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向朱元璋報告説他家的井裏噴出了美酒,請朱元璋前來欣賞這一奇景。
在朱元璋的車駕走到半路時,突然有個叫雲奇的太監衝了出來,死命地攔住朱元璋,不讓他繼續走,在被錦衣衞打個半死後,那雲奇還是不肯離開,只是一直指着胡惟庸的府邸,然後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覺得事態嚴重,所以登上了城牆,發現胡惟庸家裏隱隱有刀兵之聲,派人前去查看後,回報説胡家暗藏軍隊,圖謀不軌。朱元璋於是下令錦衣衞立刻捉拿胡惟庸,當天就立刻處死了,滅九族。
此事出於《通紀》,不過按照這樣的説法,那朱元璋在捉捕胡惟庸後,為什麼立馬就把他殺了,而不是慢慢審,看背後還有什麼人嗎?再者,朱元璋給胡惟庸定的罪名中並沒有謀反的説法,而是“竊持國柄,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結於眾舌,朋比逞於羣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放着人人皆知的“謀反”不説,卻扯了一大堆有的沒的,這又是什麼情況?所以此事大抵也野史一類,看看就行了。
既然如此,胡惟庸為何被殺?
曾任朱元璋帳前黃旗先鋒的俞本,他寫過一本叫《紀事錄》的書,詳細地説明了胡惟庸被殺時的場景:“是年,左丞相胡惟庸、右大夫陳寧,擅權壞法,俱伏誅於玄津橋,掘坑丈餘,埋其屍,次日復出之,支解於市,縱犬食之。錄其家資,以妻子分配軍士,子弟悉斬之”。
殺了還不解氣,還要把屍體挖出來餵狗,朱元璋為什麼對重臣胡惟庸這麼狠呢?這其實是自古以來皇權和相權之間的矛盾而導致的。
洪武二年,朱元璋曾和劉伯温開過一個會議,要選出丞相的人選,最後決定由徐達、李善長、胡惟庸、楊憲等四人分任左右丞相和左右丞。幾年之間,徐達解職,專門負責軍事、李善長退休、楊憲被殺、接任的汪廣洋唯唯諾諾,胡惟庸已經是名義上的丞相,實際上的一人之下了。
而且胡惟庸此人也有點像朱元璋,聰明有能力之餘,又刻薄陰鶩,傳説劉伯温就是被他害死的,就因為他説過胡惟庸一句“壞話”。史稱胡惟庸此人“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閲”。一個獨斷專行的丞相,遇到同樣獨斷專行的皇帝,這兩方的衝突,只能以其中一方萬劫不復而告終。
更可怕的是,胡惟庸結黨營私,和退休的李善長、領兵的吉安侯陸仲亭、平涼侯費聚等都有往來。對朱元璋來説,即使文官勢力再龐大也不需要擔心,殺了就行了,反正讀書人天下有的是,可要是這文官中再滲進幾個領兵的將領,那就可怕多了。
信奉槍桿子裏出政權的朱元璋,對武將的顧忌比任何人都要嚴重,只是因為當時大明王朝還不是很穩固,所以他沒有去處理那些日益驕奢的武將。事實上,在懿文太子朱標死前,朱元璋對武將是很好的,因為他確信朱標可以制住他們,而朱標也確實有這個能力,可在朱標死後,朱元璋發瘋似地剷除武將,也是因為帝國未來的接班人朱允炆年僅十六歲,他沒有能力和威望去壓制住那班功臣宿將,只好把他們全部殺了。
胡惟庸被殺的時候,朱標也還活着,朱元璋決定放武將一馬,只處理胡惟庸,反正把領頭的殺了,底下那些人也就成不了氣候。所以朱元璋要殺胡惟庸,不是因為他在府中埋伏甲兵啥的,而是因為胡惟庸太過專權了,還把手觸及到了軍權方面,這是朱元璋的底線,誰碰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