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作為我國標誌性的建築之一,歷史是非常久遠。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是明成祖朱棣遷都之後仿照在南京的承天門建造而成。最開始的天安門也叫做承天門,有着“承天啓運常,受命與天”的意思。在清朝的順治年間,承天門才改成我們現在熟悉的天安門這一名字。也是在那個時候天安門成為了明朝皇宮的正門。但作為皇宮的正門,天安門經歷了很多次的重修和改進才有了現在看到的樣子。
在明朝成化年間,國家內部局勢非常不穩定,民間百姓因饑荒,導致無數人流離失所,而皇帝的政權也因此產生了動搖,就在那時,還發生了明朝歷史上著名的政變“奪門之變”。在這個時期,天安門遭受到了非常嚴重的雷擊,損壞的非常嚴重,讓當時的老百姓更加認為是皇帝昏庸導致的天災人禍。而後明朝又發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導致當時的明朝一直沒有時間修建已經被損毀的天安門,直到二十多年過去了,才開始重修。重修之後的天安門,從原來的正門樣式改成了宮殿樣式,更加接近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到了清朝的時候,天安門又經歷了大大小小多次重修,就有了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天安門基本樣式。
1966年,天安門由於地震影響,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修,這一次重修徹底加固了天安門,讓它能在一些自然災害面前,不再那麼脆弱。這一次重修花費了一年多的時間,並在原來的基礎上也加入了一些現代化元素。
在50年前的這次重修天安門時,還發現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當時工匠們在拆除天安門上的琉璃瓦時,在房頂處發現了一個木盒子,盒子裏面裝着一個金元寶一個紅寶石和一些五穀。專家鑑定之後,表示這個盒子其實是用來祭祀用的,同時也起到了鎮樓的作用,經過檢測後,發現這個盒子的材質是金絲楠木的,其中所放的東西有明朝的,也有清朝的。之後盒子被取下來了,裏面的東西也被當成了文物送到了博物館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