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國總統也“拼爹”? 2015.6.17日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綜合

  【導語】

  當地時間6月15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前州長傑布·布什正式宣佈角逐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布什家族是美國聲名最顯赫的政治世家之一,這個家族已經出現過兩位總統,傑布的父親老布什於1989-1993年任美國總統,大他7歲的兄長小布什於2001-2009年任美國總統。

  傑布·布什最有力的競爭對手是美國前“第一夫人”、前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美國2016年總統大選將極有可能出現布什3.0VS克林頓2.0的局面,這一點也得到了美國民調的驗證。倘若如此,兩人無論誰當選,都難擺脱家族政治的影響。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資深研究員史蒂芬·赫斯説,“美國公眾生活中充斥着這些豪門家族的名字:肯尼迪、布什、克林頓……有權勢的人通過血緣或者姻親彼此相連,在美國建立起王朝。”

  美國的選舉制下為何會存在家族政治?

  ●布什家族有多牛?

  布什家族和美國其他政治世家類似,都有先經商後從政的經歷。傑布·布什的曾祖父塞繆爾·布什是鋼鐵石油大亨,一戰前與洛克菲勒家族旗下的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從此發展起來。

  塞繆爾的兒子普雷斯科特·布什,也就是傑布·布什的祖父,堪稱布什家族真正的開創者。他與金融大亨沃克的女兒結婚,在二戰爆發後進入軍工業,由此布什家族的財富迅速擴張。普雷斯科特·布什也在1950年成為參議員。

  普雷斯科特的長子喬治·H·W·布什(老布什)經商有術,1951年開辦了自己的石油公司,成為富翁後,老布什進軍政壇。他曾擔任過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等職務。上世紀70年代中期,老布什主動請纓擔任美國駐中國聯絡處主任。上+世紀80年代,就任里根總統時代的副總統。1989年1月,老布什“更上層樓”,成為美國第41屆總統。

  老布什的兒子喬治·W·布什(小布什)在他離任8年後,成為美國第43屆總統,而如今他的另一個兒子傑布·布什,要角逐美國第45屆總統。

  美國媒體評論説,布什家族比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和他的兒子還要成功。亞當斯父子只分別當過一屆總統,布什家族甚至比肯尼迪家族也要成功,後者只在白宮呆了1000天左右。

  ●家族政治本就是美國的一部分

  美國人對於王朝政治懷有複雜的感情。這個國家擺脱了英國的君主制度獨立建國,首任總統華盛頓更是定下了總統連任不得超過兩屆的規矩。

  但不久之後,美國就選出了一對父子總統:約翰·亞當斯和約翰·昆西·亞當斯分別成為美國第二任和第六任總統。此後,這樣的戲碼不斷上演。迄今為止,在美國已有四個家族出過兩位總統。如美國最知名的網絡雜誌《Slate》所評論的:“家族政治,本身就是美國政治的一部分。從美國建立之初,家族政治就一直存在。”

  著有《美國的政治王朝》一書的史蒂芬·赫斯曾採用一種獨特的賦值方法來做研究:一個家族之中,如果有人當過總統或者首席大法官,賦值10分;副總統或眾議院議長,賦值4分;參議員或州長,3分;眾議員,2分;內閣成員,1分。

  通過這種方法,史蒂芬以數字證實了這些豪門家族在美國政治中根深蒂固的存在:肯尼迪家族以96分高居榜首,羅斯福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分別以92分和81分位列二、三名。洛克菲勒家族雖然沒有出過總統,但卻出過一位副總統,3位州長以及多名參眾議員。亞當斯家族,出過兩位總統,1位副總統;布什家族,塔夫脱家族等都位居榜單前列。

  家族政治不僅僅存在於聯邦層面。美國公共廣播評論説:“事實上,在美國地圖上隨便挑一個地方,你都能看到家族政治存在。”芝加哥的戴利家族出了兩位市長,老戴利和小戴利擔任芝加哥市長各長達20多年,執掌美國第三大城市將近半個世紀。

  如今38歲以下的美國人的共同點是什麼?答案是他們只經歷過一次沒有克林頓或者布什姓氏參加的大選(2012年)。


  ●有些家族就是更有參與政治的責任感

  在美國,雖然人人都有着平步青雲的機會,但在政治生涯中,顯赫的家世顯然能給候選人帶來無法比擬的優勢,這些優勢不只是財和勢。希拉里·克林頓曾在接受採訪時説:“可能某些家族就是有一種要參與政治的責任感甚至傾向。”

  與一般家庭相比,美國的政治家族擁有相對濃厚的政治氛圍,以致孩子們從小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長大後深諳從政之道便不足為奇了。肯尼迪家族就是這樣的典型。老肯尼迪成為百萬富翁後,便夢想自己的兒子成為國家元首。他曾向子女們多次強調:“我不希望這個家中有失敗者。”

  肯尼迪家族子承父業、弟繼兄業,前赴後繼,永無休止。自1947年約翰·肯尼迪當選國會眾議員至今,肯尼迪家族從未離開過主流政治。其中從2009年特德·肯尼迪病逝到2013年家族第四代約瑟夫·P·肯尼迪二世出任國會議員的4年是半個多世紀以來國會中沒有肯尼迪家族成員的短暫間隙。不過,也就在這1460天中,肯尼迪家族兩位女婿即阿諾德·施瓦辛格和安德魯·庫奧莫恰好完美補位。

  而1960年成為總統的約翰·肯尼迪,年少時就對政治學和國際政治十分感興趣,大學時念的是國際政治專業,研究生讀的是國際金融,這些履歷都為他之後走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礎。

  ●精英教育是“世家子弟”傳家寶

  除了家族氛圍之外,教育對於政治家族的形成同樣重要。確切地講,美國精英階層有一個重要共識,即留給子女的最好遺產不是金錢,而是精英教育。

  以美國曆史上枝葉最茂盛的“貴族世家”羅斯福家族為例。兩個羅斯福總統都畢業於哈佛大學。打破紀錄連任四屆總統的富蘭克林·羅斯福生了四個兒子,三個去了哈佛。布什家族則是四代的耶魯校友,從老布什的父親到小布什的女兒,全部畢業於耶魯大學。同為耶魯大學校友的克林頓夫婦,他們的女兒切爾西則是西海岸名校斯坦福大學畢業,女婿馬克·梅茲文斯基不僅是前民主黨國會議員的公子,更是切爾西的斯坦福大學同窗。

  《華爾街日報》曾評論説,世家子弟“削尖腦袋”也要擠進常春藤名校,為的是延續經濟和文化上的上流地位。政治世家門第的出現和延續,是這一教育投資的重要回報。

  ●家族的聲望和資源,讓“世家子弟”贏在起跑線上

  2000年,小布什競選總統時曾開玩笑説,“我繼承了我父親一半的朋友,以及全部的敵人。”

  家族影響可能會為有志從政的人帶來敵人,但好處似乎更多。以此次競選為例,作為一個來自布什家族或者克林頓家族的候選人,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全國的知名度、支持者,以及大筆的資金——所有這些都是競選必不可少的因素。

  儘管就“普通平民的社會上升機會”來説,美國已經是西方社會里最優秀的,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底層的人向上攀升的空間,按照比例來説要比在高層一直持續累積的那些人要少得多。

  不過,家族背景有時候也不都是加分項。在傑布·布什宣佈參加競選的演講現場,老布什和小布什都沒有現身,競選視頻結尾以“傑布,2016!”結尾,隱去了布什姓氏。

  在今年1月,美國ABC新聞和《華盛頓郵報》展開的一次調查顯示,34%的已登記選民稱傑布·布什的父親老布什和其哥哥小布什在任職期間的表現使他們更不願意支持傑布·布什,只有9%的已登記選民稱老布什和小布什的任職表現使他們更願意支持傑布·布什。


  ●選民也喜歡“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雖然美國人很認同人人生而平等,但也並不是説,他們不願看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情況。簡單地説,既然人人平等,那也就不應該戴着有色眼鏡來看待“富二代”“官二代”。畢竟,一些政治家族從默默無聞走向平步青雲,而另一些豪門因子孫也因無能而成為明日黃花。

  在此基礎上,美國人形成了這樣一個邏輯,選總統其實就好比在超市買商品,“名牌”總是更加討喜、更值得信賴。對於購物者來説,嘗試一個從未聽説過的新牌子,自然不如購買一個馳名老品牌來得穩妥。

  希拉里提前成為總統熱門候選人,得益於人們對她的丈夫克林頓執政八年期間經濟繁榮的懷念;選民們認為老布什“是個好人”,無疑是兒子小布什勝選總統的助推器;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女兒卡羅琳起先對政治沒有興趣,卻在2013年被任命為駐日本大使,人們感嘆:誰讓她是肯尼迪家的女兒呢?

  正如美國作家亞當·貝洛所説,人們喜歡看到熟悉的名字和麪孔,“看到這個充滿變數的社會上層有某種延續性,美國人就會覺得安全”。

  ●如果沒有能力,家世也只能等於零

  雖然“世家子弟”在美國政治競選中有着種種優勢,但是擁有一個顯赫的姓氏甚至有父輩背書,並非進入政治快車道的完美保障。父輩的輝煌只能扮演一個類似敲門磚的角色,可能提升其從政起點,但遠遠難以鎖定勝局。

  2006年,前總統卡特的長子傑克曾高調代表民主黨競選內華達州國會參議員,在共和黨反恐戰爭飽受詬病的大好形勢下,仍舊因不擅競選而遺憾敗北;8年之後,卡特的孫子賈森又嘗試競爭祖父曾經出任的佐治亞州州長職位,卻還是鎩羽而歸。

  希拉里也曾説:“(2008年)我輸給了叫巴拉克•奧巴馬的人。所以我不認為美國政治中存在任何保證。我的姓氏最後並沒有幫到我。我們的體制向所有人敞開。這不是那種我一覺醒來、退位給兒子的世襲體制。”

  對於這些無法延續家族榮耀的失敗,公眾更為願意接受的解釋是,雖然他們具有足夠的知名度與資源,但卻沒有展現出足夠的從政能力,因而無法令選民買賬。換言之,即便候選人坐擁顯赫的背景,但他們仍舊需要博得選民的信任;選民有全權來決定是否給候選人的加冕續約。

  換句話説,能力不行,出身再好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