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東陵,埋葬着清代的五位皇帝、十四個皇后、一百三十六個嬪妃,在清代它是僅次於紫禁城的第二大禁區,但是從清王朝滅亡之後便沒有了庇護。那麼到了民國時期,在那個戰爭年代,這座寶藏面臨的什麼命運呢?
清東陵,它可以説是清王朝除了圓明園之後的第二座“寶藏”之地了。因為大家知道中國有陪葬的習俗,在秦國及以前的時期,流行的是殉葬,之後由各種寶貴的工藝品或者是真金白銀進行陪葬,到了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大家可以想象,這座“寶藏的財力了”。但是有財富的地方一定有一個新的行業的興起,也就是我們説的盜墓者。
盜墓是和人類道德準則相違背的活動:一則侵擾亡魂;二則不事生產,竊掠財物。更重要的事,墓葬本身包含了豐富、珍貴的歷史文化信息,但是盜墓的暴利又驅使一代一代的人對此“殫精竭慮”。那麼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代的帝王陵墓,從建陵年代和地理位置,可分為清初關外三陵、清東陵和清西陵。關外三陵都在遼寧,清西陵是雍正所闢,清東陵位於河北省,距離北京市區一百二十五公里,是現存建設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築。可以説它是帝王窮奢極欲的最大表現,這種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的帝王陵,其實就是人民遭受殘酷壓榨和掠奪的證明,也是封建罪惡的集中見證。
那麼就是這樣的一個巨大寶庫在民國亂世保護不力的情況下,就出現了一系列類似於“東陵大盜”孫殿英的喪心病狂之徒。從清王朝滅亡到後來的10年,由於東陵機構人員減半,守陵人員以薪餉五着、急需解決旗民生活的困難,所以推舉了護陵大臣報請賻儀准許開墾陵區土地,用以生計;此後東陵區的土地及植被遭到了大規模的破壞,東陵區原前圈、後龍的“儀樹”和“海樹”被盜一空,更為嚴重的是,在把持北洋政府的張作霖奉兵潰敗、北洋軍到來之時,東陵處於無人過問管理的真心狀態。東陵的地面建築被各路軍閥和當地土匪盜劫拆毀,先是各殿宇所有銅製裝潢,如銅更認為釘、銅字等全部被盜,繼而各殿隔扇檻框、窗欞被盜一空。身為護陵大臣的毓彭,見時局混亂就不再盡心守護,開始串通監護人員將各陵隆恩殿前月台上設計的大型鼎爐、銅鶴、銅鹿等拆運偷售,中飽私囊。
當地居民見此陵寢公物可自由奪取,於是紛紛湧進陵區,羣起拆毀殿庭,肆意盜賣。期間有一夥盜賊趁着混亂,竟然掘開了惠妃的陵墓,進了地宮,拋棺揚屍。有了這個開頭,清東陵好比一塊敞開放置的大肥肉,眾多軍匪、強盜都垂涎欲滴,在孫殿英之前就有馬福田和王邵義兩人進行了先一批的在地面的盜劫,後來孫殿英聯合一些土匪、賭鬼等組建了一支隊伍,對清東陵開始了“軍事”佔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