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的民族與國家(13)——鮮卑
東胡消亡之後,在大興安嶺北部地區,先後出現了兩個部族。一支在南,為烏桓;一支在北,為鮮卑。
由於靠近南邊,無論是氣候、地理條件,還是接收相對先進的中原文明,烏桓都比鮮卑具備了更好的條件。在此基礎上,烏桓比鮮卑更先一步發展起來。
西漢時,中原的史書上還未出現“鮮卑”的名字,那時對這個區域的記載只有烏桓。到東漢建立時,烏桓向南遷移。饒樂水(現西拉木倫河)一帶開始出現了遷自北方的鮮卑部族,
此時的鮮卑,還只是依附於匈奴的小部落。有時跟着匈奴一起,有時選擇單幹,不斷侵襲其他的部族與東漢的遼東區域。
烏桓被曹操擊潰後,逐漸衰敗。諸方勢力在東北遼西與遼東區域此起彼伏。
鮮卑,也終於開始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鮮卑”到底是什麼意思,直至今天依然沒有定論。
有人認為這個詞的意思是指遊牧民族服裝上的“帶鈎”;有人認為是“祥瑞之意”;有人認為是神獸的名稱。還有人認為,是源於這個族羣最早的聚居地——鮮卑山。
與“鮮卑”這個名字無法確定其意義相類似的是,“鮮卑山”同樣至今無法確定其位置。
目前在學術上,關於鮮卑山的位置有三種意見:一是位地柳城東南(現朝陽附近)二百里棘城之東;一是大興安嶺南段科爾沁右翼的大罕山。
1980年,考古人員在內蒙古鄂倫春阿里河鎮西北處、嫩江支流甘河北岸的一個山洞裏,發現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的祝文刻辭,其中記載着北魏拓跋燾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此致祭時的祝辭。
由此,相關專家將此處確定為拓跋鮮卑的先祖居住之地——嘎仙洞,並以此為依據,認為史書中所記載的鮮卑山就是嘎仙洞所在的這座山。
雖然此處僅僅只是北魏(鮮卑拓跋氏)認為的先祖之地,但應該是最接近史料中的“鮮卑山”了。
從這三個相隔千里的“鮮卑山”,還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的是,鮮卑一族自北而南的遷徒路線。
這也是東北各族的一個共同遷移路線:從原始山林中的苦寒之地起家——往南尋找温暖之地——再往南尋找人多可供其劫掠之地——繼續往南開始窺探中原。
在這漫長的遷移過程中,大部分的部族都倒在了遷移的途中,或是被其他部族劫掠而死,或是被其他部族吞併而消亡。
一些存活下來的部族,就意味着已經開始強大。已經掌控了一定的人口與財產,私有制的出現開始導致內部貧富的分化。同時,權利就成為更多財產與收入的保障與象徵。
那麼,如何維護既得的利益,如何平衡內部各方利益的要求者,就會成為一個問題。
尤其是在獲得了土地所有權之後,他們就會發現,擁有土地、奴役與剝削土地的生產者所創造出來的財富,遠比出去劫掠更加安全與舒適。
此時,他們還得面對如何管理那些無權要求利益的那些人,以使他們安於被奴役的現狀;同時還要對抗外部隨時而來的其他劫掠者。
從一個部族的管理,到一個區域的管理,乃至一個國家的管理,對於遊牧民族而言,已經越來越超出他們的認知範疇。
這一系列問題,已經不是靠原始傳承下來的氏族制管理制度能夠解決的了。
放眼望去,能學的,只有中原漢家王朝現成的管理方式與體系。
那麼,開始漢化吧。
鮮卑真正發展起來,是在東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
漢大將軍竇憲,遣右校尉耿夔,在金微山大破匈奴之後,南匈奴自此歸附東漢,北匈奴則大舉西遷。鮮卑趁機佔據了匈奴生活的大片草原,同時吞併了匈奴遺留在北部、東北部的十萬部族。
不過,此時鮮卑人口並不多,因此很難説到底是鮮卑人吞併了匈奴,還是匈奴人融合了鮮卑。
與東北出現的大部分族羣一樣,“鮮卑”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民族。開始是東胡餘部融合了匈奴遺留在東北的部分族羣,之後又整合了烏桓南遷時留下的一些部族。當他們與十萬匈奴再次融合時,北方的許多牧族,包括漠北、河西走廊、晉陝地區、東北的三江平原與遼西,有許許多多的部族開始全部自稱為“鮮卑”。
或者,把東漢一直到魏晉時期出現的這些“鮮卑人”稱為“塞外人”,可能還更合適些。一如先秦時期,中原對北方草原牧族的統一稱呼:“北狄”。
檀石槐雕像
東漢靈帝時,“長大勇健,智略絕眾”的檀石槐曾經一度統一各鮮卑部落。他率鮮卑兵馬四處徵略,盡佔匈奴故地。其控制的疆域,西起敦煌、烏孫,東至遼東與夫餘、穢貊接壤。東西達一萬四千餘里,南北七千餘里。
東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檀石槐去世,鮮卑開始分裂,並形成了三大勢力。其中最強的是分佈於代郡、上谷等地的軻比能。
公元235年,軻比能被刺身死後,鮮卑完全分崩離散。此後,鮮卑進入了內外彼此混戰的局面。
鮮卑,自此再未以統一的面目出現在世人面前。
惡劣的自然環境與弱肉強食的生存狀態,養成了牧族肆意與彼此不服的天性。
在北方苦寒之地,牧族人每一天都生活在戰鬥的狀態之中,要麼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抗爭,要麼與羣狼環伺的其他部落博鬥。要想生存,就必須要擁有圍繞着自己的親信與部眾。失去部眾的力量,就得面臨被侵吞的下場,那就意味着失去財產、也失去了對妻子兒女的處置權,乃至自己的生命。
在中國的數千年曆史中,只要出現一個強勢而擅長戰鬥的領導人,便會帶出一個強盛的牧族。這樣的牧族,會對中原政權產生巨大的威脅。但是,對於不講規則、缺少完善管理制度,沒有相對先進文明的牧族,擊敗中原政權的軍隊沒問題,要想入主中原,卻基本不可能。
即便是史上最為擅戰的牧族領袖成吉思汗,終於其一生,也未能實現入主中原的願望。
沒有漢化的牧族,只能是中原政權的威脅者甚至滅亡者,而無法成為掌控者。
分裂之後的鮮卑數個部族,因其對漢化的不同態度,而導致了完全不同的結局。
大部分部族,如鮮卑段氏、宇文氏,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
最早接受漢化的鮮卑慕容氏,先後建立了前燕、後燕、南燕、西燕數個政權,在歷史上佔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而漢化程度最深的鮮卑拓跋氏,則成為了第一個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