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史之亂中,究竟有多少顆將星被埋沒,有多少位功臣被污名化
常言道“亂世出英雄”,安史之亂的突然爆發,先有封常清、高仙芝和哥舒翰等名將身敗名裂,後又有郭子儀、張巡等人橫空出世。我可以很肯定地説:安史之亂的歷史,就是一部羣星閃耀的歷史。只不過由於這些羣星的下場不同,所以他們在歷史上獲得的評價也不同,以至於我們現在只能記住郭子儀、張巡等寥寥數人而已。張巡的事蹟我曾專門寫文章分析過,由於這段歷史過於深入人心,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安史叛軍之所以無法南下,完全是張巡隻手託天撐住大唐江山的結果。可是從邏輯上來説,這種説法是有硬傷的。如果僅靠一座孤城就能把安史叛軍阻止得無法南下,那未免也太神奇了。比如説,如果安史叛軍在兵力上真的擁有絕對優勢,那麼他們為什麼不分兵呢?事實上,史書在基本史實的記錄上很少出錯,但卻隱藏了太多細節。如果我們拿着放大鏡,仔細觀看安史之亂期間的大唐版圖,會發現有很多勢力都站在了大唐政府一邊,安史叛軍始終處於一種孤軍奮戰的狀態。在這種背景下,安史叛軍其實很難有太大作為,只不過以張巡為首的少數人,把大多數勢力的光芒給遮掩住了。當時的中原戰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西部以南陽、襄陽為中心;中部以睢陽為中心;東部以彭城為中心。在西部地區,安史叛軍突破南陽,可以算是殺出了河南,但他們剛越過河南,就屯兵於襄陽城下,再也無法向南前進一步。在中部地區,安史叛軍始終無法真正越過河南一線,因為他們受阻於張巡所防守的睢陽。在東部地區,安史叛軍也可以算是殺出了河南,但他們剛越過河南,就不敢再繼續向前了,因為大唐政府軍的主力已經雲集於彭城一線,安史叛軍甚至不敢靠近。正如我上週寫安祿山奪取長安時所説:此時的安祿山看上去風光無限,可實際上他已經失去了繼續擴大戰果的空間。安史叛軍陷入這樣被動的局面,肯定不可能是張巡一人之功。在當時的中原戰場,還有許叔冀、賀蘭進明類似的“火線將領”,他們與張巡所面臨的情況並無太大區別,可他們在史書上的評價卻比張巡差得多。按照史書的説法,他們評價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拒絕救援大唐的孤膽英雄張巡。可事實上,他們的評價之所以會低,不過是因為他們在後來混得越來越差,以至於沒人願意替他們説話而已。在西漢景帝朝時爆發了安史之亂,漢景帝命周亞夫和梁王劉武平亂。梁王劉武困守孤城,最後差點把宮女都派上城牆了,可見情勢有多危急,但周亞夫卻一再拒絕救援劉武,專心實施自己的戰略意圖。後來,大家説起這段歷史的時候,也沒有人説周亞夫如何錯誤,因為犧牲一座城池,換取天下太平,這是件非常划算的事。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很難説許叔冀、賀蘭進明拒絕救援張巡就一定是錯誤的。如果這二人會像周亞夫那樣成為功臣,他們自然有無數種説辭為自己開脱,而我們也很難説他們是在強詞奪理。事實上,哪怕以後世眼光來看,用睢陽這個坑把安史叛軍吸引過去,唐軍在外圍玩包夾戰術絕對是可行的。哪怕睢陽因此城破人亡,可圍城的安史叛軍也被唐軍包了餃子,這怎麼不對呢?西漢時期的梁王劉武可是竇太后最疼愛的小兒子,周亞夫尚且敢把他當扔出去吸引叛軍注意,許叔冀、賀蘭進明為什麼就不能故技重施,把張巡和睢陽扔出去吸引叛軍注意呢?只要大家能認同我這個觀點,自然就該明白一個道理:安史之亂爆發的那些時間裏,並不是某一位或某幾位英雄孤身營救大唐,而是很多本該同樣擁有英雄之名的人最終下場慘淡,被史書開除出了英雄的行列而已。或許有人會説:“許叔冀也就算了,像賀蘭進明這樣的人,在當時就從未立過什麼功勳,哪配被稱為巨星呢?當中原戰場開始大舉反攻時,他就已經靠邊站了。”在這裏我要強調一點:當中原戰場開始大舉反攻時,賀蘭進明從來都沒有靠邊站過,他只是受到一個臨時空降至中原戰場的高級文官節制,但這並不代表大唐中央政府認為他無能。唐肅宗在位時,大太監魚朝恩可以在河北戰場節制郭子儀和李光弼,卻從未有人説“大唐中央政府認為郭子儀和李光弼無能”,怎麼這種邏輯具體到賀蘭進明身上時,就變了一副腔調呢?大唐中央政府之所以會派出文官節制武將,不過是擔心他們失控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賀蘭進明等人後來的失勢只是大唐中央政府削藩的結果。大唐中央政府空降了一個高級文職官員到中原戰場後不久,唐軍就開始了大舉反攻,並以一副摧枯拉朽的姿態全勝收場。如果大反攻進行的稍微順利一點、迅速一點,睢陽城就不會失守了。甚至而言,睢陽城後來被攻破,主要是因為唐軍大舉反攻時,有一個指揮官依然行動遲緩所致。如果這個指揮官行動稍微迅速一點,睢陽城可能就不會淪陷了。因為唐軍反攻到睢陽城下時,睢陽城剛剛淪陷三天。因為類似的原因,那個在大反攻開始後,救援睢陽不及時的指揮官,被總指揮殺死了。鎬既發,會張巡宋州張巡死前,唐軍就開始了大舉反攻。張巡死前十多天,唐軍就收復了長安城。張巡死後,僅僅十天,唐軍就收復了洛陽城。九月丁亥,元帥廣平王統朔方、安西、回而且還有一種記載:睢陽城破前,唐軍不但收復了長安城,連洛陽城也收復了。丁卯,廣平郡王更重要的是,張巡死後僅僅三天,唐軍就兵臨睢陽城下。張鎬聞睢陽圍急,倍道亟進,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度及譙郡太守閭丘曉,使共救之。曉素傲很,不受鎬命。比鎬至,睢陽城已陷三日。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西漢時期的梁王劉武最終沒能頂住七國叛軍的攻勢,最終城毀人亡。可出乎眾人意料的是:周亞夫大軍卻在劉武殉城的三日後神兵突降,殺了七國叛軍一個落花流水,並最終平定了叛亂,史書會怎麼説這件事呢?睢陽城破、張巡被殺不就是這麼個邏輯嗎?與許叔冀、賀蘭進明相比,魯炅、來瑱的爭議相對小了很多。史書在談及安史叛軍無法大舉南下時,也會充分肯定魯炅、來瑱的貢獻。要知道,他們也都圍繞某座城池,與叛軍死纏濫打,讓叛軍無法南下的。這兩個人後來的地位之所以比張巡低,原因很簡單,那就是他們多活了一段時間:他們後來都流露出軍閥化的傾向,於是魯炅畏罪自殺,來瑱被皇帝處死。如果張巡活着,會是什麼結局呢?這個實在難説,因為從當時的情形去看,張巡也很難避免李光弼、僕固懷恩、魯炅和來瑱的結局。畢竟軍人集團越來越強大,獨當一面的軍方大佬通常都難免會蠢蠢欲動的。總的來説,在那個軍人力量越來越強大的背景下,軍方大佬不管表現的多麼忠於大唐帝國,隨着時間的發展,也會流露出要與皇帝分庭抗禮的意思。因為有一個問題,軍方大佬永遠也無法想明白,那就是皇帝一門心思信任宦官、奸臣禍國殃民時,軍方大佬應該怎麼辦呢?衞道士告訴軍方大佬的答案很簡單,那就是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所以皇帝信任宦官、奸臣禍國殃民,軍方大佬也得無條件的服從。問題是,這種答案顯然是不通人性的,一個人只要沒有修煉到聖人那樣的境界,怎麼可能接受這種事實呢?因為類似的原因,在軍人力量越來越來強大的背景下,軍方大佬不管表現得多麼忠於皇帝,隨着時間的發展,也會流露出亂臣賊子的影子。而且表現在外,理由實在太充足了,因為從唐肅宗開始,哪個大唐皇帝不任由宦官、奸臣胡折騰呢?總的來説,因為叛軍大舉進攻南線時(以攻克穎川、雍丘為標誌),已是攻克長安半年後的事了。在這種背景下,大唐帝國江淮的防線其實已經很穩固了;在這種背景下,叛軍奢言南下刺穿江淮多少有些不現實了。失去這種背景,張巡死守一座孤城,能有多大的意義呢?我這樣説無意否定張巡的戰績,我只是想説,當一段歷史出現超級英雄時,常常會讓這段歷史變得越來越像故事段子。因為超級英雄身上的光芒太強大,它會把周圍的人都變成打醬油般的存在,甚至是丑角般的存在,因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感覺到,這段歷史就是超級英雄隻手託天的結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95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