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書鑑賞 王羲之孔侍中帖欣賞

王羲之行書鑑賞

中國的漢字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變化,才演變形成了後來的字體形態。在秦漢之前主要是以篆書系統的象形字體,彼時的書法較為單一,基本上就是正書。而在兩漢之際,篆書被隸書取代,之後又從隸書衍生出楷書,再從楷書的基礎上衍生出草書和行書。

王羲之行書

在行書中,用筆要比楷書和草書複雜的多,它即有點畫,也有轉折,在藏露之間靈活多變。所以能夠寫好行書,是極具功底的。王羲之行書的用筆變化就十分豐富,運筆之事瀟灑飄逸。在書法著作《書議》中是這麼評價王羲之行書的,“筆跡遒潤,獨善一家之美”,還誇讚其“風神蓋代”。極為喜愛推崇王羲之的唐太宗李世民,稱其“煙菲霧結,狀若斷而還連”,氣勢就像那棲居雄樹上的鳳凰,盤踞深潭中的游龍雄奇而又不失典雅。

在王羲之的行書中,僅以橫畫來講,就有順鋒、逆鋒、上折、下折之分。他的捺撇有長有短,有直有斜,可謂是盡顯變化。最能展現,可以説是王羲之行書功力淋漓盡致被髮揮出來的就屬“天下第一行書”之稱的《蘭亭集序》了。該序是王羲之趁着酒性之餘,隨性而發順勢寫出來的曠世奇書。即便是王羲之本人,日後也無法刻意寫出這樣的佳作出來餓了。《蘭亭序》真跡被王家後人當作傳家寶傳承了近兩百年之後,幾度流失在外。知道李世民花重金將其從智果處購回,被其視作珍寶。現今的《蘭亭序》臨摹本就是從唐太宗那裏傳下來的。至於真跡本身,據説是隨李世民一起被葬在了昭陵內。’

王羲之孔侍中帖欣賞

《孔侍中帖》是東晉王羲之所作,唐代臨摹的行草作品,文中行草書筆畫體態雍容,給人美的感受,現在作品的墨跡被收藏在日本前田育德會。

王羲之孔侍中帖

《孔侍中帖》六行字主要是行書,其中的有的字像楷書,有的字像草書,但是在王羲之筆下,一切看上去都是那麼恰到好處,就彷彿是特意這樣安排來為作品增色的。從“九月”開始擴大,到“十七日”的筆風收斂,兩字相互映襯的和諧給人一種舒心的感受。

一個“報”字雖然用筆較重,但是左右收放有序,彷彿能讓人看到作者在提筆前的深思熟慮,看到作者在書寫時候的筆姿。第二行最後二字的距離看似過大,但是整體看來確並非如此,因該是作者為了照應第一行末尾的“固”字做的小細節。第三行一個“領”字第一撇寫的很長令人矚目,其他筆畫都依附在另一側,憑藉突出這一筆的的寫法,讓觀賞者精神振奮。第四行的“不”字中間的一豎看似已經偏向左邊,為了保證美觀,王羲之乾脆將收筆的一點平放出去。而“忘心”二字的神態和筆態幾乎達到同步,恰到好處。

兩個“心”字雖然有相同之處,但是筆順大不一樣,表達的效果也就不一樣。“旨遣”二字緊密相聯,“遣”字之一捺僅蜷縮稍微一露。

“取”字的又旁寫法特殊又帶動全字精神的效果,最後的“報”字三筆連城一筆,無論從表現手法還是細鋒軌跡上看,都是為全字增色的變現。

王羲之金剛經書法欣賞

《集王羲之書金剛經》是上海書畫出版社的圖書,是佛教重要的經典著作,前前厚厚出現了六個不同的版本,大和元年的時候被篡改改名為《新集金鋼般若波羅蜜經》,還擅自撰寫了序。

王羲之金剛金

大和四年的時候,大量印刷唐文宗李昂還下令將全文刻在石碑上,工匠們花了兩年的時間才完工。

王羲之的行書平和簡靜,張弛有度,是書法家中的集大成者,他的筆跡被後人模仿,但和真跡相比總是差的非常之多,唐太宗李世明就非常喜歡王羲之的書法,貞觀年間,唐太宗下詔,向天下收取王羲之的真跡,並承諾要是有真跡可以來換取黃金和絲綢。

之後唐代的皇帝都對王羲之的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也許是希望像唐太宗學習,學習他的為官之道,就從他的愛好和習慣開始學起,所以王羲之的書法在唐朝被大力推崇,人們爭相開始模仿王羲之的書法,想要以假亂真,但傳説王羲之的真跡保留到現在的並不多。

當時有很多官員也喜歡寫書法,喜歡照着王羲之的筆跡依葫蘆畫瓢,當時也不乏模仿的微妙微翹的,但始終看上就就是沒有大書法家該有的筆鋒,沒有像王羲之那般的豪放之氣,模仿的作品也就擋不了流向市場,和真跡相混淆的情況。

在唐代,因為大家對書法的愛好濃厚,唐代刻字的風潮盛行一時,著名的有唐咸亨三年所刻的《懷仁集王右軍書三藏聖教序》,而這一卷《金剛經》是又一重要集王字石刻。


王羲之書扇的相關介紹

扇子在如今看來只是扇風的,但是中國漢族的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扇子在史傳上最初被稱為“五明扇”,據傳説記載是虞舜所製作的。希望自己的能廣泛的聽取他人的意見,求有才能的人來輔佐自己。不過扇子有詳細的文字記載是在東晉的時候。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時候,不正是有着“書聖”之稱的王羲之的時代麼。

王羲之

説起扇子和王羲之,他們還有一段不解之緣。記得有一天,王羲之在一個戒珠寺前面的蕺山街上順着護城河在慢悠悠的散步,河上有一座拱形的石橋,王羲之看到有一位老婆在橋上賣扇子。但是一臉愁容,沒精打采的樣子,看來是生意不景氣,原來是沒有人願意買她的扇子。見到這種情況,王羲之就十分同情那個老婆婆,問道:“這位婆婆你的扇子多少文一把?”那位老婆婆見來了顧客,頓時精神起來,回答説:“這扇子是自己家做的,只要五文一把。”王羲之聽了沒有説外,而是跑去借了筆墨,在老婆婆的的扇子上每一個面都寫了五個字。婆婆不識字,但是看着王羲之寫的字那麼潦草,就很不高興。王羲之看了安慰老婆婆説:“現在你的扇子可以買一百文一把,你只要告訴買扇子的人説這是我王羲之寫的字,就能賣出高價了。”

大家見王羲之在扇子上題字了,都爭着要買扇子。老婆婆的扇子一下子全賣出去了。過了幾天,老婆婆有拿着扇子來找王羲之,請求王羲之再在她的扇子上寫字。王羲之只能笑着沒有答覆老婆婆。這就是王羲之竹衫題字的故事由來了。

王羲之行楷書法欣賞

王羲之被認為“書聖”並不無道理,他的行書作品《蘭亭序》被歷代書法家公認為是舉世無雙的“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行書有如行雲流水,其中又以蘭亭敍為最極品。

王羲之畫像

《蘭亭序》整篇文章有二十八行,共有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非常的完美。《蘭亭序》是王羲之為他們一次在蘭亭舉行“修禊”典禮的時候,大家一邊喝酒一邊即興寫詩匯成詩集後所做的詩集的序言,由於當時的王羲之信奉老莊思想,而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也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所以此序在文學史上也佔有一定的地位。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一幟,後世人還評論説“王羲之的字體,脱胎於古法,變漢魏質樸書風為筆法精緻、美輪美奐的書體。他字的雄秀之氣,來源於自然,所以古往今來大家都學他的字,把他當做老師”。

説完了行書,我們再來談談王羲之的楷書,《姨母帖》是王羲之早期的作品之一,雖然帖中的文字屬於行楷書體,但是在其書法之中還留有一絲隸書的遺意。整篇文字筆法端莊凝重,筆鋒圓渾遒勁,整體風格厚實凝重。這也無可厚非,因為王羲之和他的姨母感情深厚,在突聞姨母的噩耗後,王羲之的心情十分悲痛,連正常的食物也不能處理了。這《姨母帖》在王羲之的書法中應當屬於“過度型”的書體,那時的王羲之的書法正在慢慢發生改變,對王羲之書法風格的發展演變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書法家王羲王羲之的兒子

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廣博造詣,不可避免在他那個書法家族中影響到自己的眾位兒子。這些兒子中,王獻之擅長草書隸書,也精通於其他各類書種;王凝之工於隸書草書;王徽之和王煥之均擅長草書;王操之工於正書。所以王羲之的兒子是各有所長,在當時都是名動一時的書法家。

王羲之

不過在幾個兒子裏,書法造就最顯著的是王獻之,後來他同其父王羲之被合稱為“二王”。王羲之自幼就像他父親一樣,聰明好學,不僅書法極好,繪畫上也是不錯的。王獻之自小就刻苦練習書法,一日王羲之見自己這個小兒子努力的練字,就悄悄走到他的身後,忽的去拿王獻之的筆,一時間還拿不下。王羲之很是高興,誇讚王獻之日後書法必有大成。

不過小小的王獻之因為資歷極佳,所以時常受到旁人的誇讚。畢竟王獻之年齡不大,所以很容易滋生了一種驕傲自滿的情緒,這些自然被父母看在眼裏。一日王獻之跑到母親稀氏跟前,問母親自己還要寫多久書法能夠大成,三年可夠。母親稀氏搖頭,王獻之説五年,母親又搖頭。王獻之急了,就問需要多少時間。母親指着一邊的十八口大缸説道:“你寫完了這院中的十八口缸裏的水,字才會有筋骨。”

所以説王獻之的高超的書法造詣除了他本身的天資聰穎外,還在於其父母的精心教誨。在南北朝時期,王獻之的名聲還一度超過了他的父親王羲之。直到唐太宗開始,王羲之的地位才被再一次拔高。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876 字。

轉載請註明: 王羲之行書鑑賞 王羲之孔侍中帖欣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