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覺珵】針對“‘動態清零’政策今年上半年會不會有所改變”的問題,國家衞生健康委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王賀勝18日回應,中國的抗疫實踐表明,堅持“動態清零”是我們14億多人口大國當前務必守住的疫情防線,是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踐行,也是對國際抗疫的最大的貢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8日下午3時舉行從嚴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王賀勝在發佈會上表示,“動態清零”的目標是追求以最低的社會成本,在最短的時間內控制住疫情。我國的防控實踐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關係,已經成為全球唯一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這是來之不易的成績。事實證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中國經驗”保障了我國人民羣眾的生命健康,促進了經濟的增長。
王賀勝説,新冠疫情對全球各國經濟社會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是不同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對減少和控制這些負面影響存在着差別。在評價防控成本和效果的時候,應該從科學上看,一般有四個評價維度:一是防控成本和防控效果,“花費了多少成本?減少了多少感染、多少重症、多少死亡?我國的總感染人數、發病人數、重症人數和死亡人數都是非常少的,這説明,我國的防控成本效果比是高的。”
二是成本效率,即控制和撲滅疫情的速度,“我國的防控工作基本上都在1-2個最長潛伏期內快速處置、快速撲滅疫情,這説明成本效率比是高的。”王賀勝説。
三是成本效用,也即通過動態清零、精準防控,我國保證絕大多數地區、絕大多數民眾正常的生產生活,減少因疫情帶來的不便,乃至心理等健康問題。在犧牲極少一部分人的正常活動和控制極少一部分區域流動的情況下,換取的是最廣大地區和民眾的正常生產生活。
四是成本效益,即防控成本所帶來的經濟收益,“這方面,關鍵是要算大賬、算動態賬。如果僅按疫情發生地、按疫情發生時的成本來算成本效益,是不全面、也不客觀的,應該將全國作為一個整體,算大的經濟賬、大的社會賬、大的民生賬。”王賀勝説。
王賀勝強調,事實證明,“動態清零”做法符合中國國情,符合科學規律,路子是對的,效果是好的。儘管“動態清零”的防控措施會對部分地區的生產生活帶來一些影響,但這些影響是短期的、範圍是有限的,應該説,任何防控措施都會有一定的代價,但同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相比,這些代價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