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班長,你的親人在哪裏

編者按

在萬載縣茭湖鄉上峯村禁山背的山脊上,有一座合葬墓,墓裏集中安葬着45名紅軍戰士,墓前的灰色大理石墓碑上,刻着同一個名字--無名烈士。從1950年開始,當地村民就自發為無名烈士掃墓,延續幾代,從未中斷。

7月上旬,江西日報社“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蹲點採訪小分隊的記者在該村採訪時,從老支書那裏得知了一位紅軍戰士與當地村民間,關於一枚銀戒指的感人故事,給我們以深深的震撼。

為此,在八一建軍節來臨之際,本報組成“跨越86年的尋找”融媒體採訪組,將根據史料和僅有的線索,一路追尋烈士的足跡,希望能在“八一”前夕找到烈士的親人,實現跨越86年的“團圓”,以此告慰英烈、告慰歷史。

本報記者 李 芳

1934年,紅軍烈士徐班長臨終前贈給上峯村村民藍真才的戒指。

徐班長,你的親人在哪裏

2020年7月18日,藍真才的兒媳曾先華講述戒指的來歷。通訊員龍 源攝

“紅軍戰士們,大家來看你們了!”7月18日下午,上峯村老支書胡克豐帶着記者來到“上峯無名烈士墓”,像往常一樣,和紅軍戰士們先打個“招呼”,這是幾十年來,上峯村村民祭拜先烈時約定俗成的習慣。胡克豐告訴記者,墓中安葬的是當時在紅軍第三醫院救治時因傷勢過重而犧牲的紅軍戰士,其中一位戰士給當地一位名叫藍真才的村民留下了一枚銀戒指,上面刻有姓名。

“這枚戒指在我們家已經傳了四代了,我出嫁時,媽媽把它作為嫁妝給了我。”從縣城出發,記者來到萬載縣雙橋鎮黃源村藍真才的曾孫女藍長招家中,見到了這枚意義非凡的銀戒指。

這是一枚男式銀戒,戒面為正方形,上面刻着“徐垂銓章”四個大字,在戒面的背面,陰刻着“正美”二字。儘管歷經80餘年,戒指依然散發着温潤自然的光澤,可見藍家對這枚戒指的珍視和愛護。

紅軍戰士為何會給藍真才留下一枚銀戒指呢?藍真才的兒媳、現年78歲的曾先華老人對這枚戒指的來歷記憶猶新:“這是當年一位紅軍戰士留給我家公的戒指,紅軍戰士當時住在我們家裏養傷。”

曾先華老人的話,為我們揭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

1933年4月,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駐地小源(今萬載仙源)遭敵人圍攻。為保衞紅色蘇維埃,紅十六軍、紅十八軍和紅獨立師1萬餘人,於7日至9日在小源附近的株木橋殲敵600餘人,取得了“株木橋大捷”。戰鬥中受傷的紅軍戰士被安置在位於上峯村的紅三醫院救治。醫院駐紮地正是藍真才的家,熱心的藍真才和其他村民一樣,閒暇時幫忙照料傷員,還經常唱山歌給大家聽。

有一天,又一位傷員被送到了醫院。這位傷員姓徐,是紅軍某班班長,在抓捕殺害紅軍戰士的保長時不幸負傷。藍真才與徐班長很快熟絡了起來,徐班長告訴藍真才,他來自湖南,出來革命,就是為了消滅反動派,為窮人打天下。

有一次,藍真才的兒子高燒不退,醫院也沒有退燒藥,正當藍真才急得不行的時候,徐班長告訴藍真才他有一個非常有效的土方法:煮一個雞蛋,剝去殼後往裏面塞一個銀戒指,用手絹包裹着,在孩子的額頭來回擦動。聽後,藍真才犯難了:雞蛋有,但銀戒指上哪找啊。“真才,不要急,銀戒指我這有。”説完,徐班長將自己手上的銀戒指摘了下來,遞給藍真才。按照徐班長教的方法,很快,藍真才兒子的燒就退了,藍真才非常感激。

由於當時缺醫少藥,徐班長的傷勢一天天惡化,藍真才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又是尋草藥、又是幫他洗傷口。那個時候沒有什麼營養品,藍真才便抓泥鰍、抓石蛙,煮好餵給徐班長吃,希望能增強他的抵抗力,儘快恢復身體,但一切終是徒勞。臨終前,徐班長將戒指贈給藍真才,並交代藍真才,讓自己的墳墓朝着湖南的方向,以補不能盡孝爹孃的遺憾。

藍真才按徐班長遺願將其安葬,此後每年清明,都會帶上兒子、孫子為徐班長掃墓。藍真才和他的兒子、孫子相繼去世後,掃墓的重任就落在了藍家的第四代身上,而那枚銀戒指也作為藍家的傳家寶,和紅軍精神一起,代代相傳。

“希望能通過這枚銀戒指找到紅軍烈士的家人,讓他們‘團聚’。”面對記者,藍長招説出了她的心願。

80多年過去了,徐班長,你的親人在哪兒呢?你的名字就是徐垂銓嗎?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30 字。

轉載請註明: 徐班長,你的親人在哪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