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秦國曆史乃至整個華夏曆史上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影響力體現在對社會深刻的改革,把秦國這樣一個地處西部邊陲的國家,利用變法打造成為一個戰國最為最大的國家,從而讓秦國有條件和實力結束春秋戰國以來500多年的亂世,統一天下,可以這麼説,如果沒有商鞅,戰國亂世還將持續幾百年。
看待商鞅不能以今天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也不能以儒家的思想行為來評價,而應該從當時所處的社會來看待,亂世之中唯有變法強國才能生存,這一原則即使到了今天仍然適用,如果連生存都不能解決,談再多的仁義道德也是沒有用的,只能消散在歷史的塵埃中。
商鞅的出現為秦國提供了一個變法強國的理論基礎和法制原則,商鞅歷來主張嚴刑峻法和重賞厚待,對於違法行為是嚴肅處理,哪怕是太子犯法,商鞅仍然處罰了太子的兩個老師以代太子受罰,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封建原則,天下為之震動。
商鞅
同樣,對於立下功勞的人,不論身份高低,一律按秦國法律進行重賞封爵,而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所以通過法律商鞅把秦軍打造成為一支只知道追求軍功爵位的虎狼之師,秦軍的紀律性、戰鬥力都戰國最強的,這也是秦國能夠統一天下的原因之一。
但是,歷史上幾乎所有的改革家和變法家無一例外都會有流血事件,因為得罪的勢力過多,變法動了很多秦國老世族的利益,雖然商鞅主政秦國變法21年,提拔了大量支持變法的新一代官吏,但是秦國幾百年來形成的貴族利益階層並沒有死去,他們不過是在等待時機。
商鞅能夠變法成功,最大的功勞就是秦孝公,秦孝公是一個容易被忽視的秦王,戰國時期的變法,秦國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卻是最成功的變法,而其他諸侯國的變法,大多都是國君的態度忽變而作罷,很難有像秦孝公這樣徹底支持變法,即使商鞅要處罰自己的兒子,秦孝公都是支持商鞅的,這種堅持的態度才是商鞅成功的基礎。
商鞅與秦孝公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隨着秦孝公的去世而發生了變化,秦孝公支持變法期間強力打壓的舊貴族在孝公去世惠文王即位之初全都冒了出來,比如曾經的太子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因為縱容太子犯法,公孫賈被處於黥刑,在臉上刺字塗墨,公子虔被處於劓刑,被割掉鼻子。這兩人馬上向新即位的秦惠文王,也就是他們曾經的學生,上告商鞅謀反。
謀反是重罪,是要被誅滅三族的重罪,但是,給商鞅定罪的是秦國新一任國君秦惠文王,從史記的記載來看,商鞅並沒有任何謀反的罪證,僅僅因為公子虔一幫人誣告,秦惠文王就派兵捉拿商鞅,到了這個時候,商鞅就看出來了,並不是他犯了罪,而是秦惠文王要捉拿他,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走,商鞅認為自己被捉了之後,就永遠不可能再出來了,所以他選擇了逃跑。
因為一旦秦王想抓商鞅,商鞅橫豎就是個死,如果被抓了,公子虔那幫人一定饒不了商鞅,如果逃了,同樣是觸犯了秦國法律,還且還多了一條畏罪潛逃的罪名,但是這個時候商鞅的逃亡之路非常奇怪,也非常不合理。
秦惠文王
按史記的記載,商鞅是往秦國的東邊逃的,先是逃到東部邊境想要入住旅店,但由於自己制訂的法律,沒有官府的文書就不能住店,所以商鞅本人也不能住店,然後商鞅就向魏國逃,但魏國人不開城門並拒絕商鞅入境,因為商鞅曾經以欺騙的手法約魏國公子卬談判,隨後就把公子卬囚禁起來不放他回去,跟後來的秦昭襄王囚禁楚莊王如出一轍,魏國也不能出,商鞅只好南下向自己的封地逃去。
商鞅的封地在商於,這裏是當時的秦國與楚國的邊境,也就是今天陝西省的商洛市,這裏離武關非常近,是楚國攻打秦國的必經之地,商鞅在封地內發動士兵和百姓隨他一起攻打鄭縣,鄭縣是位於潼關與咸陽之間的地區,然後秦國派兵攻打商鞅,最終商鞅被殺死在黽池,黽池在當時的函谷關以東,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市。
秦孝公
商鞅在臨死前的這一逃跑路徑非常詭異,再簡單回顧一下,商鞅是從咸陽逃出,先向東準備投靠魏國,但魏國不接受,然後南下回到封地,再北上攻打函谷關以西的鄭縣,最後被殺死在函谷關以東的黽池。
以史記的記載來看,商鞅逃跑後,確實有起兵謀反的舉動,最終兵敗被殺,也就是説商鞅在起兵過程中就已經戰死沙場了,然後商鞅的屍體被送到秦朝都城咸陽,被秦惠文王施以車裂大刑,也就是説商鞅死了之後,屍體還受了大刑,那麼問題來了,商鞅的死到底冤不冤枉?
商鞅是既冤枉又不冤枉,説他冤枉是因為他本來就沒有任何謀反的證據,只不過是因為支持他變法的秦孝公去世了,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惠文王一上台,就把商鞅當成政治鬥爭的犧牲品,而那些受到商鞅變法的舊貴族們,好不容易等來了秦孝公去世,新君秦惠文王即位的機會。
秦惠文王
以公子虔和公孫賈為首的早貴族們本來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誣告商鞅謀反的,卻不想被秦惠文王利用,秦惠文王利用舊貴族打擊商鞅的機會,殺死了商鞅,秦惠文王不是新君上位想要立威和加強權力而已,立威最好的辦法就是殺人,商鞅在秦孝公期間變法及把持朝政已經21年了,位高權重,所以秦惠文王要殺商鞅,而商鞅是沒有罪證的,所以説商鞅是冤枉的。
説商鞅不冤枉,是因為他確實有謀反的舉動,他不應該逃跑,也不應該起兵,應該老老實實地被抓捕入監獄,然後受盡折磨而死,那樣的話,商鞅就是非常冤枉,但可他沒有坐以待斃,而是選擇了逃跑,他親自違反了自己制訂的法律,然後又被自己制度的法律所害死。
從商鞅所處的時代來看,商鞅不得不死,應該説他受冤枉的成分更多,那為什麼後世的秦王沒有一個人願意為商鞅平反呢?
秦惠文王之後的秦王分別是: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王嬴政。後世秦王之所以沒給商鞅平反,根本原因就是:秦惠文王雖然殺了商鞅,但並沒有廢除商鞅之法,如果給商鞅平反,那就等於否定他們的祖先秦惠文王。
商鞅
因為秦惠文王並沒有做錯,商鞅雖然冤枉,但是商鞅為人太過於正直無情,不懂得變通,只知道維護法律,以法治國,這是法家的通病,但這樣的行為容易得罪人,那些反對商鞅並誣告商鞅的人,不就是因為變法而利益受損嗎?就算秦惠文王不殺商鞅,商鞅也會因為政治鬥爭而死。
秦惠文王殺商鞅,跟個人私仇沒有太大關係,從後來也可以看出,秦惠文王也是一代明君,他殺商鞅是因為商鞅在秦國的權勢都快要大過秦王了,秦孝公不計較,但並不代表後世的秦王不計較,至少秦惠文王就非常計較,他不能容忍商鞅這樣的權臣存在,他想樹立威權、獨攬朝政,都得殺商鞅,尤其是像商鞅這樣的變法者,在歷史上的結局都是不太好的。
最高明的是,秦惠文王殺商鞅並沒有廢除商鞅之法,這是正確的決定,而後世的秦王是不可能否定秦惠文王這個祖先,而給商鞅這個外人來平反的,這就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