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朋友在一起看電視劇,看到《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中出現了三司(司徒、司馬、司空)這幾個官職,我朋友問我,這幾個官職算“三公”嗎?其實三國時期的三司相當於“三公”。三公是指什麼呢?來歷史什麼時候?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設立最早可追溯到夏朝,如《禮記》有云:“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但是我國曆史對於三公九卿具體指代哪些官職,素有爭議。
我們常會看到電視劇上面説“位列三公”,就知道這三個官職是古代最為尊貴的。
我們知道中國歷史上有記載“三公”的不同叫法,《尚書》《禮記》等書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周禮》則以太傅、太師、太保為三公。至秦朝統一六國後,便不再設置三公,但設置左右丞相,又設立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為丞相副手,御史大夫主要是言官。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受到儒學經典學影響,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稱為三公。
三公
我們很多時候會聽到丞相這個稱號,這個在古代是政府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丞相下設秘書處十三曹,下轄九卿。
《少年包青天》裏面的龐太師,太師其實就是太尉的另一個稱號,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打起仗來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最主要的是要有皇帝的符節(兵符)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裏。皇帝是不會輕易把身家性命交給你的,軍權往往是古代最為關鍵的。
御史大夫,我們常説的“言官”,就是罵人的官職,但是罵人可不是隨便罵的。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記事,其地位相當於副丞相,主要職責是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看見了吧,御史大夫可不得了,可以彈劾朝廷任何人。古代皇帝為了時刻了解地方政事,監督到地方的官員。御史大夫下設御史中丞,駐紮在皇宮;侍御史,彈劾中央和皇宮一切事;監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負責監督郡守的御史。所以説御史這個官職,你説大嗎?不是很大,但是其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當今社會我們的狠多制度都在學習古代的。
我們聊完三公,就一起來看看“九卿”這些官職吧!
九卿是指古時中央政府的多個高級官員,指官位很高的人。其實説白了就是現在中央各個部級的領導。管着全國各項事務的。但是古代的九卿則有所不同,有些官職是專門為皇室所服務的。以下列舉了“九卿”的職責,宗正、少府、郎中令、韋尉主要是專門服務皇室宗親的。
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衞;
衞尉,掌管宮門警衞;
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治粟內史,掌管租税錢穀和財政收支;
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税及官府手工業。
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九卿”,本不指代具體官職,一般為列卿或眾卿之意,不一定是九個人。漢武帝以後由於儒家復古思想的影響,人們就將一些高官附會成古代九卿。
例如《續漢書》將太常、光祿勳、衞尉、太僕、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定為九卿;隋唐九卿則為太常、光祿、衞尉、宗正、太僕、大理、鴻臚、司農、太府。這時的九卿已無行政之權,多為虛銜或加官、贈官。
中國的官職制度的演變,每個朝代都有所不同,但是基本的幾個官職是很少變化的,除了明朝朱元璋時期已經將丞相廢除,那時候的朱元璋直接對接六部。後來朱棣當皇帝后,設置了內閣大學士來參與國家政事。
因此我們可以説任何朝代的官職制度都會有共同點,但是也會存在差異。這也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文化是善於傳承,但是也是能夠適應統治者需要、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演變的。
注:原創聲明,轉載請告知!
【此文由洪荒野史發佈,2017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