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重看輕説”語文也應有口試

改變“重看輕説”語文也應有口試

如今的中小學,各級各類外語考試幾乎必考口語,但母語卻沒有口試,直接的後果就是長大後口才差、語言表達或不通順或邏輯混亂,這樣的局面能否改觀?近日,教育部在答覆全國政協委員提案時表示,要通過課程教材建設、考試選拔制度制定等方式,引導和幫助學生提高口語表達水平和交際素養。這是否預示着“考説話”也會成為未來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此項提案的發起者是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副教授王蘇,奚美娟等多位委員一同附議。王蘇在提案中寫到,口語表達能力是現代複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質,思維敏捷,能言善辯,已成為人們尋求發展和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和保證。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公眾人物,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讓人失望,個別人甚至連讀文章、説話都讀不順暢,非常令人遺憾的。“這與我們長期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大有關係。作為一個在學校從事了30多年語言教學的老師,我注意到,在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中,相較於書面語言,口語表達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這方面的能力未能從小抓起。孩子們錯過了口語表達訓練的最好時期,等走上了工作崗位,再想扭轉就相當困難了。”為此,她向教育部建議,增加語文教材中口語表達能力的部分,將語文學習中的“口述為文字服務”,改變為“口述為表達服務、口述為激發思維服務”;在教材中增加適合口語表達的範文;增加口語表達階梯訓練的內容,例如,看圖説話、故事講述、朗讀朗誦、主題演講、辯論等。

上海市朗誦水平考級專家、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過傳忠,是這份提案的積極擁護者,也是主要的“報料人”。他結合自己幾十年的語文教育實踐,認為雖然語文大綱和教材上都有口語教學的要求,但實際落實的情況就不樂觀了,首當其衝的是師資,因為有的語文老師本身就不擅長口語表達。要知道,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雖同為語文學科,但畢竟是兩個分支,前者注重聽覺效果,後者講究視覺效果。長期以來,中小學的語文教學包括大學中文專業,也只是強調書面語言能力的培養,不太關注學生的口語能力。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課堂提問時,只要學生講對了答案就行,哪怕語無倫次也不會被老師追究。事實上,隨着手機等新型傳播工具全面介入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口頭表達能力反而越加突顯其重要性。因為“看文字”的人少了,“聽表達”的人多了。求職應聘都要面試,簡歷做得再“文字優美”也作用不大,面試怯場、結結巴巴,被用人單位相中的機率也就大大降低了。

在談及解決之策時,提案人王蘇表示,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重看輕説”的現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相關的語文考試中沒有設置口語表達的測試內容,建議在今後的學科類考試、升學類考試、選拔類考試中設置“漢語口試”。令幾位提案人欣喜的是,教育部在答覆中已明確提出“進一步深入調研,對在高考等其他考試招生類型中考察口語表達能力進行認真研究。”

新民晚報記者 王蔚 邵寧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59 字。

轉載請註明: 改變“重看輕説”語文也應有口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