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的經歷非常的相像,它們都用大一統的方式結束了數百年的紛亂格局,它們存在的時間都很短,都是二世而亡,它們又開創並推行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制度,它們都給後世留下了造福子孫的超級工程。它們就是秦朝和隋朝,兩個璀璨而短暫的流星,兩個讓後人推崇的王朝。
説到秦朝跟隋朝,它們存在時間為何如此短暫,除了人為原因外(秦二世任用奸佞殘害忠良、隋煬帝好大喜功濫用民力),更多的還是深層次的思維、制度、“虛假繁榮”的因素。
首先看一下思維方面,無論是秦朝還是隋朝,在統一之前,天下都是戰爭紛亂的局面。長時間的戰爭使得當時的統治者思維一直保留着戰爭的思維及行動。這種思維主要體現為崇尚實力、強權和唯我獨尊,這一點在秦朝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
眾所周知,秦國的崛起離不了商鞅的變法。商鞅將法家的那一套功利主義和嚴苛的法律帶到了秦國,獎勵耕戰,盛行軍功爵制,讓秦國成為了一個“尚首功”的國家。根據《韓非子》記載:“商君之法曰,斬一首者爵一級……斬二首者爵二級,……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不可否認的是,這種功利主義和嚴苛的法律在秦統一過程中獲得巨大成功,也正是如此在秦國完成統一後,很自然地沿用了過去的那些功利主義的政策(特別是秦法)。秦始皇統一後頒行嚴刑酷法,巡遊大江南北,到各地刻石頒功,大修驛道、長城、宮苑,殘酷鎮壓有不同見解之士等等就是功利主義和嚴法、強權的一種體現。
隋朝完成統一後,統治者身上依然保留着戰爭期間養成的崇尚武力,崇尚暴虐統治的強權意識。宋代史學家範祖禹就曾在《唐鑑》一書當中指出了“昔隋氏窮兵暴斂,害虐生民”。隋文帝楊堅在歷史上也算得上一代明主,但他身上一樣保留着崇尚武力,崇尚暴虐統治的印記,比如他的高度集權,歷史上的楊堅是容不得不同意見,他施行酷刑,濫殺功臣,致使“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隋煬帝楊廣身上的暴虐氣息更加重,設計兄長、父親病重時調戲後母、濫用民力,讓楊廣成為了眾人眼中的暴君,這些崇尚武力,崇尚暴虐統治的強權意識正是楊廣在統一戰爭當中所養成。
其次是制度的創新與推廣。秦朝滅亡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宮廷內亂引起的,從趙高聯手李斯篡改遺詔的那一刻,秦朝就註定要走向滅亡。當時如果秦國宗室有力量的話,就能減少這場內亂的危害,可惜自秦始皇統一之後就廢除了數百年來的分封制,改成了郡縣制。郡縣制的推廣讓秦朝宗族成為了手無縛雞之力的“弱雞”,以致於胡亥要殺他們的時候,他們居然都沒辦法反抗。
隋朝開創了一個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人才選舉制度,那就是科舉制。在科舉制之前,人才的選拔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這是一個為門閥士族服務的選拔制度。自從九品中正制推行以來,造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上士”的局面。國家重要的官職都被這些門閥士族給控制着,寒門子弟完全沒有晉升的空間,而國家也被門閥士族給掌控了,導致了皇權的削弱。為了集中王權,隋文帝開創了科舉制,從寒門子弟當中選拔官員,以此抗衡門閥士族。隋煬帝在隋文帝的基礎上,加大了科舉制的力度,最終這一舉措損害到了門閥士族的利益,導致了門閥士族背叛了楊家轉而扶持李家,隋朝也因此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
最後是“虛假繁榮”,無論是秦朝還是隋朝,能夠結束數百年的紛爭,建立大一統的國家,其功績在歷朝歷代當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這種繁榮的背後是成千上萬老百姓的血和淚換來的。而且這種繁榮都極易使當權者陶醉和迷惑,也容易刺激其慾望擴張,誘使其做一些好大喜功之事。秦始皇在完成統一後,還南征北討,大興土木,頻頻外出巡幸,到處刻石頌功。隋煬帝不僅向外示強,而且還顯富、誇富。史載:“胡客每過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而散,不取其值,紿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驚歎”。這種繁榮在統治者的好大喜功的追求下,慢慢地變成了“虛假的繁榮”,和平年代的老百姓為了這“虛假的繁榮”不得不承擔着沉重的賦税、兵役、徭役。長此以往,底層百姓紛紛掀起了反抗的旗幟,最終推翻了這兩個功勳卓著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