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新一代的TT誕生,如果單從底盤的升級上看,第二代TT可謂是全新於第一代的,底盤來自大眾系的PQ35,新的PQ35平台最大的特點莫過於全面改進的後懸掛設計,它的設計幾乎肯定的説是借鑑了當年在賽道上所向披靡的思域EP3和DC5的結構,一種類似雙搖臂結構的佈局,下襬臂呈90°佈局,可以有效節約佔地空間,上擺臂很小,甚至可以演化為兩至三條撐杆的形式,以此獲得堪稱完全消除推頭狀況的後懸掛設計。所以,PQ35平台一推出,馬上得到全球車迷的認可,特別在歐洲市場,第五代的高爾夫無論普通版還是GTI都獲得了一致的認可。代號8J的第二代TT也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脱殼而出的。
圖:2005年推出的TT Shooting Brake概念車,似乎有點試探市場反應的用途。設計師是意大利的Walter de'Silva,出道時曾服務於Fiat、愛快等意大利車廠,2002年加入奧迪、2007年轉投VW,設計過的車型包括了愛快146、147等膾炙人口的型號。
圖:概念車的內部設計也跟量產版極為相似。
圖:應該説,PQ34的底子是扭力梁後懸掛,而到了PQ35則開始全面效法那些高手們開始使用後雙搖臂式懸掛,它確實是雙搖臂結構,由一條小型的上擺臂、配上一個90°夾角的大型下襬臂組件。選裝部件還有奧迪電磁避震器。
圖:意大利設計師Walter de Silva(沃爾特.德席爾瓦)負責了第二代TT概念車及量產版的外觀設計,他成名於Alfa Romeo愛快羅密歐,包括廣為熟悉的146/147/156等等均出自他手筆,1999年加入Seat、2002年轉投Audi,設計了TT、A6、Q7和R8等車型,2007年加入大眾。
圖:不知是不是第一代的TT被埋怨線條太柔弱,所以第二代的設計稍有收斂,陽剛感強了許多。
圖:經過大幅改良新的懸掛系統(偏心旋轉軸承的麥花臣形式)及全新的雙搖臂後懸掛,有效消除了上一代容易出現轉向過度的問題,全車還應用了奧迪自由的ASF鋁合金空間框架技術,全車三分之二採用鋁合金製作,因而獲得了58:42的優異前後軸配重比。
圖:第二代 奧迪TT推出時,雖然機械部分的進步已經無可挑剔,但內飾缺乏個性已經被罵得體無完膚,畢竟第一代的內飾設計實在太經典。
圖:開蓬版Roadster同樣是比硬頂版晚一年才面世,兩者動力相同之下,體重要增加100多公斤,是否值得?相信各有各的見解吧。
第二代的TT除了底盤獲得升級外,動力系統也獲得了升級,舊型號的1.8T引擎被擯棄,除了EA390外,其他排量的引擎均擁有缸內直噴技術,1.8TFSI使用EA888系列(代號CDAA),最大馬力160匹;2.0TFSI則分為三個版本,前期200匹使用的是EA113引擎(BWA、BPY等)、2010年後換上了EA888系列(代號CETA),最大馬力211匹;TTS上的2.0TFSI則繼續使用EA113(CDLB),最大馬力272匹。
加入了兩個新的成員,一個是TT-RS車型上直列五缸2.5L TFSI引擎,引擎系列為EA855,普通的TT-RS版型號為CEPA,340匹;TT-RS+所使用的型號為CEPB,最大馬力360匹;另一個則是柴油版的2.0 TDI動力總成(EA189引擎)。而且,無論低配或高配、硬頂或開蓬、前驅或四驅均全部標配六速手動變速箱、至於六速DSG及七速的第二代DSG變速箱(僅TT-RS)均為選配(國內只有選配版本)。
圖:直列四缸引擎似乎是TT這類小跑車合適的動力系統,TT的四缸引擎分為1.8T的EA888,最大馬力158匹;2.0 TFSI的200匹及211匹;2008年的TTS則達到272匹。
圖:2008年上市的TTS所使用的272匹引擎是EA113系列的CDL,最大馬力272匹/6000轉、350牛米扭力/2500-5000轉,這是一台改裝潛力相當高的四缸引擎。
圖:柴油版TT還是第一次在這個車系裏出現,引擎為EA189系列,裝車代號CBBB,排氣量1968cc,最大馬力170匹/4200轉、最大扭力350牛米/1750-2500轉,動力不夠看不要緊,關鍵是用車成本低,每百公里油耗不到6升,比汽油版動不動七八九十升超級無鉛油要便宜得多。
圖:2007年推出的S-Line在造型上與普通版稍有不同。
圖:在奧迪車系中,S-line只是一個除了普通版以外的一個進階型號,跟什麼性能之類扯不上關係。
圖: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高性能版本,2008年推出的TT-S,峯值馬力已經達到272匹,比3.2的250匹還要強大,這也預示着VR6要準備歸隱了。
圖:中級高性能是S系列的含義,一如S4、S6、S8大哥們的定位,但也不是舒適豪華,畢竟它還是街道用車。歐洲所有的TT標配都是6MT,只有到了中國這種市場才會將手動變成“選配”,真不怕得罪説句:只會開DSG又覺得自己開得快的,那叫傻快!
在這裏不得不提及一下那台直列五缸引擎,最早在汽車上使用直列五缸引擎的是奧迪自己,而被廣泛搭載在量產車上的則是1981年的Audi 100,而此次一個輪迴之後,奧迪重新啓用這種直列五缸佈局,很大一個可能就是他們的VR6引擎已經走到了盡頭,R36應該是最後一件作品了,之後如何保證大馬力的動力為那些高性能型號服務呢?而且前提是引擎體積不能太大,於是將新技術重新放到估計已經塵封的直列五缸設計圖上,新的直列五缸引擎已經今非昔比,新材質、新結構、更多的傳感器由運算更快的ECU負責接收並輸出指令,這些技術對於今時今日的汽車科技已經不再是門檻。所以在渦輪增壓幫助下,這台2009年公開的直列五缸引擎,引擎系列型號EA855(裝車代號CEPA),能夠為TT-RS提供高達340匹的馬力,而且更關鍵是,它的峯值馬力竟然可以在5400轉至6500轉之間維持1100轉的跨幅,而再看看VR6呢?不能隨意掛上渦輪增壓,其峯值只能是一個點(6300轉),可見新的直五引擎已經擁有更優秀的駕控感,同時也擁有足以取代舊款VR6的實力了(2010年4月VR6型號TT停產)。
圖:這台便是代號CEPA的直列五缸引擎了,高達340匹的動力被放置在細小的體積裏,有多快?
圖:如果能給Golf GTI或者R20起個鋼炮的綽號,那TT-RS是什麼呢?導彈不為過吧?
圖:正式從2009年TT-RS的推出,拉開了前期版的改款序幕。
圖:能掛上奧迪的RS徽章是車系的榮耀,也證明他們很有能力,從RS2、RS4、RS6、RS3款款代代都是辣味十足的高性能街道版車型,與M-Power、AMG打天下爭高下的級別。TT-RS標準配備的是6MT手波,七前速DSG變速箱在歐洲是選配件,硬頂版要比開蓬版快0.1秒。
圖:繼承第一代TT曾征戰DTM的傳統,2010年,在TT-RS的基礎上奧迪聯同老搭檔ABT等夥伴,再次打造了TT-RS DTM版概念賽車。
第二代TT從2006年到2010年劃歸前期型號,2010年隨着全新的TT-RS的加入,其他版本相繼與之看齊進行適當的小改,所以此次小改款之後的整個TT車系出現了一個有趣的局面:第一代TT(8J)時代,前後期版本以TT 3.2 Quattro的推出為界,而到了第二代TT(8N)的前後期分野在3.2 VR6的停產、由2.5L直五入主旗艦位置。這算是歷史的巧合嗎?其實,環顧目前TT的競爭對手,無外乎就幾個:SLK的賣點是它的原生硬頂開蓬結構,雖然在國內沒有開蓬車的文化和傳統,但那個三芒星車標還是挺有號召力的;寶馬的Z4,同樣是原生的開篷車,FR佈局和幾乎完美的直列六缸是其賣點;保時捷的Cayman/Boxster,入門型的MR型號,定位比TT稍高,而且擁有完全不同的驅動形式和使用訴求,加上同集團的親兄弟關係,沒法打起來;日產的370Z,雖然在歐洲和美國市場都非常受歡迎,而且改裝潛力也是上述車型中最高的,不過正如亞洲人理解不了歐洲文化一樣,亞洲的造型對於歐洲人也需要時間消化。上述雖然都是市場的東西,但其實TT還有一個最大的競爭力,那就是他們的四輪驅動系統了,上述的競爭對手裏要麼MR,要麼FR,唯獨TT是原生的FF和四驅,對於絕大部分的普通駕駛者而言,前驅或者四驅都是更容易駕駛的驅動形式。
圖:2010年4月開始進入第二代後期版本,最大的變化除了外觀小修改外,就是2.0TFSI引擎,排氣量不變、但已經換成了EA888系列,使用代號CETA。
圖:2010年,TTS及TTS Roadster也跟隨大流進行了外觀小改款,但動力系統等機械部分保持不變,依然是從2008年1月開始投入使用的EA113系列中的CDLB,動力參數也同為272匹和350牛米。
圖:這就是EA113引擎,在TT-S上的代號是CDLB,它能在6000轉時發出272匹的最大馬力,與前期版一模一樣。
圖:2012年2月推出的TT RS+,外觀部分最大的分辨點是後視鏡和輪圈,都採用了黑色塗裝。
圖:引擎修改後的編號為CEPB,最大馬力360匹、465牛米扭力,硬頂版只需4.1秒便可破百,無限速器的型號可以跑到280 kph,而普通TT-RS只能被限制在250 kph。但TT-RS+並無美規車型。
需要特別説明的是,第二代TT雖然依然掛着Quattro字樣,但其實它的四驅系統已經跟奧迪一貫採用的Torsen式差速器不同,而是使用了帶有Haldex耦合器的、即與大眾4Motion相同的四驅系統。
2014年,第二代TT正式停產,並將接力棒交給了使用MQB平台的第三代車型,車架代號8S,下回繼續。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