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限房價的新政 將進一步推高房價?
限房價的新政,將進一步推高房價?前天,在土地斷供6個月後,北京終於迎來了“限房價、競地價”新政後的首次土地競拍。不同於以往“成交快,地王出”的景象,這次競拍在經歷一番激戰後竟出現“落槌難”,而新的遊戲規則之下,房企爭相變“房東”——拿到地蓋了房,只能租不能賣。如何看待這個新思路呢?
要點速讀1想要限房價、促租房的新政,可能會進一步推高房價。2政策收緊,房企搶地的熱情卻難擋,這是政府“相機”調控留下的後遺症,各方不再相信政策有效。再見,地王!你好,包租婆!新政打算“一石二鳥”:限房價+促租房。
土地競拍現場
前天的北京市土地交易大廳熱鬧非凡,久旱逢甘霖的16家房企為了搶地,使出了渾身解數。
此前,據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公佈的信息,此次掛牌的四個地塊全部採用“限房價、競地價”的交易方式,通俗點説,就是政府在土地競拍前,先給未來的房價來了個最高限價,相當於給想拿地的房企一個預期:房價政府説了算。而競拍規則里加入了“自持”(只出租,不對外出售)比例的確定,堪稱“史上最複雜競拍”,具體分三步走:
彼時有市場人士指出,在這樣的遊戲規則下,賣地的結果無非四種:第一,開發商競價不到最高價就成交;第二,流拍;第三,開發商競價到最高價,商住自持一定比例成交;第四,開發商競價到最高價,商住和辦公全部100%自持。然而,在斷供六個月的情況下,各個房企摩拳擦掌,第四種情況是最容易發生的。
果不其然,在16號的土地競拍中,掛牌的兩塊土地均未順利成交。房企競相當“房東”,兩塊土地的競逐,均有4家房企選擇自持商品住房面積的比例達100%。
開發商們變成了“持有商”,房子只出租不出售,這樣的情況令人費解。對此,北京市規劃國土委的相關負責人回應,這麼做一來是為了落實房價調控新政,二來為了響應上級培養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要求。
乍看起來,新政似乎真的能夠“一石二鳥”,做到限房價、促租房。畢竟,人們深惡痛絕的“地王”不會再冒出來了,而租房市場無疑也增加了巨量的供給。
不過,新政的“副作用”可能會持續發酵,樓市窟窿補不完
物以稀為貴,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從目前四塊土地的競拍來看,住宅完全100%自持已經成了北京土地交易的“標配”,如此結果無法緩解購房剛需,而樓市供給的不足,可能會讓房價繼續走高,地方政府想要的“限價”變成了“託價”。
也許有人會説,租房市場的供給多了,一部分原本想買房的人會跑去租房子。事實上,這一比例不會太高,因為潛在購房者,不論是把房子當做消費品還是投資品,都抱着“保值增值”的期望。專題《搶買房子,你搶的是財富還是風險?》分析過,北京的年租金相對於房價非常低廉,但如果有能力、有機會,大部分人還是首選買房。因此,在購房剛需無法緩解的情況下,房企自持減少了供應,二手房可能會迎來瘋漲,到時候購房者除了要考慮買不買得起的問題,還要考慮買不買得到。
而且,只租不賣的情況下開發商要想方設法盈利,畢竟幾十個億的真金白銀花出去了(四個地塊的平均成交價超過50億元)。一般靠出租房屋回籠資金很慢,且租房市場的前景如何,選擇什麼樣的商業模式,都還是雲裏霧裏的。另一方面,租客與購房者相比,和開發商談判的力量要小得多,開發商也有可能通過降低質量和服務來變相壓成本。比如,據《中國建設報》2013年的報道,2010年北京也曾實施過“限房價、競地價”方式,當時中國鐵建獲得了長陽國際城的開發項目,然而業主們收房時發現新房的質量太過低劣。
現行土拍規則壓縮了開發商的利潤空間,那麼開發商可能就要通過壓縮建設成本來找補回來
此外,還要考慮房子背後的隱藏福利。既然地方政府要發展租房市場,鼓勵大家租房,那麼和房子捆綁在一起的福利如何補償(比如孩子上學問題)是關鍵,在後續政策不配套的情況下,促租房可能成為一句空口號。
政策收緊,房企卻無顧忌地搶地,這是政府“相機”調控留下的後遺症,各方不再相信政策有效
限制嚴格、投資風險大,但房企搶地的熱情仍難擋。《北京商報》採訪的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房企激烈爭搶海淀限房價地塊的背後,也是在對賭未來房地產調控政策會走向寬鬆。”“目前為穩定市場、平抑過高的房價,房地產政策較為嚴格,但並不意味着嚴格的樓市政策會一直持續,開發商激烈搶地或許也有這種考量。”這次房企選擇住房自持,政府並沒有對出租形式、出租年限的限制,具體操作還是房企説了算,更重要的是或許過幾年政策一變,又允許這些房企出售住房了,要真是這樣,房企也算提前囤貨居奇了。
國內調控預期的房地產政策,難以做到對預期的管理。究其原因,是房地產調控政策一向以來的“相機選擇”留下了後遺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芬恩·基德蘭德(Finn E. Kydland)和愛德華·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對此專門有研究,提出了宏觀調控政策存在“動態不一致”的理論,即如果一個政策只是在制定階段是最優的,而在執行階段並不是最優的,這個政策就是動態不一致的。解釋起來其實很容易理解,政府在“今天”實施的政策,是基於對“明天”的預期和判斷,但真正到了“明天”,情況可能完全和預期的不一樣,那麼原來的政策自然無效了,到時候還要再想其他辦法。
以房地產調控為例,既然房價是由供需決定的,那麼調控房價自然也要從供給和需求入手,除此之外的調控政策都帶有“臨時”的色彩,不能消除各方認定房價將繼續上漲的預期。事實也是如此,從2010年到現在,在一腳油門一腳剎車的調控下,人們不再相信調控政策能有效抑制房價,房價持續走高。
這是2008年某地開發商打出的條幅
“防止房價過快上漲”,不應該單單對房價採取各種短期頻繁調控,“相機”調控只會讓各方更不信任政策。這次讓開發商變成“包租婆”,不見得會有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