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國曆代客觀的版圖一覽明朝的新地圖值得欣賞

由 忻素芹 發佈於 經典

目前中學使用的歷史教材基本都是採用譚其驤版的地圖。譚版地圖存在許多不客觀的因素,存在許多地圖開疆的現象。對此,小編自己選擇和製作了一些相對客觀的版圖,形成從夏朝到清朝時期的一系列版圖。
夏朝的版圖,明確來説不是疆域範圍,而是活動範圍。根據許多歷史記載,夏朝大概活動在山西南部、河南北部的區域,以洛陽盆地為中心,所謂“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可見夏朝的中心位置應該在洛陽一帶。
夏朝形勢圖
對於商朝的疆域,《史記;吳起列傳》記載“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這裏的孟門是山西和陝西的交界一帶。總體來説,商朝的疆域位於華北平原和山西高原一帶。有的地圖將商朝畫到了長江流域,這明顯是將其他的方國也算了進來。
夏商形勢
西周地圖,目前國內大多數都是繪製了西周分封地圖,沒有畫西周的版圖。小編認為,西周地圖大概是商朝區域加上關中一帶,漢陽諸姬組成的版圖。而楚國、徐國等南方民族長期和西周為敵,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等都長期征伐楚國和徐國,兩國也長期稱王,和周王並列。因此,小編認為這不算是西周版圖。另外,東北方向,最遠到達燕國一帶,以北就是商朝的殘餘力量孤竹國和山戎、箕子朝鮮等,分封燕國的目的就是為了阻礙他們南下。
西周版圖
春秋時期國家很多,因此一般的地圖都只標註大國,一般畫的也是春秋後期的地圖。這個時期,齊國吞併了山東半島各東夷國,楚國吞併了漢陽諸姬和東南許多小國,秦國開拓西戎,晉國向北狄地區擴張,燕國在齊國的幫助下吞併了孤竹、山戎;吳越在東南崛起。
春秋
戰國時期的,最終形成了戰國七雄:秦國將巴蜀、義渠納入版圖、楚國吞併越國、趙國征服中山、婁煩、林胡,佔領河套地區;齊國向淮上小國擴張,一度兼併宋國;燕國向遼東進發。戰國七雄擴張的版圖奠定了後來內地的基礎,也推動了秦朝的統一。
戰國
秦朝在統一六國之後,繼續收復河南地(河套),南征百越,最終形成了“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的廣闊疆域。譚其驤的秦朝版圖最南到達中越邊界,沒有包括交趾但是包含雲貴,這是不正確的。根據《漢書》記載,秦朝的象郡在漢朝被拆分為了交趾、九真、日南(也就是《史記》中的北向户)三個郡,都位於今天越南境內。而秦漢時代的雲貴是“西南夷”,有夜郎、滇國等國,不算秦朝版圖。
秦朝版圖
漢朝初期的版圖也就是戰國七雄版圖的總和。漢武帝時期,經過北伐匈奴:收復河套、取得河西走廊。又滅南越國、箕子朝鮮,征服西南夷地區,將西域納入了勢力範圍,版圖達到了巔峯。東漢時期,西域和東北、河套、日南郡、海南島有所收縮,但是在西南獲得了哀牢國。總之,漢朝的版圖在秦朝的基礎上幾乎擴大了一倍,大約有560萬平方公里。
漢朝版圖
魏晉時期的版圖,目前出現最大的爭議就是關於西域的,魏晉到底有沒有控制西域。譚其驤版的魏晉地圖將整個西域劃入版圖,而其他版本則一點也沒有畫。但是魏晉在西域的東部設置過管轄機構——西域長史府、伊吾縣、戊己校尉等,雖然當時魏晉無法控制這個西域,但是能夠管理西域東部對後世影響深遠,後來的後涼、北魏、隋唐、元朝、明朝都一度將西域東部納入其勢力範圍或者版圖,成為中原王朝控制西域的據點。
西晉地圖
東晉時期,中原大亂,五胡亂華,出現了十六國。到了南北朝,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北方,進入了北朝,南方的東晉也被南朝取代。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和東吳、東晉並稱“六朝”。北魏後來分裂,分別被高氏和宇文氏控制,最終建立了北周和北齊。
東晉十六國
南北朝前期
南北朝後期
隋朝建立後,再次統一南北方。隋朝的疆域“東起遼河、北抵大漠、西至敦煌、南據交趾”。比秦朝的疆域更大一些,突破了400萬平方公里。而譚其驤畫的隋朝版圖向西遠遠超過了敦煌,其原因是隋煬帝設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不過四郡的控制如何還待研究。
隋朝版圖
唐朝的版圖,古文獻記載“唐土東至安東府,西至安西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于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漢地東至樂浪、玄菟,今高麗、渤海是也。今在遼東,非唐土也。漢境西至敦煌郡,今沙州,是唐土。又龜茲,是西過漢之盛也。”也就是南北和漢朝差不多,東邊不如漢朝,西邊超過漢朝。我們可以將唐朝範分為疆域和勢力範圍理解,唐朝的疆域主要在陰山以南,不包括遼東,但是包括西域的西州、伊州、庭州,這裏是唐朝經營西域的基地。而唐朝的勢力範圍就曾經到達了漠北、朝鮮半島、西域等地。譚其驤將唐朝版圖畫到了吐火羅(阿富汗)和中亞,實際上,吐火羅在唐高宗時期就被阿拉伯帝國佔領的,石國和怛羅斯已經是唐朝勢力範圍最西邊。
唐朝版圖(淺紅色為勢力範圍)
南北宋朝的版圖相對畫得十分可觀。
對於元朝的版圖,譚版畫到了北冰洋沿岸,這是十分不客觀的。當時中蘇關係惡化,譚其驤的地圖受到政治的影響。元朝時期,郭守敬在全國建立了27個觀測站,其中最北的在北海,根據《元史·天文志》記載,“北海,北極出地六十五度,夏至晷影長六尺七寸八分,晝八十二刻,夜一十八刻”,根據推測,北海大約在北緯63度左右。另外,有人提出元朝記載有人看到極晝現象,小編認為,看到的並不一定就是疆域,我們看到月球,也不可能説月球是我們的。
明朝疆域,歷史記載“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自成祖棄大寧,徙東勝,宣宗遷開平於獨石,世宗時復棄哈密、河套,則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這裏的吐番是指元朝的吐番宣慰司,明朝初期已經遷徙到了河州(今臨夏),朱元璋設置了河州諸衞。大磧也就是戈壁灘,是漠南和漠北的交界。意思就是明朝前期疆域北到戈壁灘、南到安南、西到臨夏、東到鴨綠江。後期不斷喪失領土,大概只有400萬平方公里。
明朝疆域(黃色為勢力範圍或者失去的土地)
清朝的疆域,資料是這樣解釋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朝平定準噶爾汗國後疆域達到極盛,北起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包括“千里石塘、萬里長沙、曾母暗沙”(今南海諸島),西南達西藏的達旺地區、雲南的南坎、江心坡地區等緬甸北部,西抵葱嶺、巴爾喀什湖地區,東北抵外興安嶺,包括庫頁島,東南包括台灣、澎湖羣島。國土面積達1316餘萬平方公里,晚清1908年縮減為約1135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