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

前天寫了有關於北京城以及故宮內部水系的文章,有粉絲説“故宮如何排水”寫的不夠詳細,自己細看,確實有幾點不足之處,查看典籍、相關資料,整理了一些關於這方面的資料,抽出時間,給大家解惑。
本文着重講解故宮排水系統,通過這篇文章,大家可以對故宮水系有個整體直觀的認識,也可以從中吸取古人的經驗。
2016年的夏日,北京連續數日的大雨,一時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這是2016年入汛以來最強度的降雨,尤其是7月21日的特大暴雨,多年罕見。雨後,眾多媒體都前來看着近600年的故宮會是如何景象。
從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
事實證明,北京城多處出現溝壑,故宮內的景象似乎讓媒體有些驚訝,他們發現,故宮內地面竟然未出現明顯積水,甚至有的地面已經沒有了雨水的痕跡。故宮內一片雨景,可謂是難得一見,尤其是“千龍吐水”,這排水能力讓人歎為觀止。
古人的建築技藝之高,着實罕見,古人的智慧更令人望其項背。
故宮排水系統
自然條件
紫禁城在剛開始建造之時,就已經對排水系統進行了精準測量、精密設計和精細施工,北京城北面是燕山,東邊是渤海,整個地形北高南低,因此水向東南流。紫禁城的地面也順應了北京地理環境,整體走勢亦呈北高南低、中間高兩邊低,而且還有一定的坡度。
從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
其中紫禁城北門,也就是神武門地平標高四十六米,南門午門地平標高四十四米之多,豎向地平高差約兩米,這樣的地理環境為故宮內自然排水創造了有利條件,就算是積水也可以快速排出。
上文提到過,故宮內的排水全部是通向內金水河,金水河與故宮外的護城河相連接,之後流入到外金水河,以及中南海等地區。這些水系都有排水功能,可以這樣説,故宮的排水體系在北京城區內絕對是第一級的。
從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
內金水河河水從神武門的西側處的水閘流入,經過壽安宮西牆外,接着向南經過武英殿,隨後向東,途徑太和門、文淵閣前,至東華門內南側的水閘流出,最後與外金水河匯合,人們將這個流動過程叫作“來自乾方,出自巽方”。
從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
內金水河可謂是貫穿了大半個故宮,自西北向東南,到了東南方向便匯入護城河,護城河本就與北京城內其他水系相通,足以緩解故宮內的積水問題。
古人規劃
有利的自然條件雖然是故宮快速排水的原因,但是古人未雨綢繆,他們開始規劃紫禁城內的排水體系,設計營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結合的龐大人工排水網絡,疏通各個宮殿院落的排水系統有乾溝支溝,有明溝、暗溝,有涵洞、流水溝眼等眾多排水設施。
故宮內總體雨水走向是東西方向的雨水匯流入南北乾溝內,再就是流入內金水河。
從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
故宮排水系統分為三類(建築排水、地表徑流、地下暗溝),不得不説古人的智慧難以想象,他們在建築這些房屋時就已經想到這些。
整個降雨排水的過程:當雨水降落到建築上,沿着建築屋頂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後雨水會順着明溝流到地下暗溝溝口,還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徑流,順着地面的傾斜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溝,明溝遇有台階或建築物的時候,就會從“溝眼”穿過,匯入暗溝。
地下暗溝較多,可以和那時的道路網相媲美,地下暗溝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雨水排入暗溝以後,再由支溝彙集到乾溝,經乾溝排入內金水河。
這就是整個降雨排水的過程,沒有絲毫的不妥,600年的故宮經歷了成千上百次的降雨,如今這些排水系統依然保存完好,無論降雨量多大,從未有過積水之患。
故宮前三殿的排水功能
從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
太和門、太和殿以及保和殿都是坐落在一個八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前後排列,在台基四周欄杆底部,同樣設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都雕琢精美的石龍頭一個,石龍頭的口內為鑿通的圓孔,這就是排水口,有三層,共計石龍頭1142個,排水時的景象格外引人注目,越是強降雨就越是壯觀,這種景象被稱之為“千龍排水”。
古人的智慧絕不僅限於此,他們在建築的過程中,不會只考慮到排水,既然是建築物,又是皇家建築,那必然是氣派壯觀的,事實上就是如此。他們將台基底部的石龍頭,也就是螭首或角獸,雖説用於須彌座轉角處和望柱外綠之下的排水構建,但是多鐫刻成龍首形狀,非常美觀,起到了很好的裝飾作用。
雨水從螭首龍頭孔中流出,經過人們的觀察,他們説在大雨時如白練、小雨時如冰柱、暴雨時就呈現“千龍吐水”的景象,極為壯觀。
從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
這些雨水全部落入地表,院內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繞四周散水也都設有石槽明溝,在台階下有石券涵洞接通乾溝,使雨水順利流入,最後排入內金水河。
故宮文化遺產的保護
即使是今天,人們也時常為古人建築紫禁城時的智慧而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更認識到保護文化遺產的責任重大。
人們意識到故宮排水系統的重要性,倘若要使得這600年的故宮排水功能“長生不老”,那我們就必須要有相對應的政策,人們開始開展防洪排水系統研究,故宮的排水系統已經經歷了600年的時間,其實那時候每個時期都會有相對應的改建或者維修。
歷朝歷代都有一些改建和維修,他們不斷改變和完善。近年來故宮博物院也啓動故宮排水系統專項課題研究,主要就是為故宮排水系統的科學管理和利用,打好科學研究的基礎。
故宮相關人員在每次降雨的過程,他們都會積極觀察每一個地方,甚至是每個角落,隨時發現問題並處理問題,他們記錄每個地方的排水情況,並繪製了整個故宮積水點分佈圖。
前些年故宮內慈寧宮、壽康宮、慈寧花園就開放項目維修,主要對這三個地方的雨水系統也進行了整體保養修繕。
他們發現在這次降雨的過程中,這三個區域排水管線運行都非常正常,並未發現堵塞現象,故宮內的明、暗雨水溝可以分為石質和磚質兩種材質砌築而成。因為石制雨水溝更加結實耐用,所以一些保存較好的蓋板溝和暗溝都是採用全石制建造。
當然也並不是只有石制雨水溝,另外還設有磚砌雨水溝,甚至還有磚石混砌的雨水溝,這些都是通過古代維修改善時所發現的。
因為古代青磚質地非常好,如今現存很多磚砌雨水暗溝依舊保存完好,還可以正常使用,人們時不時對故宮排水系統進行保護、維修和完善。
從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
經過多次觀察和認證,這種分佈圖可以更加全面、更加直觀地分析積水原因,雖説不斷完善,但是實際上重新修建的部分比例很小,主要在原來沒有排水系統的位置修建了新的排水管線,大約佔總量不到10%,大多位於故宮的邊緣地帶。所以説,現在的故宮排水系統主要還是採用古時的排水系統。
總結語
人們通過對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的認知,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然而如今人們需要做的便是保護這些排水系統,它們已經是一種文物,更是文化遺產。
從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
故宮600年間,雖然失火數百次,但是從未有過積水之患,但是人們並沒有放任不管,而是不斷的進行完善,不斷的改善不足之處,排水系統的文物遺產保護已經成為重中之重。
確實,故宮相關專家還對故宮不同地面進行滲、滯和透水能力的研究,這對於以後面對強降雨是有好處的,故宮博物院通過與古建築維修工程相結合的方式,對雨水系統進行維修保養。
參考資料
《故宮院長説故宮》李文儒著
《故宮排水系統營造與維護中的“工匠精神”》單霽翔(原故宮博物院院長)
【抄襲必究,歡迎關注、評論、點贊、轉發,每天更新精彩有趣的歷史知識,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立即與我們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25 字。

轉載請註明: 從故宮排水系統及建造,足以看出古人高超的技藝和非凡的智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