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緣何獲評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本報記者 史曉琪

新年伊始,喜訊從北京傳來——鄭州大學、河南科技大學、河南科技學院、河南大學、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等我省高校的6個團隊,入選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既重教學,又重科研,心懷報國志;立志做大先生,潛心做大學問,努力育大英才,真正把為學、為事、為人統一起來,當好學生成長的引路人……這,就是他們優秀的秘訣。

科研創新,偏向難處行

中國是銦資源大國,但80%的靶材市場卻被日韓壟斷,不僅平板顯示產業要仰人鼻息,ITO高端靶材價格也受制於人。

“這種狀況必須改變!”鄭州大學何季麟院士帶領團隊坐冷板凳,向難處行,從上世紀末開始就專注於這個領域,主持完成的“平板顯示用高性能ITO靶材製備關鍵技術及工程化”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從此,“中國靶”問世,以往每公斤高達8000元的靶材價格一下子跌至每公斤1300元,降幅超過80%!

20餘年的科技攻關,經歷了多少披荊斬棘和艱難跋涉!為何如此執着?何季麟院士説:“國家戰略需要!”

他們,交出了亮眼的科研創新成績單:河南科技大學先進金屬材料成型加工教師團隊,開發的低膨脹複合材料製件成功用於完成“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任務;河南大學逆境生物學教師團隊,產出原創性基礎理論研究重大成果,構建了氣孔調控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新模式,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河南科技學院小麥生物學與遺傳育種教師團隊,在小麥高光效生理育種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教書育人,永遠在路上

“‘雙一流’建設的根本在於培養一流人才,希望我的學生將來都能超越我。”河南大學副校長張立新教授常常這樣説。

“張老師提醒我們,做科研別隻盯着發論文,要探索其背後的生物學本質以及潛在的應用價值。”張立新的學生感慨,張老師教給了年輕人科學的研究方法。

已經“奔六”的博導谷豔芳教授,30多年堅持帶隊開展生物學野外實習。

學習黃大年,河南大學逆境生物學教師團隊形成了“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的師風,團隊成員中有16人獲全國教學名師、中原名師等稱號。他們同心打造人才培養高地,與中科院合作開展“菁英計劃”,聯合培養本科生、碩士研究生,並帶動河大7個學科實行“菁英計劃”,培養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優秀人才。

學生喜歡什麼樣的課堂?我們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些一直是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測繪地理信息教師團隊致力探究的育人課題。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這個團隊以賽促教、以賽促學,指導學生斬獲教育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測繪賽項“七連冠”,榮獲全國水利、測繪、有色金屬等行業及省級技能大賽一等獎35項。

家國情懷,代代在傳承

“讓產品鐓制一次成型,儘量減少機加工工序;讓技術難題早一天攻克,能夠降本增效。這,比獲得什麼榮譽都好!”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餘軍偉説。

作為“航天技術能手”,河南航天精工製造有限公司總製造師餘軍偉日夜琢磨,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把青春夢融入中國飛天夢。

“河南正在加快打造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進技能社會建設的‘河南樣本’。培養更多德技並修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實現技能強國貢獻力量,我們重任在肩。”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能控制與應用教師團隊負責人史增芳教授説。

這個團隊的教師90%都是中共黨員,所在黨支部是全國、全省樣板黨支部。團隊教師韓豔贊遠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三師職業技術學校支教,用行動告訴同學們什麼叫“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我是國家培養出來的,只要祖國需要,我必全力以赴。”“你們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報國。”黃大年當年的滾燙話語,正化作河南師生的實際行動。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2 字。

轉載請註明: 他們緣何獲評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