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哲
在不久前閉幕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對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作為我國三大綜合金融服務集團之一,中國平安在公司內部以各種形式,組織學習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公司上下認真研讀、深刻領會、抓好落實,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於金融工作的戰略部署上來。
構建國際最高標準風險管理體系,嚴守“互聯網金融”安全底線——
多舉措防控金融風險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金融的精髓和核心。中國平安認為,金融企業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天職和宗旨,以強大的風控能力為基礎,以持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滿足人民羣眾金融服務需求、深耕普惠金融為重點,聚焦主業、強化服務,審慎創新、穩健發展,紮紮實實踐行金融改革,兢兢業業服務國計民生。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這對我們所有金融從業者是一個鞭策、一個警醒,要求我們緊抓風險防範工作,增強風險防控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以“雙重後衞+守門員”的251體系全面管控風險。
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平安構建了一套符合國際最高標準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251”風控體系,該體系讓中國平安擁有比經營單一業務的金融機構更強的風險管控力。2013年,金融穩定理事會(FSB)公佈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G—SII)名單,中國平安是發展中國家及新興保險市場中唯一入選的代表,表明國際社會對中國平安風險管理體系的肯定。
平安“251”風控體系,具體而言,“2”是指集團與專業公司雙重風險矩陣管控機制;“5”是指信息安全、資產質量安全、資金流動性、合規操作、品牌聲譽五大風險控制支柱,通過這五大支柱,實現從上至下、端對端的風險聯控;“1”是指統一的風險監控及經營檢視平台。
這一風控體系的最大特點是“雙重管控”,其實質是“法規+1”,即在確保子公司遵守國家現行法律法規、監管制度的基礎上,再加一道集團層面的管控。
——在互聯網金融“潮流”中堅守安全底線。
2015年8月,我表達過這樣一個觀點:“99%的互聯網金融都是‘皇帝的新衣’”。很多互聯網金融平台缺乏金融風控技術和經驗,寄希望於藉助互聯網潮流進入金融業攫取暴利,導致該領域泥沙俱下。
互聯網金融要實現安全、健康的發展,關鍵在於金融風控能力。互聯網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風控。金融公司懂專業、善風控、守規則,由其主導的互聯網創新極少出現問題。
迄今為止,出現重大風險的互聯網金融平台,都是由非金融機構主導、經營的,比如泛亞、e租寶等。如果平台不具備金融業經營和風險管理經驗和能力,發生風險事件,只是早晚的問題。
中國平安於2011年設立的互聯網金融平台陸金所,一直堅守金融規律和風險底線,利用其所創建的產品風險識別系統(KYP,know your products)和客户風險識別系統(KYC,know your customers),藉助大數據、量化模型等科技手段以及投資者教育、完備的信息披露等,在資產端和資金端實現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確保上線產品的全流程風險管理,把合適的產品匹配給合適的投資者,實現“買者自負、賣者有責”。成立至今,陸金所從未發生一起投資者利益受損的風險事件。
我們建議,鼓勵持牌的專業金融機構投資互聯網金融,建立金融科技准入制度,嚴厲打擊不合法的互聯網金融平台。
“幫低收入者借錢”“幫助小微企業造血”——
紮實服務實體經濟
服務實體經濟,首先要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推進金融精準扶貧。
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金融科技的出現,讓金融服務可以跨越時空和區域,低成本、高效率地走進農村。比如,陸金所平台上的資金4/5來自北京、上海等一、二線大城市,4/5的借款需求來自三、四線城市,特別是青海、甘肅等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未來,陸金所將更深入農村,實實在在地做到“幫低收入者借錢”“幫低收入者省錢”。
由平安集團整合麾下聯營企業金融資源成立的平安普惠業務集羣,重點為小微企業、“三農”及急需資金的小型創業公司提供金融資源支持,有效緩解此類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6年來,平安普惠提供的融資服務餘額近2500億元。
中國平安下屬的前海徵信公司,通過信用保險經驗模型、大數據及科學的評分體系,讓小微企業和徵信數據缺失的人羣獲得服務。目前,前海徵信已為包括國際著名金融機構在內的2200多家金融機構提供了數據服務。
長期以來,中國平安通過下屬的保險、銀行、信託、證券及資產管理等業務,源源不斷地將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截至2017年6月底,平安通過基礎設施債券和股權投資計劃、鐵路建設基金優先股等方式,投資實體經濟餘額超過1100億元,其中既有關係國計民生的南水北調工程,也有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高速公路、鐵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國平安還是京滬高鐵項目除中鐵以外最大的資本支持方。
過去3年間,平安銀行先後和各地政府簽署數十項戰略合作協議,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及重點支柱產業升級改造,合計協議金額超過2萬億元。近1年多來,平安信託在基礎產業建設、公共事業領域落地了50多個政府合作項目,其中一半以上用於支持中西部省份。
幫政府“管賬”“省錢”,防範地方債務風險、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
為金融改革提供強力科技支持
金融與實體經濟、社會民生緊密相聯、相互促進。推進金融改革,還要利用新的技術和手段拓展服務範圍,積極配合財政金融管理、醫療健康保障體系等改革,主動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等,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履行自身職責和使命。
——搭建“公共資產負債管理智能雲平台”,幫政府管賬。
陸金所利用領先的金融科技手段,聯合國家財政部中國財政研究院與國際諮詢顧問麥肯錫、畢馬威,經過2年研發,搭建了“公共資產負債管理智能雲平台”,成為國家地方財政管理體系的一大創新。目前該平台已逐步在國內部分城市推廣。
今年6月30日,該平台在南寧市成功上線,得到了國家財政部及相關部委、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等充分肯定。認為此項目在全國首次實現了政府對公共資產負債“摸得清、來去明、管得住、利用好”的全面動態預警、管控和監測,可有效預防國有資產領域的腐敗,有助於地方政府科學調整負債規模和結構、防範和化解地方債務風險。
——打造智能醫保管理雲平台,幫政府省錢。
中國平安除了在金融領域努力推進科技應用和平台搭建,還利用自身經營發展商業健康險20多年的技術、數據和經驗,在醫療健康管理領域做了一些成功的探索。其中一項創新是智能醫保管理雲平台。
從8年前開始,中國平安投入數十億元,結合國際領先的健康險經營體系與醫療健康大數據技術,為廈門、深圳、重慶、長春、廣州、北京等城市提供智能醫保管理服務,目前此項服務已經覆蓋全國220多個城市、6.5億多人口。
智能醫保管理雲平台利用中國平安在醫院管理、醫生管理、藥品管理和健康檔案管理方面的優勢,在“醫療費用審核服務、定點醫療機構管理服務、基礎經辦服務、精算服務”四大領域,通過大數據、反欺詐、控制過度用藥、實施標準處方等技術手段,幫助政府有效實現了“一降兩提”:降低政府醫保支出達10%—15%,提升醫保保障,提升服務和用户滿意度,這一成效得到了人社部、衞計委和保監會的高度評價。
金融業貫徹落實好“防控金融風險、服務實體經濟、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務,任重而道遠。接下來,平安集團將在確保經營安全和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水平和成效,為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為中國平安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