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要踩多少噸狗屎
才能踩出諾貝爾獎
上次小天介紹了
大學成績倒數第一
後來竟得了諾獎的小柴昌俊,
而説起日本諾獎奇葩,
怎能少了田中耕一呢!
小柴昌俊、田中耕一
之前小天就説過
日本有種特殊的諾獎文化,
就是對於每一年的諾獎,
他們都會評選出一份有可能得獎的名單
上面會有人名、家鄉、單位、所做工作
甚至畢業的小中大學的各種詳細信息。
在等待諾獎公佈的時候,
還會分派一堆記者在“可能得獎者”家裏候着,
獲獎者一旦公佈,
立馬可以直播採訪了。
小柴昌俊就是陪着記者等了15年,
才等來了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然而,小柴昌俊才開心了一天,
第二天就被遺忘了。。。
因為公佈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
把整個日本都搞懵了!!
從文部省到各大傳媒都表示:
從來沒聽過這個名字!
所有數據庫裏都沒有“KOICHI TANAKA”,
在學術界根本找不到這號人!
媒體們都炸了,
立馬開始了瘋狂的“尋人計劃”。。
而另一邊,田中耕一卻十分淡定,
因為他以為這是詐騙電話!
就在公佈諾獎的這一天,
田中一如既往地加班,
突然間接到了一個越洋電話。
電話那頭的外國人,
操着流利的英語,
極力壓抑着自己的興奮而又緊張的心緒:
“田中耕一先生,你和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分別發明的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將持續產生重大貢獻,我們諾貝爾組委會決定給你頒發諾貝爾化學獎。你們兩人將共享2002年諾貝爾化學獎一半的獎金!”
不過,田中的英語是在太爛了,
無論打電話的那個人有多激動,
田中內心還是毫無波瀾,
他只聽懂了“Nobel”和“congratulation”兩個詞,
以為是詐騙電話,
便嗯啊應付幾聲,
説了聲“謝謝”,就掛了。
繼續忙手頭上的工作。
媒體費了很大勁,
終於從一個外網查到了田中耕一的身份:
一家制造科學儀器的小公司的
一個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研究員。
這時,還想沉迷工作的田中,
被公司裏的所有電話轟炸了,
都是在問
“聽説貴司的職員田中耕一獲得了諾貝爾獎……”
這時,田中雖然已經有點懷疑,
但還是認為:
該不會是大家合夥來整蠱我吧。。。
很快,田中所在的公司就被各大媒體包圍了,
大家都想採訪一下這位新晉諾獎得主,
“田中耕一先生是在這裏嗎?”
“能讓田中耕一先生出來回應下記者嗎?”
……
田中看到這等態勢,終於意識到
自己十幾年前發表的那篇論文,
好像真的得了什麼不得了的獎。
穿着藍色工作服的田中,
對着鏡頭緊張靦腆地笑着,
儘量耐心地回答着記者們的每一個問題。
其中,大家最感興趣的就是這個問題了:
“田中耕一先生,您發明了一種激光方法來測定成團的生物大分子,請問您是如何攻破這次諾貝爾化學獎的技術難關的呢?”
田中實誠地回答:
“這個好像也沒什麼難不難的,
當時我化學不好……
而做實驗的時候,
又一時緊張加錯了試劑……”
這時,小天就要好好講講
田中獲諾獎之前的故事了。
田中生性靦腆,不善言辭,
18歲時考上了日本東北大學,
而他學的是電氣工程學,
跟化學、生化領域都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他的成績也並不突出,
大二的時候還曾因必修的德語掛科了,
被留級一年重修。
他導師還説過:
你是我教過最差的一個學生!
好不容易熬到畢業,
拿着電氣工程學學士學位的他,
已經十分滿足,
對未來也充滿了期待,
並信心滿滿地去應聘高大上的索尼公司,
結果,第一輪就被淘汰了。。。
無奈之下,
他只好去了一間製造儀器的小公司,
成為了一名小小的研究員。
從此,田中便沉迷於實驗室的研究工作,
對升職加薪這些都不感興趣,
還好幾次拒絕了升遷考試。
眼裏只有工作的田中,
甚至為了不必浪費打理頭髮的時間,
把頭髮剃掉,
在公司是出了名的怪人。。。
就這樣過了好幾年,
在田中26歲的時候,
公司為了開發新儀器,
需要測定生物大分子的質量,
老闆看着如此喜歡做實驗的田中,
立馬決定派田中去前線。
老闆都發話了,
化學只有高中水平的田中,
也只能硬着頭皮上了。
當時學術界有一個常識,
就是用激光法測量分子量,
最多隻能測定分子量在1000左右的化合物。
而田中就是一門外漢,
完全不清楚這些就去做實驗了,
依然用激光轟擊着大分子。
這還沒完,在試驗的時候,
田中又太緊張了,
一不小心把丙三醇(俗稱甘油)
當成了丙酮醇(一種微粉末的固形材料)
倒進了鈷粉末裏……
這時,田中想着這鈷試劑挺貴的,
丟了就太可惜了,
便將就着拿它做了一次檢測。
不測不知道,一測嚇一跳,
竟然就這樣用激光
分離出了分子量超過10000的化合物!
田中根據自己的想法設計了分析儀器,
連同分析方法一起申請了專利。
相關產品已為公司創造了
相當於超過1億人民幣的利潤。
公司也因此發現而獎勵了田中1萬1千日元。
(合人民幣700元左右)
這一方法後來被稱為“軟激光脱着法”,
對生物化學領域起着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在當時,
田中對於這次意外的發現,
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直到2年後的1987年,
他才在一次分子質量測定的會議上
口頭陳述了他的發現。
而又過了一年,
在一位教授的積極勸説下,
田中才將他的發現寫成了一篇論文,
發表在歐洲一家自然科學雜誌上。
之後,田中便恢復平靜的生活,
繼續在公司任勞任怨地做着小研究員,
拿着那點微薄工資,
跟妻子過着快樂的生活。
田中與妻子
直到2002年,
43歲的田中突然得知
他人生中發表的第一篇學術論文
使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這時,公司高層知道田中得諾獎之後,
突然有種深深的愧疚之感,
貌似之前有點虧待田中了,
便立馬從出差地回到了公司,
頒發幾百萬獎金,
還宣佈讓他升任董事,
而田中仍然對這一飛躍式的提升加以拒絕,
最終雙方同意讓田中享受部長待遇。
得獎後不到一個月,
田中一連獲得好幾個居民市民榮譽獎。
日本政府也在諾貝爾獎之後,
在即將頒發的日本最高榮譽日本文化勳章中,
急急忙忙補上他的名字。
接着,母校日本東北大學也決定
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而田中站上講台上,
一臉羞澀地發表了感言:
“當初之所以決定不考大學院,
是因為我討厭學校要我考德語。
如今不考德語也能獲得的博士學位,
我想,也只有在定飛機畫位子時才拿出來用,
因為這個頭銜能夠使我免費提升坐商務艙。”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椰子比爾”:請問,這個掛哪裏買的
科學發展並非朝着真理直線前進,種種錯誤反而成為人類做出種種突破的催化劑。
但也並不是所有的錯誤都具備催化劑的屬性,有些錯誤它能夠進化為更大的錯誤。
十九世紀有一位改寫了化學史的偉大化學家,他叫做鮑林。
作為一個諾貝爾獎雙料得主,他不僅是一位天賦秉異的化學家,更是一位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
他曾被英國《新科學家》週刊評為人類有史以來20位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與牛頓、居里夫人及愛因斯坦並肩。
愛因斯坦昔日曾由衷地稱讚鮑林:“此人是真正的天才。”
但他卻犯了一個錯誤,一個至今仍有人當真的錯誤。
萊納斯·卡爾·鮑林
1901年2月28日,鮑林出生於在美國俄勒岡州一個貧苦家庭裏。
他的父親是一位藥劑師,在他9歲的時候就不幸逝世,他的母親則患有嚴重的抑鬱症。
説起化學,這個種子是怎麼埋藏在他心裏的已經無法考證。
有的説是他同學給他看的實驗吸引了他,也有人説他父親的配藥過程讓他感興趣,無論怎樣,化學從那個時候開始便和他密不可分了。
他13歲入讀高中,這才系統性地瞭解化學,一種物質突然變成了另一種的神秘感讓他更加喜愛化學。
3年後,受限於家境,他只得就近入學,在俄勒岡農學院學習化學。
他本就聰明,學習又極為刻苦,畢業後在加州理工學院深造,迅速掌握了許多具有革命性的技術。
靠着對晶體結構的深刻研究,他以最優等的成績拿到了博士學位。
加州理工學院
那個時代的歐洲仍是科學界的中心,羣星璀璨,而德國更是歐洲的中心。
拿到博士學位的鮑林前往德國,尋找與更多在量子力學和物理化學領域卓出的科學家見面的機會。
他從索末菲的演講中看到寬廣的道路;他在玻爾的實驗室工作數個月收穫頗多;他還去到蘇黎世,隨薛定諤做研究工作,研究量子力學解決化學問題的可行性。
1926年鮑林、維爾納·庫恩和泡利在歐洲的遊船上
但鮑林並非想要轉行物理,他對於化學是非常執着的,他只是想掌握好物理後,能夠運用在化學的研究中。
這也是得益於他在美國讀書時的老師們,他們預見了物理化學的交融,為鮑林的學習安排了足量的物理課,甚至定期邀請一些物理巨擘來訪教學。
鮑林學成回國後,便投身在研究化學鍵本質的工作。
他嘗試延續薛定諤的研究,利用量子力學解決化學問題。
對化學、物理的瞭解,使得他得以跳出傳統化學家的思維探究問題根本。
1931年2月,他提出並發表了價鍵理論*,此後陸續發表了相關論文。
*注:單個原子會擁有未成對的電子,當兩個原子的軌道相重疊時,這些未成對的電子就會兩兩結合成為電子對,生成一個共價鍵,同時它們將不能與第三個電子配對。
價鍵理論追求的是“可視化”,能夠極巧妙地解釋了化學鍵。
但價鍵理論也有其侷限性,如甲烷(CH4)按價鍵理論並不可能存在,但實驗結果卻表明甲烷是正四面體結構。
碳四面體結構是化學領域的老問題,綿亙將近60年也沒有靠譜的解釋。
鮑林隨即補充了雜化軌道理論,認為碳原子成鍵時,自身軌道會發生“雜化”,從而構成正四面體。
甲烷分子模型
雜化軌道理論不僅能夠解釋CH4,同時能夠解釋絕大多數的分子結構。
除此以外,鮑林還獨創性地提出了電負性、共振理論等理論,並在1939年整理出了《化學鍵的本質》一書。
儘管《化學鍵的本質》一書裏的理論並非無可取代*,但其在化學史上有着劃時代的意義。
**注:同一時期以德國的洪特、英國的瓊斯與美國的穆麗肯為代表的分子軌道理論便可以與《本質》分庭抗禮。
當時的化學分類並不嚴謹,化學分為晶體結構化學、立體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化學這四門分支學科,並且它們各自的現象與理論一直相互衝突。
而《化學鍵的本質》中的一系列理論成功將它們的衝突化解,使化學變成了一個整體。
鮑林在研究化學分子結構(右二)
除了在學術上的重要價值,《化學鍵的本質》在教學上也有着革命性的意義。
1947年,鮑林以《化學鍵的本質》為基本,出版了大一教材《普通化學》,三年後又出版了《大學化學》。
這使化學不再單純依賴於科學訓練的知覺和實驗積累的經驗,而是如數學和物理一般有着理論核心。
也因此,化學才算得上是“數理化”之一的自然科學基礎學科。
鮑林一家
鮑林對於化學鍵的研究工作也改變了他在科研圈的地位:
1931年,他成為加州理工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兩年後入選美國科學院,成為當時歷史上最年輕的院士。
1954年,鮑林憑藉化學鍵對科研方面和教學方面的重大意義,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諾貝爾獎牌
鮑林也曾涉足生物學領域,同樣運用分子結構的思想便取得了不少成果。
他在生物學上做出兩大貢獻:闡明瞭蛋白質的α螺旋結構,為揭秘蛋白質拉開序幕;證明了鐮狀細胞貧血是由於血紅蛋白的變異,提出了分子疾病的概念。
50年代初,他參與揭開DNA結構的角逐,但因為從來只考慮三螺旋、四螺旋結構而無緣真相。
他還曾提出通過比較不同物種的同源蛋白質來確定不同物種間的親緣關係,這種方法被普遍使用,成為確定親緣關係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鮑林雖然作為一個科學家,但不可忽視當時的時代背景——二戰的硝煙仍在瀰漫。
他經歷了二次戰的殘酷,再加上他妻子的影響,使他變成了一個和平主義的行動者。
他還主動加入由愛因斯坦領導的原子能科學家緊急委員會,以此來提醒公眾核武器的危險。
除此之外,他還積極參與各種反戰運動,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不留餘力的反對核試驗,致力於世界和平事業。
1958年1月,他向聯合國秘書長呈遞了一份由他起草的要求禁止核武器試驗的國際協定倡議書,這上面還有着49個國家11000多位科學家簽名。
他對世界和平的共享讓他成為了1962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鮑林也因此成為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兩度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領獎後的紀念照片
鮑林迫切世界和平,而且他直言不諱、絕不退讓且堅持不懈,使他成為學生們的精神領袖。
但這也讓他成為了媒體的眾矢之的。
過剛則易折,他的行為和思想方式也為他招來了非議。
獲得諾貝爾獎後,他的言行更是與公眾輿論脱節,愈發顯得“自命不凡、自以為是”。
他猛烈抨擊政客,反對政府政策。
美國主流媒體看不起他的政治觀點,對諾貝爾和平獎的頒佈不以為然。
就連他曾擔任主席的美國化學會的學報,也只是在報紙一個角落提及他“榮獲”諾獎。
鮑林在他人眼裏變越來越“荒誕不經”。
加州理工學院院長和化學系的同僚們都對他頗有微詞,認為他“深陷化學生物學,遠離了物理化學的根本”。
鮑林最終選擇離開,去過加州聖巴巴拉民主學院研究中心,也在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化學系和斯坦福大學供職過,卻感覺都無法適應。
媒體稱呼他為“學術界的流浪漢”,直到他自己創立了自己的研究所方才停下。
鮑林經受住了不公,但也真正變得荒誕起來,他開始投身“維生素保健”的研究。
他逢人就鼓吹“正分子理論”:人體存在正分子平衡,生病既是正分子失衡。
因此,他提倡通過食用大劑量維生素或無機鹽,矯正正分子平衡來達到治療目的。
小到感冒、牙疼、拉肚子,大到癲癇、精神病、過敏性疾病,藥到病除童叟無欺。
然而,他的猜想缺乏科學證據,也沒有進行嚴格的臨牀試驗。
開始的時候,他的信心來源於自己大劑量服用維生素後感覺“神清氣爽”,而公眾們自然也願意相信雙料諾貝爾獎得主鮑林的話。
這種觀念通過廣播、通俗出版物和大眾書刊大規模廣告宣傳,影響力非同凡響。
然而,正兒八經的醫學家和營養學家都不認同他的觀點。
美國國立精神健康研究院研究諮詢委員會也曾公開表示大劑量維生素療法可能有害。
事實上,儘管維生素在人體生長、代謝、發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但維生素過量服用,確實會導致維生素中毒。
而鮑林壓根不認同他人的指責,認為他們只是“自以為佔據了真理”。
他根據自己多年的研究,於1970年出版了《維生素C與普通感冒》一書。
書中認為每天服用1000毫克或更多的維生素C可以預防感冒,其中提到用量已經遠超成人的膳食標準(60毫克)十幾倍。
但這本書卻受到讀者的讚譽,被評為當年的美國最佳科普圖書。
隨後,他又和一名醫學博士合作出版了《癌症和維生素C》一書。
書中建議每個癌症患者每天服用10克(1克等於1000毫克)或更多的維生素C。
他們認為這種簡單的方法將十分顯著地改善癌症治療的結果。
後來,他的建議劑量還一改再改,甚至一度達到標準量的數百倍之多。
《如何活得更久,且感覺更好》鮑林著
鮑林還曾先後8次向國家癌症研究所申請資助。
可他的申請每次都被否定,他只能靠那些真想靠維生素救命的人資助。
他憑藉着本身的社會影響力,始終堅持着自己的研究成果。
關於維生素劑量之爭,鮑林與醫學權威們誰都沒有説服誰。
幾乎所有鮑林的觀點都被醫學界拒絕,而醫學界的善意提醒也始終被公眾拒絕。
直到1994年,在鮑林離世後,維生素的劑量之爭徹底陷入了死局。
儘管維生素大軍的靈魂人物已經過世,但提高維生素C攝取量的建議,仍被一些有心人舊事重提。
他們用作宣傳維生素保健品的宣傳,一罐幾塊錢的維生素C甚至可以買到幾百塊。
但維生素C能不能保健不好説,但胡亂吃維生素C甚至有副作用,超量攝入會導致失眠、驚厥、燥熱、頭痛等不良症狀,嬰兒則會出現皮疹。
若超大量服用甚至還有可能在停用後引發壞血病。
維生素並不具有我們想要的驚人功能,但卻總有人選擇相信維生素保健。
人們追逐健康實則無可厚非,生命實在太過寶貴,這才讓許多人願意付出生命的代價去搏一搏。
(2017-09-11)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牛頓
牛頓在科學圈裏很有權勢,被女王封了爵位,人稱“牛爵爺”,官至皇家造幣局局長兼皇家學會會長。如果17世紀就有諾貝爾獎的話,牛頓估計至少能壟斷四屆物理學獎,分別是發明分光計、構建力學體系、發明反射式望遠鏡以及提出“萬有引力”定律。為了表彰他在鍊金方面的造詣,可以考慮再奉送他一屆化學獎。與此同時,他還鼓搗出了“流數術”,
所以菲爾茲數學獎也要給他發一屆。更讓人驚歎的是,他的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在26歲之前取得的。所以,你能想象到他在當時是如何“一呼萬應”的,敢跟他叫板的只有當時德高望重的大數學家萊布尼茨和英國大主教貝克萊。牛頓死的時候,全英國的貴族都以給他扶柩為榮,全歐洲的名流蜂擁到倫敦為他送葬。來自法國的大哲學家伏爾泰在現場大受刺激,回去寫了首詩,嫉妒之情溢於言表。
牛頓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戰鬥的一生,也是孤獨的一生。他一輩子沒有朋友,也沒有結過婚,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生性孤傲,自恃才高,誰都看不上眼,同時在他眼裏人是不分男女的,只有傻和巨傻兩種,所以他對女色沒興趣也就可以理解了。曾有人給牛頓介紹過幾個名媛,都是當王妃的坯子,但一見面就受不了他的牛烘烘和不知所云。
另一方面,結交他的人大都各懷目的,人們對他畢竟只有敬畏和仰慕,並不真的喜歡他。這道理其實很簡單,絕大部分人都熱衷於跟比自己傻的人待着,很少有人願意在“人精”身邊襯托自己的愚蠢。大家不喜歡牛頓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性格暴戾乖張。他身邊的人曾回憶説,牛頓在人前只笑過兩回,其中一次還是嘲笑。有人問他,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那麼老朽,不知道還有什麼價值。牛頓聞聽放聲大笑。
而且牛頓人品太差,跟誰都打架。他從小就有校園暴力的記錄,有個胖子同學不小心踩了他的風車,他抬手就把胖子打哭了。
長大以後,不再以拳腳論高下,他就僱用槍手大罵萊布尼茨,甚至不惜化名親自去罵。其人品至此真是無以復加,萊布尼茨若不是臉皮厚早就瘋了。
牛頓有兩段話經常被我們提起,用以讚揚他謙虛好學的優秀品質,一段是:“如果説我能看得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一段是:“我不知道在別人看來,我是什麼樣的人,但在我自己看來,我不過就像是一個在海濱玩耍的小孩,為不時發現比尋常更為光滑的一塊卵石或比尋常更為美麗的一片貝殼而沾沾自喜,而對於展現在我面前的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卻全然沒有發現。”
這樣的表達確實很有迷惑性,但任何話語都是有語境的,“巨人肩膀”那一句的語境是這樣的:胡克其實早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並推導出正確的公式,但由於數學不好,他只能勉強解釋行星繞日的圓周運動。
所以,科學界對胡克的成果不太重視。後來數學小狂人牛頓用微積分圓滿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並把他提出的力學三條基本定律成功推廣到星系空間,改變了自從亞里士多德以來公認的“天地不一”的舊觀點,被科學界奉為偉大的發現。於是胡克大怒,指責牛頓剽竊了自己的成果。牛頓尖酸刻薄地回敬道:是啊,我他媽還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呢!這本是一句反語,至少不是真的想客氣一下,但後人出於塑造完人的目的,只保留了孤立的原話而去掉了語境,變成了一句徹頭徹尾的謙辭。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另一段話上:牛頓晚年因為樹敵過多,來自歐洲大陸比如法、德的一些新鋭科學家質問他:“牛頓你牛什麼啊?”牛頓此時完全展現了他科學大宗師的風度與水平,瀟灑地回敬道:“我沒有什麼牛的。我只是一個在海邊玩耍的小孩子,偶爾會為撿到幾個美麗的貝殼而欣喜若狂,卻對面前浩瀚的真理大海無所察覺。”意思是説你們連貝殼都看不見有什麼資格評價我?可惜我們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個前因後果,而只記住了那段優美深邃如同詩歌的話語。
按現在的説法,牛頓是典型的高智商低情商,但我們也發現,當智商高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是可以取代情商的。牛頓是個遺腹子和早產兒,出生時體重不足,親孃改嫁後他跟文盲姥姥度過無聊的童年,沒有任何的早期智力開發和學前啓蒙。7歲上學以前,他腦子裏空空如也,但是上中學後已經熟練掌握了拉丁語、希臘語、西班牙語和英語,然後被推薦進了劍橋,二十出頭就被聘為終身教授。
晚年的牛頓除了升官發財再無其他驕傲之處,而且官迷心竅,一直幹到85歲壽終。當然,他並沒閒着,寫了150萬字的神學著作,跟上帝猛掏心窩子,同時堅定地投身化學事業,在家裏蓋了窯,拿出年輕時搞物理的勁頭兒玩命做實驗,希望從黃銅和煤渣中提煉出黃金。可惜,化學反應只能改變分子並不能改變原子,他違背了化學定律裏的物質不滅原則,到頭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牛頓死後,他的墓誌銘這樣寫道:牛頓爵士,安葬在這裏。他以超平常人的智力,第一個證明了行星的運動與形狀、彗星軌道與海洋的潮汐。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光線的各種不同的折射角,顏色所產生的種種性質,讓人類歡呼,曾經存在過這樣一位偉大的人類之光。
(2017-09-11)
北京時間9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又有多位科學家憑藉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獲得了不同獎項。這些成果包括:發現老人確實耳朵比較大;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幫助緩解睡眠呼吸暫停;以及觸摸活鱷魚會影響一個人的賭博慾望等。
今年是第27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每年的頒獎典禮都是“第一屆”。作為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搞笑諾貝爾獎由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主辦,於每年九月在哈佛大學桑德斯劇場舉行頒獎儀式,授予“乍一看好笑,後又引人深思”的十項科學領域成就。
馬修·洛克羅夫(左)和南希·格里爾在接受搞笑諾貝爾獎頒獎之後致辭。他們的實驗揭示了與活鱷魚接觸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賭博意願。
“這是個奇怪的榮譽,但我感到非常激動,” 解剖學獎得主、英國醫師詹姆斯·希思科特説道。他的研究成果是關於耳朵的大小,於1995年發表在久負盛名的《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
該研究的靈感來自希思科特和其他幾位全科醫師的討論。當希思科特提問道“老人的耳朵為什麼那麼大”時,同事中有半數同意他的觀察,另一半則覺得非常可笑。
在研究中,希思科特測量了超過200名患者的耳朵長度,發現老年男性不僅長着大耳朵,而且耳朵在30歲之後每十年就能生長大約2毫米。女性的耳朵也會隨着年齡增長而變大,但她們的耳朵一開始較小,跟男性的耳朵比起來不那麼顯眼。
而且,可能男性衰老時通常有頭髮變少的趨勢,因而大耳朵更容易被人注意到。“耳朵的測量真的有些神奇,”希思科特説道。
諾貝爾獎得主埃裏克·馬斯金(Eric Maskin)為馬克-安託萬·法丹(Marc-Antoine Fardin,左)頒獎,後者因研究貓能否同時處於固體和液體狀態而獲得搞笑諾貝爾獎。
對於那些與打鼾者共同生活的人來説,米洛·普漢的搞笑諾貝爾獎成果可謂一大福音。這位瑞士科學家發現,演奏迪吉里杜管——澳大利亞原住民的一種管狀樂器——能夠發出一種深沉的、富有節奏感的嗡嗡聲,能夠幫助緩解睡眠呼吸暫停。
米洛·普漢是蘇黎世大學流行病學、生物統計與預防系的主任,他在觀察了一位中度睡眠呼吸暫停患者演奏迪吉里杜管之後確信,這種樂器能對病情緩解有所幫助。他招募了一些會演奏塑料迪吉里杜管——長度大約為130釐米——的志願者,對此展開研究。“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能夠減少中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患者在白天的睡意,並緩解打鼾現象,同時改善他們伴侶的睡眠質量,”普漢在論文中總結道。
諾貝爾獎得主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為幾位研究者頒獎,他們從左到右分別是亞歷克斯·蘇亞雷斯(Alex Suarez)、克里斯蒂安·洛·卡斯西奧(Christian Lo Cascio)、馬庫斯·海茨(Markus Heitz)和米洛·普漢。該團隊的研究發現,演奏迪吉里杜管能有效緩解打鼾。
為什麼這種方法能夠奏效?普漢認為,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幫助人們學會有規律地呼吸(演奏技巧在於從嘴裏吹氣的同時通過鼻子吸氣),並增強呼吸時所用咽喉肌肉的力量。
本次搞笑諾貝爾獎的經濟學獎歸屬兩位澳大利亞人,他們發現,如果你想要控制自己的賭博損失,那就不要在走進賭場之前與鱷魚近距離接觸。馬修·洛克羅夫(Matthew Rockloff)是澳大利亞中央昆士蘭大學人口研究實驗室的負責人,他和研究助理南希·格里爾(Nancy Greer)用一條體長約為1米的灣鱷——嘴巴用膠帶綁着——猛戳準備去賭博的人的手臂,然後觀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詹姆斯·希思科特(左)從諾貝爾獎得主埃裏克·馬斯金手裏接過獎品之後的反應,他手裏拿的是一張面額一萬億津巴布韋元的鈔票。希思科特的獲獎研究是“為什麼老人有大耳朵?”。
與危險爬行動物“親密”接觸所產生的興奮感,會促使賭博者“賭上更多的賭注,而這又意味着更長的賭博時間,導致更大的損失,”洛克羅夫説道。與許多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研究一樣,洛克羅夫的發現乍看之下有些愚蠢,但實際卻有着充足的應用依據。
“這是第一個關於情緒刺激對賭博選擇影響的研究,很顯然,這將有助於解決一個非常嚴肅的行為和精神健康問題,”洛克羅夫説道。在得知獲得搞笑諾貝爾獎之後,洛克羅夫感到非常幸運,他這樣來描述自己的好運:“我必須努力剋制自己,一定不能把這種運氣用在一台老虎機上。”
以下是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全部獎項:
物理學獎——一隻貓能否同時處於固體和液體狀態?
和平獎——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幫助治療睡眠呼吸暫停及打鼾。
經濟學獎——觸摸活鱷魚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賭博意願?
解剖學獎——為什麼老人的耳朵大?
生物學獎——在一種洞穴昆蟲身上發現雌性長着雄性生殖器官,而雄性長着雌性生殖器官的現象。
流體力學獎——人手裏拿着咖啡倒着走時,咖啡具有什麼樣的流體力學特性?
營養學獎——吸血蝙蝠食譜中的人血研究。
醫學獎——通過腦部掃描技術評估人對某種芝士的厭惡程度。
認知學獎——許多同卵雙胞胎其實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雙胞胎兄弟或姐妹。
產科學獎——發育中的人類胎兒對母親陰道里播放的音樂更加敏感。
關於搞笑諾貝爾獎
搞笑諾貝爾獎(Ig Nobel Prizes)專門授予那些“看似讓人發笑,但實則讓人深思”的“非主流”研究。設立這一獎項的初衷也是為了表彰那些“不一樣”的研究,表達對想象力的尊重,並啓迪人們對科學、醫學和技術領域的興趣。
每年的9月份,人們會歡聚在美國哈佛大學的桑德斯劇場舉行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現場會有來自全球各地的1100位觀眾有幸觀摩整場典禮。所有搞笑諾獎的獎項都將由貨真價實的諾獎得主親手頒發,按照傳統,獎品將包括一個根據每年不同的主題而專門設計的“獎盃”,一份獲獎證書(其實就是一張打印紙,但上面有真正諾獎得主們的簽名,所以也非常珍貴),以及100萬億刀(不過不是美刀,是津巴布韋元)。與此同時,全球無數的觀眾會守在電腦前觀看這一頒獎典禮。
誰設立的搞笑諾貝爾獎?
搞笑諾獎的設立者是《不可思議研究年鑑》(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頒獎典禮則是由哈佛-拉德克里夫物理學生會(Harvard-Radcliffe Society of Physics Students)以及哈佛-拉德克里夫科幻協會(Harvard-Radcliffe Science Fiction Association)聯合舉辦的。
(2017-09-15)
9月15日消息,相比較奧斯卡、諾貝爾獎等高大上的獎項,國外每年都會推出諸如“金酸莓獎”等有意思的評選。據報道,在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又有多項出人意料的研究成果獲得了這一“殊榮”,比如“為什麼老人的耳朵大”、“觸摸活鱷魚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賭博意願”等。
從1991年開始,“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頒獎一次。不過,評判標準還是比較嚴格的,入選“搞笑版諾貝爾獎”的科學成果必須是不同尋常,能激發人們對科學、醫學和技術的興趣。
今年是第27個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今年的獲獎者中,有英國物理學家詹姆斯·希思科特(James Heathcote),他研究的是為什麼老人的耳朵比較大;瑞士科學家米洛·普漢(Milo Puhan)研究的是一種澳大利亞原住民的樂器—迪吉里杜管(didgeridoo),他獲獎的理由是發現演奏這種樂器能有效緩解常見的睡眠障礙。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真正的諾貝爾獎,“搞笑諾貝爾獎”得主並不會拿到任何獎金,也得不到各方讚譽,更不可能使科學出現革命性進步,但是所有獲獎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學術雜誌上發表。
資料顯示,“搞笑諾貝爾獎”是對諾貝爾獎的有趣模仿,主辦方為科學幽默雜誌,於每年九月在哈佛大學桑德斯劇場舉行頒獎儀式,評委中有些是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其目的是選出那些“乍看之下令人發笑,之後發人深省”的研究。
以下是2017年搞笑諾貝爾獎的全部獎項:
物理學獎—一隻貓能否同時處於固體和液體狀態?
和平獎—定期演奏迪吉里杜管可以幫助治療睡眠呼吸暫停及打鼾。
經濟學獎—觸摸活鱷魚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賭博意願?
解剖學獎—為什麼老人的耳朵大?
生物學獎—在一種洞穴昆蟲身上發現雌性長着雄性生殖器官,而雄性長着雌性生殖器官的現象。
流體力學獎—人手裏拿着咖啡倒着走時,咖啡具有什麼樣的流體力學特性?
營養學獎—吸血蝙蝠食譜中的人血研究。
醫學獎—通過腦部掃描技術評估人對某種芝士的厭惡程度。
認知學獎—許多同卵雙胞胎其實分不清自己和自己的雙胞胎兄弟或姐妹。
產科學獎—發育中的人類胎兒對母親陰道里播放的音樂更加敏感。
(1970-01-01)
一年一度的搞笑諾貝爾獎又要開獎啦。北京時間9月15日(下週五)早6:00,果殼網將在微博和笑點低小組全程進行圖文直播。
今年的主題是“不確定性”(Uncertainty),整個晚會和所有表演環節有可能也有可能不圍繞這個主題展開。將有10個不確定是什麼的研究被授予不確定是什麼的獎項(去年獲獎的是什麼?)。
今年的頒獎典禮繼續繼承每年的傳統,包括一台迷你歌劇表演。今年的歌劇名叫《不合格歌劇》,照例由不合格表演藝術家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傾情奉獻。本次音樂劇談論的是兩個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為什麼領導提拔的總是不稱職的人(彼得原理),以及為什麼無能的人總是看不到自己的無能(達克效應)。
值得指出的是,雖然我們每次直播都經過周密準備與計算,但是由於統治宇宙的不確定性與不合格性,仍然出現過時差計算錯誤等事故。為了避免類似的情況再次發生,這裏推薦一款由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推出的“不確定性測量儀”,請各位朋友自行計算直播開始時間(建議使用高斯分佈)。
Welcome, welcome.
(2017-09-08)
美國“互動藝術與科學學院”日前在拉斯維加斯“曼德勒海灣會議中心”公佈了2017年第20屆D.I.C.E.的獲獎名單。
D.I.C.E.全稱“設計、創新、交流、娛樂”(Design、Innovate、Communicate、Entertain),是美國“互動藝術與科學學院”下屬兩萬多家會員單位組織評選的互動娛樂獎項,先由學院的“同伴小組”(Peer Panels)提名入圍名單,再由學院的遊戲開發者成員票選出獲獎作品。
而在今年評選的總共24個獎項中,獲得了6項提名的《守望先鋒》和獲得了10項提名的《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各自均榮獲4個獎項成為最大贏家;而獲得了9項提名的《深入》最終榮獲3個獎項;獲得了8項提名的《戰地1》和獲得了7項提名的《最後的守護者》各自都僅榮獲1個獎項;至於獲得了6項提名的《防火員》和獲得了4項提名的《泰坦隕落2》最終則是顆粒無收。具體獲獎名單:
動畫傑出成就獎:《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提名入圍:《深入》、《最後的守護者》、《守望先鋒》、《街頭霸王5》
藝術指導傑出成就獎:《深入》
提名入圍:《戰地1》、《防火員》、《最後的守護者》、《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角色傑出成就獎:《最後的守護者》特里克(Trico)
提名入圍:《使命召喚 無限戰爭》雷耶斯(Reyes)、《防火員》黛利拉(Delilah)、《防火員》亨利(Henry)、《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內森·德雷克(Nathan Drake)
原創配樂傑出成就獎:《毀滅戰士》
提名入圍:《戰地1》、《最後的守護者》、《泰坦隕落2》、《ABZU》
音效設計傑出成就獎:《戰地1》
提名入圍:《深入》、《最後的守護者》、《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量子破碎》
劇情傑出成就獎:《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提名入圍:《深入》、《防火員》、《癌症似龍》、《狼奔豕突》
傑出技術成就獎:《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提名入圍:《戰地1》、《無人深空》、《泰坦隕落2》、《守望先鋒》
年度動作遊戲獎:《守望先鋒》
提名入圍:《毀滅戰士》、《戰地1》、《戰爭機器4》、《泰坦隕落2》
年度冒險遊戲獎:《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提名入圍:《深入》、《防火員》、《最後的守護者》、《國王密令 完整版》
年度家庭遊戲獎:《瑞奇與叮噹》
提名入圍:《勇者鬥惡龍 建造者》、《樂高星球大戰 原力覺醒》、《搖滾樂隊 宿敵》、《超級馬里奧製造3DS》
年度格鬥遊戲獎:《街頭霸王5》
提名入圍:《罪惡裝備 未知次元 啓示者》、《殺手學堂 第三季》、《口袋鐵拳》、《終極格鬥冠軍2》
年度競速遊戲獎:《極限競速 地平線3》
提名入圍:《駕駛俱樂部VR》
年度大型多人/角色扮演遊戲獎:《黑暗之魂3》
提名入圍:《殺出重圍 人類分裂》、《終極閃光 流浪者》、《湯姆·克蘭西之全境封鎖》、《魔獸世界 燃燒軍團》
年度體育遊戲獎:《極限巔峯》
提名入圍:《FIFA 17》、《NFL勁爆橄欖球17》、《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16》、《NBA 2K17》
年度策略/模擬遊戲獎:《席德·梅爾之文明6》
提名入圍:《旗幟的傳説2》、《殺出重圍GO》、《幽浮2》、《火焰紋章 命運》
D.I.C.E.精神獎:《深入》
提名入圍: 《1979革命 黑色星期五》、《防火員》、《癌症似龍》、《燥熱》
沉浸現實年度遊戲獎:《燥熱VR》
提名入圍:《鷹翔》、《我預料你會死》、《工作模擬》、《實驗室》
沉浸現實技術成就獎:《鷹翔》
提名入圍:《我預料你會死》、《工作模擬》、《Tilt Brush》、《燥熱VR》
年度手持遊戲獎:《精靈寶可夢 太陽/月亮》
提名入圍:《火焰紋章 命運》、《勇者鬥惡龍 建造者》、《星之卡比 機械星球》、《斷絕》
年度移動遊戲獎:《精靈寶可夢GO》
提名入圍:《皇室戰爭》、《崩潰大陸》、《王權》、《夢幻花園 新英畝》
在線玩法傑出成就獎:《守望先鋒》
提名入圍:《戰地1》、《爐石傳説 魔獸英雄傳》、《泰坦隕落2》、《湯姆·克蘭西之全境封鎖》
遊戲設計傑出成就獎:《守望先鋒》
提名入圍:《貓頭鷹男孩》、《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深入》、《我預料你會死》
遊戲監製傑出成就獎:《深入》
提名入圍:《戰地1》、《最後的守護者》、《1979革命 黑色星期五》、《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年度遊戲獎:《守望先鋒》
提名入圍:《戰地1》、《深入》、《精靈寶可夢GO》、《神秘海域4 盜賊末路》
“互動藝術與科學學院名人堂”(AIAS Hall of Fame):貝塞斯達遊戲工作室監製託德·霍華德(Todd Howard)
此外,《最後的守護者》製作人上田文人(Fumito Ueda)在上台領取“角色傑出成就獎”時表示,他沒有想到能獲得這一獎項,這給了他未來新作的創作靈感和開發意願。
(2017-02-28)
澎湃新聞消息,“‘勒爺爺’來了!”9月7日晚6點20分,南京大學仙林校區逸夫樓B區105教室裏,座無虛席。一位外國老教授的出現,引起了學生們的小聲議論。
“你好!”老教授用中文向大家問候。這位被學生們稱為“勒爺爺”的老教授,是今年77歲的南京大學名譽教授、來自法國的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讓-馬裏·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以下簡稱“勒克萊齊奧”)。
課堂上,他時而起身板書,時而手指PPT課件,從史前文明的巖畫藝術開始,講到印第安舞女的運動的現實性和墨子對攝影相機發明的影響,再到中國現代作家老舍……兩個小時的課程結束後,意猶未盡的同學們仍圍在講台旁,用英文與“勒爺爺”交流着自己的想法,其中還不乏拿着書排隊等簽名的“迷弟”“迷妹”。
能坐下百人的大教室,座無虛席。
今年,是勒克萊齊奧教授連續第五年在南京大學開課。本學期,由他全英文授課的名為“現實:文學與藝術中的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通識課被納入了學校推出的51門“本科生DIY(Do It Yourself的縮寫)研讀研究系列課程”(以下簡稱“DIY研讀課”)中。也就是説,他的課首次面向學校文學類專業以外的所有本科學生(包括2017級新生)開放的同時,學生也可以根據喜好邀請他講授自己感興趣的專題。
“DIY研讀課”是南京大學以“悦讀經典計劃”為契機,開設的研究研讀型課程,從課程設置到開課、授課,全部由學生主導完成。在校方看來,“DIY研讀課”可以作為本科生與研究生銜接的過渡課程——既滿足本科生學術基礎學理素養的養成,也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學術探索興趣與學術研究素養。
老師由學生選
課程由學生定
課堂上,學生們聽得聚精會神
自2016年秋季學期起,南京大學推出首批6門“DIY研讀課”課程,2017春季學期繼續推出32門。2017年9月,“DIY研讀課”增加至51門,面向所有本科生(包括2017級新生)開放選課。據統計,此次共有1000餘名學生參與選修。
“邀請老師DIY,課程內容DIY,上課形式DIY。”8月24日,被問及何為課程“DIY”時,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2014級本科生汪斌這樣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解釋。
汪斌是南京大學悦讀書社(以下簡稱“書社”)現任社長,也是今年“DIY研讀課”項目主要組織、策劃者之一,且每學期都會選修“DIY研讀課”。今年暑假,他與書社成員們共同參與設計了新學期的“DIY研讀課”。
“學校原本的課程並不少,但發現為自己量身定製卻很難。所以,我們就想能不能從學生角度出發,設計我們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在汪斌看來,學校開設的大班通識課雖然符合許多學生學習的大方向,但可能與其自身興趣並不完全契合,而“DIY研讀課”的產生正是基於學生對於量身定製課程的需求。
2016年,時任書社社長王建一提出“為學生量身定製課程”的想法得到了學校的支持。汪斌告訴澎湃新聞,書社成員們前期採用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在全校本科生範圍內調研大家感興趣的課堂話題後,再通過學校邀請名師進行課程草擬。後期,大家會借鑑國外高校的課程設計經驗,鼓勵同學結合自身興趣參與設計研討互動性的學術研究型課程,並和老師共商教學方式、上課形式。
汪斌認為,“DIY研讀課”是從被動接受課程到主動設計課程是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
課程偏人文社科
還包含小語種
“DIY研讀課程”是由普通本科生研討課程與本碩(博)合開課程組成。8月24日,澎湃新聞從南京大學教務處獲悉,“DIY研讀課程”其內容高於新生研討課、“悦讀經典計劃”與通識課程,又不同於碩士生、博士生課程的高度專業性。
“這個學期開設了很多本碩(博)合上課程,對於一些想要更早接觸學術研究的人可能是一個大的福利。”汪斌介紹説,每個學期的“DIY研讀課”都不同。其中本科生研讀課是新開設的課程,本科生可以跨專業選課;而本碩(博)合上課程,雖然之前教務系統裏已有,但是原本並不對本科生開放。
澎湃新聞在《2017年秋季學期DIY研讀研究課程目錄》中看到,課程主要以文、史、哲以及部分社會經濟的通識課為主,此外,朝鮮語、德語兩個小語種課程也位列其中。
為利於師生間的互動交流,“DIY研讀課”原則上採用小班教學模式。普通本科生研討班,一班15-30人不等。本碩(博)合上課程,則是5-10個人。“但‘勒爺爺’的課,因為太熱門,我們今年開放了100個名額。” 汪斌在跟該課程助教老師張璐做課前溝通的間隙,向澎湃新聞簡單介紹了開課情況。
9月7日晚,離正式開課還有半小時,能容納150餘人的階梯教室上座率就已近半數。
課間,2016級英語系學生胡霄(化名)對澎湃新聞説,去年暑期拜讀“勒爺爺”著作《流浪的星星》,讓她對這位教授心生敬仰,想通過這門課來走進他的文學世界。
課堂上,“勒爺爺” 從史前文明的巖畫藝術開始,講到印第安舞女的運動的現實性和墨子對攝影相機發明的影響,再到中國現代作家老舍。而最後拋出的“現實就是永恆”的觀點,也被現場很多師生認為是金句。
2016級天文系學生劉豐源,在課堂上專心記着筆記
除了“正式”學生,現場還有不少蹭課的師生,2016級天文系學生劉豐源就是其中一個。他目不轉睛地看着講台,手裏的簽字筆在本子上“飛舞”着,中英文夾雜寫着筆記。他告訴澎湃新聞,選擇蹭課是因為擔心聽不懂,而浪費名額。“雖是一名理科生,但熱愛文學創作,有機會現場聽‘勒爺爺’講課,受益匪淺。”
“勒爺爺”在書上為學生寫下寄語
雖然“DIY研讀課”課程數量逐年增多,但由於大部分參與課程設計的同學來自人文社科類專業,因此現階段課程都偏向人文社科方向。汪斌告訴澎湃新聞,在之後的組織、策劃階段將着重發展理工類課程,健全“DIY研讀課”課程學科譜系。汪斌同時提到,希望“DIY研讀課”的課程內容能夠轉化為一本書,一份錄像等實際成果,成為共享資源。
本碩(博)合開課
拓寬學生學科視野
課後,學生們圍着“勒爺爺”簽名留念
9月7日課後,勒克萊齊奧教授對澎湃新聞説,DIY研讀課是一種很好的“混合”與嘗試,也是一種多元化的交互。他表示,非常歡迎學生課後與他探討並告知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而邀請學生上台演講、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是他推崇並採用的教學方式之一。
由於此前的課通常被安排在大二以上的年級,對於自己的課堂上第一次“正式”出現大一新生,勒克萊齊奧教授表示,會根據今年學生特點考慮後期的授課內容。
澎湃新聞注意到,不少“DIY研讀課”對選課同學的學習態度、學術基礎、學術興趣與學術能力有一定程度的要求,但本碩(博)不同學歷學生的知識結構本身就存在差異,那本碩博合開課程的目的是什麼呢?
“瞭解學術理論,鍛鍊學術思維,學習學術研究方法。”汪斌説,本科生參與本碩(博)合開課程,並不是與碩士、博士競爭,而是更多地是感受學術氛圍,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校方認為,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在本碩(博)合開課程裏,本科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也有利於調動課堂氣氛。
8月24日,談及開設“DIY研讀課”意義,南京大學教務處處長邵進向澎湃新聞表示,“DIY研讀課”可以作為本科生與研究生銜接的過渡課程,既滿足本科生學術基礎學理素養的養成,也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學術探索興趣與學術研究素養。這是在教學改革框架下,為培養跨學科人才、創新型人才積極進行的嘗試。
他同時提到,課程主要通過研討的形式,鼓勵學生由被動走向主動,幫助學生確立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拓寬學生學科視野,助力學生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培養。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tb唯愛笛舞”:給老教授點贊
網友“魔比宥司”:贊母校,羨慕學弟學妹可以有這麼靈活的學習方式。
(2017-09-11)
金融界網站訊2017年第六屆金融街(000402,診股)論壇於9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舉辦。論壇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擔任支持單位,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和西城區人民政府負責承辦。金融界網站全程圖文直播。
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先生在論壇上表示“一帶一路”目前一共有1500億美金,主要是通過亞太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來提供,最後將會增長到一萬億美金。目前大概90%的貨運都是依靠外商來運營的承運者,未來將給中國承運者帶來機會。
他表示,“一帶一路”能極大降低貿易成本,並且讓更多的貨物由中國的運載方去承擔,使投資重點由原本的沿海地區轉向新疆、蘭州和西北部地區。
“一帶一路”的戰略強調在國家之間進行科技方面的合作與協調,克里斯托弗認為在未來進行計劃制定的時候,一定會給中亞國家帶來非常大的好處。在哪些領域能夠進行發展呢?他列出了四個潛在發展領域:交通基礎設施、現代農業發展、創新、科技和創新公司、綠色能源。
克里斯托弗認為,很多國家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不是很發達,沒有直接連通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道路,目前這些道路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包括自然資源領域增長幅度也非常快,對中國的大國企來講,也非常感興趣。
第二,農業。目前東歐和美國,僱傭的人口占3-4%,他們可以提供當地的食物供給,有些國家生產力比較低下,沒有機械化進行耕作,特別是在中國西部地區,這一情況比較普遍。除此之外還包括小麥和棉花,也有很大的潛力。很多的國家可能樹木比較稀少,比如塔吉克斯坦等等,在那裏有大量的土地,要麼就是荒漠,沒有水源,可是如果你能夠引入機械化的話,潛力還是非常之大的。比如説引入大的聯合收割機等等。當然了,在其他方面,比如説北部,並沒有很多的水,就好象中國的北方缺水是一樣的,但是有很多的土地還是能夠獲得充足的日照,在南邊日照很充足,而且水資源也不少。
第三,創新和技術,哈薩克斯坦在這個領域是扮演着領跑的角色,包括建立了經濟特區,減税的政策,阿斯塔納作為一個智慧城市吸引了很多的數字技術,包括2017世博會在阿斯塔納舉行,專門的投資促進機構來負責推進。
最後,綠色能源領域。目前為止,沒有投資或者是研發在這個領域進行投入,因為這些國家他們在碳能源方面非常豐富,但是哈薩克斯坦正在往這方面進行轉型,還有很多山地的國家,部分和喜馬拉雅山脈接壤,包括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等,他沒有那麼多的自然資源,但是在太陽能(000591,診股)的領域,特別是烏茲別克斯坦,他的日照和地中海國家非常接近,一年有320天的光照,這個國家有非常大的太陽能發展的潛力,而且光靠太陽能可以滿足需求。投資的潛力,剛才我提到的哈薩克斯坦在這個領域也扮演領先的角色,在綠色能源這個領域做了很多積極的調研,因為我們要面對全球變暖,温室氣體等一些問題,要從以前傳統的化石能源、碳能源轉變為新能源、綠色能源。
(2017-09-15)
盧瑟福是上世紀最偉大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在放射性和原子結構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他通過α粒子散射實驗的研究,無可辯駁的論證了原子的核模型,因而一舉把原子結構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軌道,於是他被譽為原子物理學之父。並因為元素衰變和放射化學的研究於1908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盧瑟福出生在新西蘭的一個農夫家庭,家裏有12個兄弟姐妹,雖然家境貧寒,盧瑟福還是勤奮努力的完成了學業。
最後一個土豆的故事
19世紀末,JJ湯姆孫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啓動了國際獎學金制度,吸引國際學生來劍橋深造。遠在新西蘭的盧瑟福申請該項目,然而卻排名第2,盧瑟福只好暫時回到農場幹些農活。隨後幸運之神降臨, 第一名由於婚姻和家庭問題,無法成行,這樣盧瑟福就成了被錄取者。收到劍橋發來的通知書時,盧瑟福正在農場裏挖土豆,他扔掉鋤頭,興奮高喊:“這是我挖的最後一個土豆啦。”
諾貝爾化學獎 - 盧瑟福的集郵獎
盧瑟福深愛物理學,常説的一句話是:所有的科學不是物理學,就是集郵。
然而命運再次捉弄了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1908年他因為對元素衰變半衰期和放射化學的研究,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這也讓盧瑟福啼笑皆非,研究了多年物理學,他認為集郵的學科卻給了他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幼兒園
盧瑟福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原子物理學之父,但他更是一位偉大的導師。盧瑟福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像玻爾,蓋革,馬斯頓,查德威克,狄拉克等,他先後在曼徹斯特和劍橋大學組建實驗室,所在學生及同事先後獲得了11項諾貝爾獎,他的實驗室也被稱作諾貝爾獎幼兒園。如果有諾貝爾獲獎者培養獎,盧瑟福會當仁不讓的得獎。
同時,他的育才理論也深刻影響了他的學生,例如,玻爾後來創建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學派,也是人才聚集,諾獎輩出,深得盧瑟福的培養真傳。
(2017-09-14)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