滿,認為自己的實力足以與胡人周旋,一意孤行,最終戰敗。

不過殺胡令的結果也有積極的一面的。冉閔在頒佈殺胡令大退胡人後,曾給東晉朝廷寫過信,信中寫到,現在自己已經將胡軍擊退,希望東晉朝廷能發兵相助,這樣就能一舉統一天下。可惜當時東晉皇帝膽小怕事,並未派兵,因此也錯失統一天下的良機。無論冉閔頒佈的殺胡令到底是為漢人還是自己,他都拯救了百萬漢人的性命。

冉閔殺胡令

“閔知胡之不為己用也,班令內外趙人,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牙門。”這就是震驚內外的閔冉殺胡令。關於這件事情的史料記載有很多,眾説紛紜,看法、評價不一。要想真正瞭解整個故事的發生始末,就必須完全還原當時事情發生的背景。但是,歷史是不可複製的,我們只能靠史料記載的細碎字句,來推敲故事發展的細枝末節。

冉閔畫像

或許是應了“贏者為王,敗者為寇”的道理,關於“殺胡令”事件的記載,無一不在批判冉閔的兇狠殘暴,冷酷無情。誠然,不論男女老幼,斬殺二十餘萬胡人,血洗城池這樣的做法確實心狠手辣了點,但是在這血腥的故事背後是否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呢?

生為漢人,卻長於胡人間的冉閔,其實一直在胡和漢之間遊走,心思飄忽不定,左右搖擺。一則石虎曾寵愛於他,待他不薄;再則自己是漢人,身體裏流着的是漢族血統。就在他搖擺不定之際,胡人對他心生猜忌,意欲除之。孫伏都率兵三千於殿中,他感覺自己的性命受到了威脅,決定先採取行動。原本並未打算全城屠殺,但是,當“與官同心者住,不同心者各任所之”的命令下傳之後,胡人競相逃出城去,他才在衝動之下頒佈“殺胡令”。當然也有人評價説,這不是他的莽撞之舉,而是為了鞏固之後的地位的計謀。

不管怎麼説,這種毫無道德毫無仁心的種族屠殺,都無法逃脱歷史的制裁。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90 字。

轉載請註明: 殺胡令的經過如何 殺胡令的結果介紹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