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字驗”,如何解密古代最早的軍事密碼本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密碼通訊最早的國家之一,由於早期的情報是使用書面公文的方式實施傳遞,一旦落入敵手,難免泄密,因此,尋求一種只有極少數人明白且更安全的通訊方式是軍事家們大力思考的重點。公元11世紀,北宋王朝軍隊總結前人經驗的同時,在戰爭實踐中發明了古代已知最早的軍事情報通訊密碼——“字驗”,即取意於通訊雙方驗核與軍情具有對應關係的字符 。
據中國最早的軍事密碼本——《武經總要•字驗》記載,為防止軍事情報在傳遞過程中泄密, 又使書寫方便, 宋軍把戰場上通常可能出現的軍事情報分為40種: 請弓、請箭、請刀、請甲、請槍旗、請鍋幕、請馬、請衣賜、請糧料、請草料、請車牛、請船、請攻城守具、請添兵、請移營、請進軍、請退軍、請固守、未見賊、見賊訖、賊多、賊少、賊相敵、賊進兵、賊退兵、賊移營、賊添兵、賊固守、圍得賊城、解圍城、被賊圍、賊圍解、戰不勝、戰大勝、將士投降、將士叛、士卒底都將病、戰小勝、戰大捷。選用不相重複的40字舊詩一首, 規定每一字代表一種軍情, 偏裨將校與部隊統帥各存一底本, “其字號只令主將旋(選) 定, 毋得漏軍中” 。
傳遞情報就在普通書狀和文牒中根據情報內容寫上舊詩中的對應文字,如果請求得到同意, 對方就在字旁加一印記, 不同意則不加印記。“字驗” 即取意於通信雙方驗核與軍情具有對應關係的舊詩字符。“假設雙方以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作為解碼密鑰。如果軍隊在戰鬥在糧食將盡,需要補充,前方將領就從密碼本中查出‘請糧料”的編碼,假如是第九,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第九字是‘五’。於是請糧將領就將‘五’字寫到一件普通公文書牒之中,並在字上加蓋印章。指揮機關接到這件公文後,查出蓋印章的‘五’字,得知‘五’字在臨時約好的詩中列第九,再對照密碼本上的順序,就得知了前方的情報先鋒官得令後默唸一遍詩歌,即可從‘戲’中數出命令號碼了。唐朝的五言詩不計其數,送信的人又不明就裏,敵方即使嚴刑逼供,信使也是‘打死説不出’”。
“字驗” 是一套以舊詩為載體的軍事通信“密碼” ,舊詩本身及已選定的舊詩中每一個文字對應的軍情都可隨時按需要改, 具有相當的靈活性。它的保密特點在於情報通信落人敵手亦能確保其安然無恙; 而且即使通信人中途變節也不致泄漏軍機。
“字驗”與現代密碼比較,顯得十分簡單粗糙,如果戰事複雜,那40個短語顯然不足以表達各種信息。但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社會條件下仍是一種獨創,對於漢字密碼的發展不啻是一種有益的嘗試。這種漢語言文字的密碼通信方式卻是相當先進的,通信各方約定使用的詩,實際上就是現代密碼學所説的“密鑰”。但在可惜由於種種原因,漢字的密碼化發展卻半途而廢,中途夭折。以至於後期中國沿用西式的編碼方式,在對外戰爭中屢遭外國欺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