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六尺巷”變成“三尺巷”,禮讓美德,如何傳承!

別讓“六尺巷”變成“三尺巷”,禮讓美德,如何傳承!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詩是“六尺巷”的藍圖,也是官民關係的一種和諧體現,作為後來人理應傳承這種優良傳統,可如今的社會對於禮讓是如何的態度呢?
禮讓在現代的社會中成為了一種口號,或者成了一種作秀的表現,再或者是一種虛偽的處事方式,人人都變得急功近利,為了謀取利益不擇手段,栽贓陷害,過河拆橋的作風紛紛上演。
別讓“六尺巷”變成“三尺巷”,禮讓美德,如何傳承!
別説官與民之間,就是民與民之間禮讓的也越來越少,記得有一次我騎車通過十字路口,前方綠燈,但騎的很慢,忽然聽到一陣急剎車的聲音,有一對中老年夫婦騎着電摩在離我身邊一米的距離停下,我也趕忙停了,微笑着朝他們擺擺手,示意讓他們先走,那個男人瞅了我一眼,然後那個婦人嘴裏罵罵咧咧的説騎車不看路,不長眼睛啊,我聽後感到驚訝,明明是他們闖的紅燈,我還讓他們先走,最後還把責任推在我的身上。
當時我有點生氣,倒不是因為那個婦人罵我,只是覺得在我們這個禮儀之邦,有着深厚文化底藴的文明古國,不應該存在如此不懂禮讓之人,我想他們起碼也應該抱歉的點個頭回敬我吧?怎會還會對我罵罵咧咧呢?可事實就是如此,這樣的人社會上還有很多,別説禮讓了,巴不得讓你置於死地,他自己好得利。
別讓“六尺巷”變成“三尺巷”,禮讓美德,如何傳承!
儘管如此,“六尺巷”依舊教導我做人的準則,為人要大度,不可對凡事斤斤計較,得饒人處且饒人,想想古人的智慧流傳至今,肯定有它的道理,就拿現代戰爭和春秋戰爭相做比較會有很大的不同,現代戰爭的戰場那是一片狼藉,橫屍遍野,白骨森森,旗倒城破,血流成河;而春秋時期的戰爭就沒這樣的慘狀,偶爾有戰士受傷,而受傷後的戰士退下戰場休息,不能被殺,所以那個時期很少有傷亡事件;敢問,我們人類是想以春秋時期的方式打仗呢?還是用現代非得置人於死地的方式打仗呢?我想沒人喜歡看到血流成河,橫屍遍野罷!
別讓“六尺巷”變成“三尺巷”,禮讓美德,如何傳承!
那是什麼造就春秋時期如此仁義的打仗方式呢?這要歸功於禮儀了,因為那時候的禮儀也影響到戰爭中,雙方作戰不殺受傷的戰士,不追殺逃跑的戰士,更不會用各種卑劣的手段置人於死地,那時候的人心中有禮讓的意識。
當然,禮儀的適用也有侷限性,比如抗日戰爭時期,就不必講什麼禮讓了,因為那時的小日本沒有禮讓的意識,禮讓是對等的,你對我禮讓,我也對你禮讓,如果不對等就不會有“六尺巷”了,那隻能是“三尺巷”,當真出現“三尺巷”,這禮讓也就不存在了,比如小日本的侵華戰爭,那就是不對等的禮讓,所以也無需禮讓,也許血流成河就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別讓“六尺巷”變成“三尺巷”,禮讓美德,如何傳承!
我遇到的那對中老年夫婦,他們不僅沒有禮讓的觀念,而且還不遵守交通規則,這不僅僅只是沒有禮讓的品德,更是處在危險的邊緣,這對交通事故來説更是一種隱患。
禮讓影響着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到國際禮儀,小到為人處事,願國富民強的同時,也不要忘了傳統美德的傳承。
別讓“六尺巷”變成“三尺巷”,禮讓美德,如何傳承!
心寬天地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5 字。

轉載請註明: 別讓“六尺巷”變成“三尺巷”,禮讓美德,如何傳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