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育之窗】
作者:劉秉棟(隴東學院外國語學院副院長)
一個國家,在擺脱西方統治之後的政治重建過程中,教育體系的重新設計和確立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南非在擺脱西方殖民控制後不斷推進教育體制機制重建工作,特別是在實現和平轉型後,為培養學習者“共同感”和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南非政府愈發重視加強本土文化教育。本土文化教育的加強有助於使本土科學文化及其教育主體得以賦權,使所學的知識有根基、有需求、有用途,從而令學習者感受到本土文化魅力及其實用性和包容性。為了使本土文化教育落實見效,南非教育部門推行了一系列舉措,包括在高等教育階段設立本土知識學位、實施課程政策改革、在基礎教育階段強化教材中的本土文化符號等。
學而有用 增慧賦能
加強本土文化教育打通知識關聯性,增強學習者的體驗感。據南非斯坦林布什大學戴維克·耐都(Devika Naidoo)教授調查研究顯示,許多青年學生輟學的主要原因是“學到的知識各種各樣,幾乎無所不包,就是與他們自己毫不相干”。每個國家的現代化過程,都和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理念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由此,南非加強本土文化教育顯得極具迫切,政府也逐漸認識到不僅應該關注青少年受教育問題,而且更應該關注受誰的教育問題,從而將本土化這一命題提高到國家行動的層面。畢竟一個民族的復興,只有政治上的解放,經濟上的繁榮遠遠不夠,還必須有民族文化的繁榮、興盛、發揚光大。實際上,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加強本土文化教育也能進而更好地接軌全球其他優秀文化。通過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學習和傳承培養民族氣質,同樣也有利於開闊學習者的胸襟和視野。
加強本土文化教育厚植民族情懷,增強學習者的自豪感。全球所有的社會羣體都在依靠其本土知識解決日常社會經濟問題,應對各種環境挑戰,南非也不例外。南非擁有大量的本土知識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它們是當地人數千年來智慧的結晶和長期社會實踐的經驗總結,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問題。第九任世界銀行行長詹姆斯·大衞·沃爾芬森(James David Wolfensohn)説,本土知識是本土社羣文化和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從當地社區中汲取營養以豐富發展的過程。此外,南非還在社會科學理論和範式發展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對社會科學發展有重要貢獻。當然強調回歸非洲傳統文化不能排斥和仇恨其他區域文化,更不能忽略對國民包容性意識的培養。
加強本土文化教育培根育魂,增強學習者的融入感。全球化必然反射性地帶來“本土化”(localization),使地方文化認同得到張揚。地方文化傳統連接着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現實和未來的精神魂靈,是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本土知識賴以存在的載體。對本土知識的重視伴隨着各民族發展的異質化心路,是現代意識的覺醒和更具世界眼光的後現代精神的體現。1997年,在多倫多召開了全球知識大會,本土知識的重要性及其地位受到關注。全球知識大會強調要重新發現本土知識價值並對其進行學習、儲存和交流,然而號召熱切響應寥寥,貌似呈蓬勃發展之勢的本土知識並未得到發揚。有學者痛心疾首地呼籲:“非國大(ANC)將別的國家的風俗習慣移植過來,這樣做會破壞我們祖國那些珍貴的風俗……非洲的‘現代化’學校教我們讀書寫字,但是沒有告訴我們自己從哪裏來,又將到哪裏去。這些學校教我們去賺錢,而不是創造財富……我們必須及時回去,去學習那些為我們祖先服務過的每個傳統。”西化的文化知識導致南非民眾心靈失根的現象依舊沒能得到多少改善,非洲文化傳統因被視為“落後的”而遭遇丟棄和背離。這就要求南非制定本土化發展戰略找尋非洲文化根脈,並通過教育傳遞非洲本土文化知識滋養非洲情懷。
多維發力 全程推進
開設本土知識專業,高位切入強根基。2017年5月,南非西北大學首批本土知識專業畢業生獲得學位,邁出了南非乃至整個非洲地區以本土文化培養高等教育知識分子的第一步。華盛頓大學的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s North)博士在《本土知識與制度改革》一文中指出,風俗習慣是本土觀念、價值、歷史和條件的重要體現,制度改革需要融入本土知識和反映風俗習慣才能取得成功。南非政府鼓勵高校培養本土文化人才,甚至計劃設立更高層次的學位,表明其力圖通過試行培養本土專業知識人才應對全球化和解決本土問題。開辦新專業並培養相關人才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高等教育在本土化方面先行一步,將為後續相關工作開展儲備人才,這些人才再下沉到基礎教育階段培養新人以使本土文化傳承較好地開枝散葉;另一方面,隨着辦學經驗不斷豐富、運作更加成熟,這些人才必將為研發、拓展和推廣本土知識和傳統文化作出應有貢獻。
實施課程改革,不斷彰顯本土文化地位。國大黨等民族解放運動組織在與種族隔離政府鬥爭時,就提出了自己的課程觀點。1994年民主轉型不久,新政府便立即在學校實施“臨時”教學大綱,以促進教育融合、推動教育公平為主要目標,着力消除教學大綱中存在的種族隔離問題。1996年至1997年期間,為使學校教學適應國家資格框架,“2005課程標準”(Curriculum 2005)匆忙問世,實施後並未取得預期效果卻招致了多方批評。直至2012年《課程與評估政策聲明》(CPAPS)出台,要求教材編寫需充分考慮南非本土人文背景,又廣泛汲取全球文化知識,以包容性統攝教學發展的各個環節。這才更多地將振興本土文化、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等內容寫進全國課綱,使得南非以本土化應對全球化有了初步可能。設身處地謀求南非發展繞不過本土化的課題,解決南非乃至非洲貧困和發展問題需要依靠和發揚非洲本土經驗和本土知識,需要培養民族繼承性及其與生俱來的情感。從課程標準演化發展的視角來看,南非新政府對中小學課程標準進行的三次修訂和更新,本土文化的地位得到了越來越清晰的彰顯。此後,南非基礎教育部積極做出反應,在大力推進全民教育並反思存在的問題後,制定了契合國家發展目標和教育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行動規劃。
重視本土 加強認同
革新教材內容,注重呈現本土文化符號。本土文化基於歷史和地理積澱而成,藴含着當地人認知現象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凝聚學習者共同體意識的紐帶。有學者指出,國家的疆域與領土是客觀存在物,無法改變,不存在公民的認同問題。但有研究認為,領土逐漸具有權利內涵,是自然空間向政治空間演變的結果,併成為現代國家的構成要素和主權的核心內容,是國家認同不可或缺的內容和必要的測量維度。南非對此有着清醒的認識,教材文本中呈現了大量有關國家地理地貌的內容來培養青少年國家意識。同時,教材中對南非部族傳統婚禮、洗禮、葬禮等儀式以及南非人喜歡並擅長的活動如歌、舞、鼓等也有着一定篇幅的呈現。歷史教材有關南非的歷史敍述着重關注了黑人覺醒運動、黑人種族隔離鬥爭等,意在通過呈現黑人鬥爭史喚起對黑人品格的認同。
“非洲民族主義之父”愛德華·威爾莫特·布萊登曾言,“對黑人充滿信心才能培養黑人的自豪感。”南非教育在促進融合發展的同時,也在努力以本土文化滌盪黑人心靈、通過塑造良好的族羣形象推動文化自信建設。在全球化浪潮席捲世界的背景下,南非通過加強本土文化教育破解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困境、使南非人牢記自己的南非身份並增強國家認同意識,對釋放南非發展潛力和促進民族國家復興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系2021年甘肅省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2021B-267]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21年09月09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