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國家醫保局正式向社會公佈《關於建立健全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意見擬規定普通門診費用醫保可以報銷,報銷比例從50%起步。同時,職工醫保個人賬户計入辦法也將有變,醫保單位繳費部分不再計入個人賬户,全部計入統籌基金。
我國職工醫保制度實施二十幾年來,在激勵職工參保、減輕職工看病負擔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着時間推移、經濟社會發展,暴露的問題不少,現行制度已不適應。此次改革職工醫保制度很有必要,而擬改革的核心舉措,都是以問題與變化為導向作出的調整,具有多種意義。
從改革的指導意見來看,所提出的健全醫保共濟保障機制實際是兩種:
一是統籌基金支付的門診共濟保障。比例從50%起,把門診小病、常見病納入醫保統籌基金支付範圍,新增了一項醫保待遇。
二是個人賬户的家庭共濟。原來只能支付職工本人的醫療費用,擴大到可以支付職工配偶、父母、子女的費用,過去只能支付定點醫療機構的費用,擴大到可支付在藥店購買藥品、醫療耗材、小型醫療器械的費用。
顯然無論是擬規定普通門診費用醫保可以報銷,還是擬規定擴大個人賬户資金使用範圍,都是公眾期待的變化。前者可減輕門診病人看病負擔,也能避免小病住院浪費醫療資源。後者可鼓勵職工繼續參保,有助於降低家庭醫療負擔。
毫無疑問,醫保這兩類共濟保障的拓展符合社會的期盼,可以明顯增強在保職工看病就醫享受醫保的獲得感和便利感。更關鍵的是,完善這兩類共濟保障並沒有增加用人單位和個人的負擔,而是從優化醫保賬户的設計與支付結構切入,向管理要紅利。
現行的醫保分為統籌基金與個人賬户,醫保個人繳費基數的2%和單位繳費的30%計入個人賬户。這事實上導致了統籌基金“大池子”供蓄不足,但個人“小池子”多且存在不同程度的沉澱與節餘。如此,一方面制約了“大池子”共濟功能的發揮,蛋糕做不大自然就分不多;另一方面零散沉澱在個人賬户裏的資金,除利用率低之外,還帶來了“醫保卡購物”“套現”等一系列的管理問題,弱化了醫保功能,在保職工也不滿意。
此次改革擬將單位繳費部分放到醫保統籌基金,不再劃入個人賬户,此舉“損有餘而補不足”,一邊是做大統籌基金的“大池子”,為大層面上的共濟保障創造條件;另一邊則是減少“個人賬户”的規模,防止資金沉澱,“一增一減”是精準調節的對症之策。
同時,對醫保個人賬户支付管理進行放權,強化以家庭為單位成員個人賬户之間的調劑功能,相當於是把原來成員之間不能聯通的“小池子”,貫通整合成家庭的“大池子”,從而提高賬户資金的使用效率,並且還通過擴大支付的範圍,讓需要看病就醫的能夠實現賬户支付的最大化,減少自身支付的負擔。
健全醫保共濟保障,用好用活醫保資金很關鍵。醫保需要一定規模,但判定醫保成色與質量,其實是資金的使用效率,即儘可能不出現資金沉澱以獲得最大醫療保障埋單的最大化。建立健全醫保共濟保障機制,受益的是在保職工,但考驗的還是醫保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勇氣與智慧。
當然,這一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隨着經濟社會發展,經濟增長和財政補助對醫保的滋養將增加,醫保基金保障能力將會不斷增強,那麼未來普通門診費用醫保報銷比例應該會不斷提高。此次改革明確各地可適當向退休人員傾斜,隨着老齡化加深,未來傾斜力度也會更大。
還需指出的是,單位繳費部分進入醫保統籌基金後,隨着醫保基金收入增加,對醫保資金的監管能力也要提升,以防止醫保統籌資金被騙取套取,警惕門診變成醫保資金流失新的黑洞。
(羊城晚報評論員 木須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