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無知的父母對孩子風吹雨打

記得很久以前有一篇講教育的雞湯文非常有名,大意是一個爸爸告訴站在矮牆上的兒子説:"跳下來,爸爸一定會接住你的。"聽到爸爸這麼説,孩子雖然有點害怕,但還是縱身一跳,爸爸也牢牢地接住了他,然後告訴他:"你記住,無論發生了什麼事,父母永遠是你堅實的後盾。"

好的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無知的父母對孩子風吹雨打

孩子點點頭,爸爸讓他再跳一次。孩子毫不猶豫地跳了下來,但這一次爸爸卻閃開了。孩子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哇哇大哭。爸爸説:"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對你好,不要盲目信任別人,要自己做判斷。"

我有個閨蜜當時看到這篇文章特別激動,馬上轉發給我説:"你看看人家這教育方法絕了,得讓孩子知道真實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改天讓我老公也給我兒子練練。"

我説:"可拉倒吧,你要不想讓你兒子以後精神分裂,最好甭照着做。"

好的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無知的父母對孩子風吹雨打

心理學上有一個學派叫做"客體關係學派",用大白話説,孩子出生後除了他自己之外,其他一切都是客體。如果孩子有一個好客體,也就是説他的照顧者,特別是他的媽媽對孩子的需求是敏感的,能做出恰當反應的,那這個孩子就會慢慢地把這些客體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從而發展出一個比較好的自體。

好的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無知的父母對孩子風吹雨打

一個正常的媽媽遵循的是"行-不行"模式,有些事情媽媽説行,孩子會感覺到愉悦;而有些事情媽媽説不行,孩子就會覺得憤怒。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不斷地運用心理機制來控制他們的欲求和需要,逐漸能理解並整合媽媽有好的一面也不不太好的一面,逐漸形成完整的客體表象,並建立客體關係。

但是如果這個客體的"行-不行"模式是沒有原則和規律的,媽媽對孩子的態度是矛盾甚至混雜暴力的,那麼孩子就很難理解和整合。並建立起穩定的客體關係。

好的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無知的父母對孩子風吹雨打

比如有一天媽媽回來了,孩子跑過來抱住她的腿。媽媽很開心地跟他拋球玩,抱着他唱歌,給他洗澡,用手指在他身上輕輕地跳舞逗得他咯咯直樂,這個時候她是一個好媽媽,孩子覺得很幸福。但有的時候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孩子同樣跑過來抱住她的腿時,媽媽卻非常憤怒和煩躁,一腳踢開了他或者衝他吼叫。這樣孩子就陷入了深深的迷惑,他不知道媽媽什麼時候是可以親近的,但什麼時候又有可能會傷害他,是需要遠離的。

好的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無知的父母對孩子風吹雨打

這就是客體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客體穩定性。

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哪怕是一個一直穩定的壞客體也好過一個變化不定的客體。至少孩子會習得一個一直都好的客體,我可以和他建立起安全的關係。一個一直都壞的客體,我需要儘量遠離。

好的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無知的父母對孩子風吹雨打

而這個雞湯文裏的爸爸就是不穩定的,他一會兒可以牢牢的接住你,一會兒又任由你摔在地上,孩子將無所適從。要知道父母和其他人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和安全港灣,現實世界給了孩子風、給了孩子雨,孩子可以回到父母的懷中尋求庇護,在父母這座安全港灣停靠、休息、補給之後才能有力量繼續出去對抗風雨。

但當父母本身成為了風雨的來源,對孩子來説就異常可怕了。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44 字。

轉載請註明: 好的父母為孩子遮風擋雨,無知的父母對孩子風吹雨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