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西方的童話讀物風靡全中國,其中王子和睡美人的浪漫故事,大人和孩子都耳熟能詳。其實中國古代也有很多好的故事題材,很適合改編成童話,並且大都不是憑空杜撰,而是見載於史冊。
好比漢武帝和鈎弋夫人。
配圖
鈎弋夫人的身世在《史記》中未見記載,只説她姓趙,河間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北滄州一帶。班固的《漢書》中對此記載較為清晰。晚年的漢武帝有一次出巡,途經河間的時候,有善於望氣的術士説,這裏有個奇女子,於是漢武帝命人找到了鈎弋夫人。
當時鈎弋夫人還是個十來歲的少女,生得十分美麗。不知何故,她從小兩手握拳,一直不能伸展。但是漢武帝輕輕掰了一下,她的手掌就伸開了,自此被大漢天子寵愛。這情節和西方童話裏王子吻醒睡美人的故事可謂異曲同工。
配圖
命運突然扭轉的鈎弋夫人最初被稱為“拳夫人”,後來被封為婕妤。至於她為什麼有“鈎弋”的稱號,《史記三家注》等古籍有提及,“武帝持其手伸之,得玉鈎”。很神奇吧,鈎弋夫人的拳頭被漢武帝掰開的時候,裏面竟然有一枚玉鈎。雖説這種可能性不大,卻為這個故事增色不少。
西漢太始三年(前94年),鈎弋夫人為漢武帝生了個男孩,就是日後的漢昭帝劉弗陵。注意這個時間點,彼時漢武帝的太子、衞皇后所生的劉據都三十好幾了。三年後,在腥風血雨的“巫蠱之禍”中,漢武帝一時昏了頭,竟然逼死了太子。多方勢力開始角逐漢帝國的儲君之位。
配圖
漢武帝的兒子裏,齊懷王和昌邑哀王都死得早,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由於行為不檢點,不具備接班人的資格。而劉弗陵五六歲的時候,長得又高又壯,非常懂事。漢武帝很高興,經常對人説,這個兒子最像我。
毫無疑問,劉弗陵是立太子的第一人選,但漢武帝猶豫了許久。他擔心兒子太小,而其母鈎弋夫人正年輕,很可能日後干涉朝政,那是漢武帝絕對不願意看到的。
該來的還是要來。後元元年(前88年),為杜絕後患,漢武帝做了一個很殘忍的決定,賜死鈎弋夫人。漢武帝先是讓命人畫了一幅周公揹着成王接見諸侯的圖,賜給近臣霍光,就是託孤之意。霍光和眾朝臣自然心領神會。
配圖
沒過幾天,漢武帝隨便找了個岔子訓斥鈎弋夫人,聲色俱厲。鈎弋夫人不知所措,趕忙叩頭請罪。漢武帝揮手喝道:“把她押到掖庭獄!” 掖庭獄是關押宮中罪人的地方,鈎弋夫人回過頭,眼中滿是乞憐,漢武帝冷冷地説:“快去!你休想活命!”
鈎弋夫人當然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大錯,但眼看活命無望,她在掖庭獄很快憂懼而死。
次年,漢武帝病重的時候,才正式冊立劉弗陵為太子,並遺命霍光等四大臣共同輔佐少主。漢武帝這才放心地去了。
配圖
其實漢武帝賜死鈎弋夫人也於心不忍,但為了漢家江山的穩固,只好犧牲愛妃了。鈎弋夫人死後,漢武帝曾問身邊人,外面是如何議論這件事的?侍從據實而答:“人們説,既然立太子,為什麼要殺其母?”
漢武帝説:“沒錯,這本來就不是你們能理解的。自古以來,國家所以出亂子,往往都是主少母壯,難道你們不知道當年呂后作亂嗎?我不得不這樣做。”
《史記三家注》記載,鈎弋夫人死後,漢武帝對她念念不忘,在甘泉宮修建了一座“通靈台”,希望與鈎弋夫人的魂魄相見。奇怪的是,通靈台上經常有一羣青鳥聚集,到漢昭帝死後,鳥兒就不再飛來了。
配圖
後世對漢武帝一生的功過是非爭議不斷,死於“巫蠱之禍”的人數以萬計,連衞皇后都自殺了,鈎弋夫人之死並不算多大的事。但後人對漢武帝做的這件事大都是指責的態度,比如清朝一個學者説,漢武帝立太子“先殺其母。可謂不揆於理,不近於情!”
如果我們留意司馬遷在《史記》中寫的一段話,就會發現,漢武帝的寵妃王夫人、李夫人死得早是幸運的,因為只要嬪妃生有兒子,恐怕都逃不過賜死的命運。《史記》中那段原文是,“故諸為武帝生子者,無男女,其母無不譴死。”
然而,司馬遷對漢武帝的做法卻表示讚賞,他接着説,“(漢武帝)豈可謂非賢聖哉!昭然遠見,為後世計慮,固非淺聞愚儒之所及也。諡為武,豈虛哉!”可見,司馬遷認為漢武帝的做法是為國家大計考量,不失為賢聖之君,諡號為“武”,恰如其分。換句話説,司馬遷認為漢武帝很英明。
漢武帝之後,西漢出現了“昭宣之治”,一直到漢元帝,朝廷都在壓制外戚的勢力,直到公元8年王莽篡漢。可以説,漢武帝的做法又為西漢延續了90多年的國運。
當然,漢武帝這種做法在歷代大一統王朝是非常罕見的,畢竟過於殘忍。但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卻從漢武帝賜死鈎弋夫人一事受到“啓發”,訂下一條規矩,凡是立太子,必定先殺其母,“為國家長久之計耳。”這條規矩在北魏皇室延續了好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